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豆市资金向基本面借势 游资推波助澜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3-02  
    大豆涨势一发不可收拾。CBOT大豆在迅速突破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振荡区间后,加快了上行步伐,5月合约上周五试探了去年9月600美分的向下跳空缺口,在本周一亚洲电子盘轻松弥补该缺口,并继续向上扩展空间。在如此强势的外盘指导下,连豆合约本周一也纷纷涨停。大豆的大幅上扬行情大大出乎市场分析人士的意料之外,关于大豆反弹还是反转的讨论也一时甚嚣尘上。笔者总结了这轮上涨的两个特征,以期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把握未来的行情走势。这两个特征是:第一,上涨速度惊人。第二,场外资金介入迹象明显。  

    天气和基金相辅相成

    CBOT近月合约在2月初试探了5美元的政府贷款支付价格后开始反势上涨,从2月7日到25日收盘,主力5月合约上涨了118美分,涨幅达到23.4%。一般造成大豆“剧烈”上涨的因素有:天气和/或资金。天气会在短期内改变供给状况。学术研究表明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表现期价上就是: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期价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另外,由于逐利性,资金也会在短期主动放大一些消息的效应,加大价格的波动性。

    本轮上涨正对应着天气的恶化和资金的异动——中国农历春节后,巴西南部第三大主产州南里奥格兰德州受到干旱威胁,之后干旱逐渐从南向北扩展,各大公司纷纷下调巴西的总产。如在本周一独立谷物分析机构AgRural将巴西大豆产量从1月份预期的6260万吨下调到了6000万吨。同时,商品基金将原先的大豆空头大量回补,CFTC的持仓数据表明,2月8日,基金大豆净空头持仓78161手,截至2月22日只有29219手。

    但是天气的恶化毕竟只是在局部地区,过分的关注可能产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主观臆断。巴西南部的干旱不能取代北部地区的单产提高,也不能掩饰阿根廷单产的良好和美国2004年的丰收。美国农业部2月份的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04/05年全球大豆期末库存达到6135万吨,库存/消费比接近30%,是近十年来的最大值。即使将巴西大豆产量从6300万吨下调到5800万吨(某些机构的预测值),库存/消费比依然达到27%,熊市格局不曾改变。根据多年的库存/消费比和期货均价的回归分析,加上通胀因素当前的大豆价格已经高于计算的04/05年大豆均价。  

    国际游资推波助澜

    这段时期资金的作用除了显性的商品基金,还包括国际游资。近段时期大豆的成交和持仓充分表明场外资金对大豆的兴趣。一般而言,大豆平均的成交量集中在7-8万手之间,成交活跃的时候会达到9-10万手,但是这轮行情中,大豆的成交量往往达到了11-12万手;在持仓上,基金大量的空头回补按理说会降低总的持仓量,但是总持仓不减反增,这表明有新的资金大量进入该市场。

    其实不仅是大豆市场,整个农产品甚至商品市场都能发现国际资金积极买入的信号,如玉米、小麦、金属铝等持仓都显著增加。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和国际资金的操作战略,从更高的层次我们发现:国际资金集中买入商品为大豆上涨埋下了伏笔。

    国际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以期达到风险最小化或者收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同时要兼顾资产组合的收益性和风险性。他们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汇率调整资产组合。如美元汇率下跌,市场泡沫增加,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就会被抛弃,组合中会相应增加具有保值属性资产的权重,而商品就是良好的保值品种(也兼有赢利属性)。在2003/04年美元汇率的下跌以及商品的牛市部分功劳就要归于国际游资进入商品市场。

    这一次国际游资再度集中买入商品也和美元弱势加强有关。美元汇率在高的双赤字下犹如惊弓之鸟,当前两个因素促使它成为断线风筝并推动国际资金加快资产选择速度。首先是传言韩国央行将改变外汇储备结构,减持美元资产。亚洲是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地区,抛售美元的传言无疑会对投资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美国将公布2005年度财政预算,美国政府预测预算赤字继续创造记录到4270亿美元。

    国际游资积极买入商品保值,金属、能源和农产品都成为它们选择的对象,这也让CRB指数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在选择过程中,由于农产品相对其他品种处在较低水平,泡沫较少,也就格外被青睐,于是在涨幅上处于领先态势。商品基金本来在农产品上处于全面的空头,在农历新年前也曾和国际游资一较高低——那时基金大量增仓空头,最高净空仓曾经超过8万手,不过价格却始终难以突破5美元。但是天气明显偏向了国际游资,商品基金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大量回补,于是天气、场外买盘和商品基金回补共同促成了这次熊市中的爆发。不过也要看到的是国际游资以保值目的买入农产品不会像商品基金竭力做市,它们资产配置完毕也标志着农产品买盘的枯竭,观察持仓量的变化将有利于判断大豆向基本面的回归。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