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分析以下世界大豆的长期供求形势。
去年由于中美大豆的丰收,南美大豆种植面积再次创出历史记录,早期良好的气候条件,致使市场普遍预期南美大豆可能达到空前巨量的水平,导致基金重仓卖压,并且看空至4.5美元/蒲式耳,国内一些人士盲目崇拜国外基金极力做空,但是市场为什么没能如期所愿呢?这主要是由于世界大豆长期供求形势、石油上涨、美元贬值、亚洲锈病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近年来世界大豆需求一直以每年增加大约750万吨的速度在增长,假设西半球的大豆单产比较高,达到2.8吨/公顷左右,那么世界大豆总的种植面积每年必须增加大约270万公顷,或者说是大约650万英亩才能使世界大豆的供求在长期内保持平衡。然而先阶段美国基本上没有能力再大幅扩大种植面积,中国也无这个能力,如果要想供求维持平衡,南美就必须增加种植面积,因此今年巴西与阿根廷种植面积虽然再创记录,也未能使豆价跌至1997年的低点。近年来,原油价格的爆涨,带全球原料价格出现可观的涨幅,生产大豆的投入成本也在增长。美元的大幅下跌无形中抬高了大豆价格的底部。2001年美元指数处于最高值121.02点时,对应豆价维持在450美元/蒲式耳,现阶段美元指数已跌至80.42点,跌幅33.55%,因此豆价的底部抬高是必然的。亚洲锈病在美洲大面积爆发,南美农民每年平均需要喷洒农药3.3次,如果按喷一次的费用大约12—15美分计算的话,那么,喷洒3.3次成本将增1个美金。
其次,国际经济在2005年仍然会维持强劲成长。
联合国本月25日发表的题为《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预测》指出2005年全球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势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3.25%,中国、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2005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而中国经济出于控制规模的考虑,增长速度虽将有所放缓,但仍高达8.75%左右。与此同时,东亚地区在中国经济的强劲拉动下,预计增长率将达6.5%。另外,格林斯潘在2月16日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证词演说中称美国经济扩张以稳健步伐迈入2005年。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将使对油籽的需求速度保持一个较高水准,从而提升了国际豆价的上升空间。
第三,美国的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
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增大了美国的财政开支,庞大的赤字问题始终困扰市场对美元的信心。目前美国执行的仍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仍低于中性评价,这将使美元继续疲软,从而导致进口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提升,2005年1月份美国核心PPI出人意料地大幅攀升0.8%,毫无疑问表明通货膨胀正在生温。通胀的到来将使商品价格维持在较高区间。
第四今年中美种植面积
中国由于政府的支持,农民减少种植面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土地资源的匮乏,加之种植成本上升,利润缩减,大幅增加种植面积也不可能,因此中国今年种植面积将变化不大。美国由于亚洲锈病影响,农民种植意愿较低,美国农业部2月24日称今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将减少200万英亩,至7320万英亩。种植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即使气候良好,产量也会较去年低。
第五、在技术面
CBOT大豆期价由1064点展开熊市下跌,与5波下跌推动浪极为明显。
第一浪 1064-800.6
第二浪 800.6-940
第三浪 940-557
第四浪 557-648
第五浪 648-498.4
特别是在500-540点区域盘整近6个月时间,基金创记录的空单也无法使其下行,因此底部特征极为明显。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500-525美元/蒲式耳区域不论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上论证均应为1064点展开下跌以来的中期大底。
后市CBOT大豆期价将继续强劲的中级反弹,但是重演2003年底2004年初的单边上扬走势较为困难,2005年的上涨走势应较为曲折,振荡势上扬将为主调,高度也不会有2004年高。造成这种走势的因素,首先是2004年中、美大豆的丰产,以及2004年初的禽流感造成消费减少,年底南美仍有较多的陈豆库存,因此导致2004年末世界大豆库存处于历史最高值,虽然现阶段南美干旱但也仅是部分地区现象,据巴西农业咨询公司预计,受干旱影响,2004/05年产量预计为5840万吨,这也大大高于上年度的5260万吨。其次中国买家吸取去年的教训,CBOT大豆期价大涨之后,进口会较谨慎,且国内仍有一半大豆在农民手中。第三、虽然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种植面积会有所减少,但是若播种前豆价太高,在利益的作用减少面积将不现实。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CBOT大豆期价此次上升,单边上扬的可能性较小,应是宽幅振荡之势,第一轮上涨应在635-650美元/蒲式耳附近结束,调整会在550-560美元/蒲式耳附近受到支持,后期将借助炒作美种植气候期间上涨,最终目标应在800-750点附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