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行业苦寻脱困良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2-25  
    历经磨难的国内大豆行业,在新的一年继续受到人们的关注。压榨行业的产能过剩将如何得到缓解?大豆进口的高增长是否仍将继续?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压榨行业快速扩张 进口依赖程度增加

    上海汇易饲料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分析师屠璇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大豆加工规模已经明显超过实际需求消费规模。近年来国内加工厂不断投产,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已迅速扩张至5000万吨以上,如果再加上大豆加工小企业的改造和扩建,则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将超过6000万吨,远远超过国内不足3000万吨的大豆实际需求消费量,由此不但导致多数油脂加工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还加重了国内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并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近年来,国产大豆产量一直在1500万至1600万吨间徘徊(2004/05年度有明显增长,JCI预测值在1882万吨),其中60%左右用于食用,而中国大豆消费总量中有70%多用于榨油,因此中国油脂加工市场对于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中国大豆进口数量逐年递增,从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大豆进口数量增幅达到550.16%,而2004年1至10月大豆进口总量就已经达到1550多万吨,相当于1998年至2000年3年的进口数量总和。国内豆农的利益需要保护,大批油脂和饲料企业的市场风险同样也需要回避,中国油脂市场对于进口大豆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而国内压榨行业缺乏凝聚力,避险意识极差,使得自身越来越陷入困境。

    行业内部亟待规范 企业缺乏避险意识

    平安期货公司分析师王兆先表示,我国大型油脂企业所在地区一般都处在我国的主要养殖地区,饲料企业众多,寡头垄断市场的效应特别明显。由于进口大豆的来源被阻断,仅靠国产大豆无法生存的大量中小油厂纷纷减产或停产,致使豆粕供应的来源趋于集中,最终导致豆粕主产区的豆粕价格居高不下。

    此外,大型油脂行业的垄断不仅压制了国内中小油厂的生存空间,而且也因为其所形成的买方垄断势力而损害了豆农的利益。在大中小油厂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由于存在较多买家的竞争,豆农一般能够卖出较好的价格。而在寡头垄断市场,豆农面对的只是一两家大型油脂企业,因此难以卖出好价。大豆进口权因政策性和技术性原因被大型油脂企业所垄断,阻断了原来通过大豆贸易商进口大豆的渠道,从而导致大量中小油厂失去了维持生产的原料来源。而小油厂因为规模较小,也难以像中型油厂那样几家联合起来进口大豆,因此,基本上均处在停产状态。

    另外,豆油、豆粕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徘徊,收窄了大豆加工企业的利润区间。商务部最新预测,2005年由于植物油加工能力过剩,油脂产量仍将供过于求。在大量植物油供应的现实面前,豆油价格将很难一枝独秀。豆粕方面,禽流感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养殖业的需求低迷令豆粕价格持续承压。国内大豆加工利润的不断萎缩将打消企业的购豆欲望。

    专家表示,国内压榨企业之所以在期货市场上连连失败,除了缺乏行业凝聚力,还因为持有多头头寸的“买入套期保值者”拼命通过拉抬价格挤兑空头,让那些真正想低位买入的套保者(压榨企业是典型的代表)失去了买入套期保值的机会,从而截断了压榨企业正常通过期货市场实现保值避险的渠道,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些企业的现货经营风险在加大。特别是国内大豆进口企业,在2号大豆没有真正活跃之前,他们只有通过期货市场卖出国产大豆来实现保值,但由于逼仓的出现,这些企业非但没有达到避险的目的,反而成了“假”套保者围剿的对象。

    化劣势为优势 企业应寻求出口突破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期货市场的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豆压榨产能的快速增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不是件坏事。国际大豆市场的加工能力重心向中国转移,从长远来看,是可以变为好事的。国内的压榨企业如果能利用自身的低成本优势,把豆油推向国际市场,扩大豆油出口,就可以把压榨业做大做强。目前压榨行业的问题是需要把原料、贸易体制和价格方面都理顺。去年上半年,由于企业缺乏经验,加上进口渠道存在问题,使得压榨行业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位研究员表示,我国的非转基因大豆油在国际市场上是有优势的,大豆行业亟待出台相关行业标准,提高行业凝聚力,避免内部厮杀,联合起来,在出口方面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