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持仓大幅度萎缩。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2月4日国内大豆市场的总持仓相对于2004年10月31日减少了172576手,目前市场总持仓处于2004年5月来的低位,与最高峰时的110万手总持仓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大规模的减仓行为令人担忧。
其次,1号大豆近远月合约未能正常更替。2号大豆上市后,到目前为止市场还没有在1号大豆和2号大豆之间作出清晰的选择。市场的持仓主要集中在A0505合约上,持仓集中度达到86%。随着时间的推移,5月合约临近交割,远月9月合约的持仓如果不能有效扩大,市场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第三,2号大豆上市后表现不佳。去年12月22日,倍受市场瞩目的大豆2号合约上市交易,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个交易月,但与先前市场预期可能出现的火爆局面相比,2号大豆上市以来持仓始终不能有效扩大,成交也相当低迷。到目前为止,市场的总持仓仅为两万多手,在这种状况下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
一是春节长假前市场规避外盘风险的正常行为。由于前期面临春节长假,场内资金为了规避假期间的外盘风险纷纷退场观望,场外资金也无心介入市场,导致了持仓量的减少。根据以往的经验,持仓一般在长假后一到两周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这部分减仓属于市场的正常行为,而且能够在短期内恢复。
二是大豆行情目前陷入了底部窄幅振荡的状态。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会选择在预期利润较高的市场内运作,而中国的投机资金更偏向于在牛市行情中操作。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高点,大豆价格牛熊转换,CBOT大豆价格从1000美分以上一路下跌到了500美分这一历史性的底部区域。庞大的产量对应着低迷的价格。目前市场处于下跌空间打不开、上涨又面临庞大的保值盘压力的两难局面,只有底部窄幅振荡。低迷的行情意味着资金无法获取足够的利润,因此选择了退场观望。对于保值盘来说,只有在价格出现大的波动时才会有比较大的套保需求。面对低迷的价格,卖方惜售、买方惜购,所以目前市场的整体保值兴趣不浓。
三是2号大豆上市后,市场对1号大豆和2号大豆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明确。由于黄大豆2号合约定位于榨油用大豆,包容性很强,不管是国产还是非国产、转基因还是非基因大豆,只要符合交割质量标准的大豆都可以参与交割。笔者认为,目前2号大豆市场交投不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1号大豆对2号大豆的替代作用相当明显。虽然1号大豆和2号大豆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但由于国产1号大豆基本上都能够满足2号大豆的交割标准,因此对投资者选择交易目标形成了不利。在2号大豆没有发育成熟以前,1号大豆依然会成为投资者的首选目标。
二是2号大豆的价格定位有较大难度。从国内现货市场来看,食用大豆的价格一般要比油用大豆的价格要高,因此1号大豆的价格要比2号大豆高;但从进口大豆的角度出发,2号大豆的价格应该要比1号大豆的价格要高,因为国产大豆的出油率要低于进口大豆、进口豆的中间成本高、期货交割成本高。从目前来看,2号大豆的价格一直低于1号大豆,说明国内因素对2号大豆的价格起着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包容性太强让2号大豆失去了个性。
三是进口大豆交割程序较为复杂,交割地仅仅设在大连一处,对主要依赖进口大豆的广大南方压榨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带来了不便。
四是新品种上市对资金的分流作用。2004年,棉花、燃料油、玉米等新品种相继上市,这些品种都或多或少地吸引了部分资金,特别是玉米对大豆资金的分流作用较为明显。但另一个角度看,大豆市场规模的适度缩小,有利于缓解集中在大豆期货上的矛盾,有利于大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接轨。
笔者认为,大豆市场要度过这个“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增强信心、加强认识、扩大宣传力度。新品种的成熟是一个自然过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因此市场各方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让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真正了解、认识和熟悉1号大豆与2号大豆各自的市场定位、价格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是要尊重市场选择。我国大豆食品加工和压榨企业也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两类企业都有较强的保值需求。大豆1号、2号合约都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具备同时活跃的条件。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在各方面条件成熟起来后,市场将作出最终的选择。
三是适时增设2号大豆的交割仓库,吸引套保资金的介入。应该说,国家批准2号大豆上市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大豆压榨企业提供一个规避风险的平台,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权。在品种上市之初,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较为严格的措施是完全有必要的,等时机逐步成熟后,就应该适时为该品种松绑,如在主要进口港口以及大豆重要压榨地区增设交割仓库等,方便广大企业参与2号大豆的交易和交割。
四是适时推出豆油期货,进一步建立完整的豆类期货品种体系。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豆期货经过短暂的“阵痛”后,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