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黄豆二号解困套期保值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8  
    2002年黄豆一号推出后,黄豆二号的推出就成为悬念。2004年12月22日,黄豆二号正式在大商所上市,悬念不复存在,谜团终于解开。

    经历了两年多的期盼,经历了中国加入WTO后的历史巨变,不论是期货合约的设计者,还是投资者,都对黄豆二号的内容、意义赋予了新义。

    从中航油看黄豆二号

    中航油期权交易巨亏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反映了中国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或进行风险规避方面的困境,这种困境也表现在其他涉外行业或企业身上。

    例如2004年初,国内为数不少的大豆压榨企业在境外签订了大量高价进口大豆订单,交付期临近时,大豆价格暴跌,部分企业以不履行合同规避风险,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

    为什么这些企业不能在境外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或者他们为什么不能在国内进行套期保值?

    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不能在境外进行卖出保值,与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是主要大豆进口国,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压榨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在境外只能进行买入保值,如果进行卖出保值,因为没有可供交割的产品而进入纯粹投机境地,容易成为国际炒家的狙击对象。

    2004年发生于国际铜市上的事件同样值得关注,国内有一些实力机构在LME铜市上卖出而在国内买入进行跨市套利,国际市场上的卖出套利成为炒家的狙击对象,最后这些卖单以巨损离场,大量的美元流失于国际市场。国内期货市场买入套利确切使套利者减少了实际损失,但因市场交易行为选择错位(中国也是铜进口国),中国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进行风险博弈已经失败的事实显而易见。

    中航油事件从交易策略上讲是错误的,这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根源之一。它在不能进行卖出保值的市场做卖出保值,它的卖出保值市场应该在国内,因为它在国内处于供应商的地位。中航油因为没有考虑到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上的地位,致使交易失败,这是一种必然,它的失败程度随交易量或保值程度而增长。

    确保期货保值成功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如对市场预期正确与否,因为保值是一种带有预期的交易。

    2004年初,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在境外的违约行为发生于大豆价格暴跌之后,是由于不能在境外进行卖出保值而境内又没有相应的保值市场,不得已而为之,现实证明这种违约是有效的。

    中航油事件决策者在相当长时间内预期是错误的,市场保值错位在预期错误的情况下把自已置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航油如果以国内储备支付国际履约要求,则加剧了国内资源供应紧张状况,而且形成一个原本进口原油的国家却不得不出口的怪异现象,有损于国家经济安全。而要从国际市场进口支付履约要求,同样要为自己的反向市场行为付出代价。

    尽管年初国内压榨企业以违约方式解决了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问题,带来了一些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但庆幸的是,这些企业没有在境外期货市场上进行卖出保值,否则类似中航油那样的悲剧事件也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

    这其中,多年参与国内期货市场的经验在帮助压榨企业正确选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从1993年就开始,在2002年3月大商所推出黄豆一号之前,国内压榨企业一直能顺利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而且他们经常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大豆,当价格不利的时候在国内期货市场卖出保值。在这样的交易行为中,他们获得了不少规避风险的甜头,也形成一定交易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局限性,但却避免了他们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作卖出保值而陷入不利局面。

    总之,借助近10年大豆期货市场参与经验,中国大豆压榨企业避免了2004年初在国际市场上的巨大风险。这正好说明,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缺位致使相关企业必要经验不足,这是造成中航油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黄豆二号的套期保值对象明确为国内压榨企业和大豆供应商,因此,它的上市从根本上满足了中国企业进行卖出保值的需要。发生于2004年初,中国企业以违约规避价格风险的事件会大为减少,对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提升其竞争力有利。

    解决历史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十余年,尚有许多历史问题没有解决好,它们构成了影响期货市场发展的瓶颈。

    重要的瓶颈之一就是期货品种创新不足,它不仅限制了期货品种覆盖面,影响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功能,而且加剧了个别品种的交易风险,影响了期货品种的正常运作,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2003年正值期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之时,三大交易所皆出现或大或小的风险事件,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这也是期货品种创新不足的表现。

    期货品种创新不足在新时期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新的上市品种少,治理整顿后,基本上没有新品种上市;二是历史上保留的合约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合理性存在严重问题。

    第一个特征因2004年期货市场上市棉花、燃料油、玉米期货上市而有所变化,但不会很快解决问题,新品种能否进入佳境、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市场考验。

    第二个特征改变更需要交易所的创新精神和能力。2003年至2004年,天然胶期货风险事件不断,除却管理不当原因,品种创新不足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天然胶期货合约基础市场发生了变化,原标的物已经在消费商的价值选择下沦为小品种,其次,合约将标的物与进口胶混合交割,造成定价机制混合,该合约已经偏离了期货合约设计关于选择等级分明商品的基本要求。

    这两个问题正是期货合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的表现,它们是历史问题,却不能不解决,否则会影响市场正常运行。在新时期如何加强期货品种包括期货合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重新引起业界普遍思考。

    如今大豆期货品种创新向厘清定价机制、完善合约设计迈出了重要一步。

    先是将原来的大豆合约拆分为黄豆一号上市,黄豆一号合约与原来品种比较,其标的物交割规模比原来小,相应管理难度比原来大。但是通过加强管理,黄豆一号运行是正常的,功能发挥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既提升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价值,保护了豆农利益,又给相关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工具。

    如果说2004年期货市场品种创新还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黄豆二号。它不同于棉花、燃料油、玉米期货这些新品种的地方在于,黄豆二号属于原来大豆品种的改造,是对原品种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或不合理之处的改进。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完善了期货合约的定价机制,体现了定价机制明晰的合约设计基本准则。

    黄豆一号合约以食用大豆为交割标的,黄豆二号以油用大豆为交割标的,两个品种的价值根植于现实的不同用途上,与过去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有利于期货市场真正实现价格发现,有利于不同投资者顺利有效地实施套期保值活动,有利于促进国产大豆产业发展。

    而且,黄豆二号推出也是实施大品种战略的需要。黄豆二号推出使大豆品种体系丰富了,它吸收了一些从事黄豆二号套期保值的投资者,又分化了黄豆一号的投机者,缓解了黄豆一号现货规模与投机资金的矛盾,有利于黄豆一号健康稳定发展,两个品种加在一起形成体系,体现了大豆期货大品种特征,期货市场功能没有因此削弱而是加强了。这对于已经陷入困境或存在严重不合理问题的国内期货旧品种,无疑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面向未来

    中国压榨企业或大豆进口企业在获得证监会批准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但从安全等方面考虑,在境外作套期保值多有不便之处。

    首先是参与套期保值的程度有限,鉴于中国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地位,参与买入保值才是安全的,卖出保值者一般为供应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作卖出保值,容易因为地位错误在判断失误时成为境外炒家狙击的对象,中航油事件足以警示。而仅作买入保值的市场无法充分反映中国进口商或消费商的意愿,中国投资者的定价权无法反映出来。

    其次,在境外套期保值还存在一个隐蔽性不强的问题。就像现货采购行为一样,因采购集中、隐蔽性不强原因,被动地接受较高的买入价格。

    最后,中国相关企业在境外作套期保值,使中国期货经纪公司失去代理交易机会,不利于国内期货经纪公司业务发展,也不利于有关方面对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

    由于品种高度相关,黄豆二号与美国CBOT黄豆期货市场形成竞争关系,黄豆一号与二号一起充实和增强了中国大豆期货在国际期货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通过参与黄豆二号市场交易,中国压榨企业找到一条更加安全可靠的规避风险的途径,他们参与期货的积极性必定会加强,中国大豆期货在国际大豆市场定价权会进一步提高。

    期货经纪公司在代理压榨企业套期保值业务中,为吸收压榨企业参与,与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展开业务竞争,必然要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上种种,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