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1-12  
2004年,全球以及国内大豆市场风云迭起,价格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经历了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在全球大豆定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中国压榨企业,经受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洗礼,一些企业开始尝到了套保的甜头,一些企业也因为规避风险意识的淡薄而落鞍下马。2004年的大豆行情可圈可点的确实太多,笔者从行情演绎的角度对2004年进行总结,同时对2005年上半年市场的总体发展格局进行预测。
    2004:尽情演绎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
    2004年全球商品期货的走势演绎是在中国加强经济宏观调控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不考虑美元贬值因素对工业品的支持,则所有的商品在2004年都发生了牛熊的转换。而大豆市场由于全球供应量在2004/2005年度的陡增,价格逆转的速度和力度快于其它商品。
    CBOT大豆连续合约的走势最能够反映全球大豆价格变化走势。2004年初,CBOT大豆连续合约开盘价格为792美分,年末收盘价格为547美分,全年下跌245美分,下跌幅度为30.9%。年内日收盘价高点为1056美分,出现在3月22日,这一高点为近16年来的高点,年内日收盘低点为505.5美分,出现在11月5日。(下图:CBOT黄豆全年走势图)。
   

    国内大豆期货1号合约综合价格2004年12月31日收报在2666元/吨,比年初的开盘价格3353元,下跌687元,下跌幅度为26%。年内价格高点为3894元,出现在4月5日;年内最低价为2563元,出现在10月18日。(下图:DCE综合合约2004年走势图)
   
  2004年关键词之一:“逼仓中国”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投机基金的推动下,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黄豆期货价格从600美分/普氏耳上涨到2004年3月份的1060美分/普氏耳。当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中国油厂们不得不采购了大量的国际大豆。而在中国完成定购后,CBOT大豆价格从4月份开始却一路狂泻,到9月份已经下跌到550美分的水平。有的油厂以4000元/吨以上的价格订货,还没有来得及把货物从大洋彼岸运回来,价格已经暴跌跌了1000余元。一时间,国内油厂普遍损失惨重,部分中小油厂因此而倒闭破产,一批油厂在进口贸易中不得不违约。
    这一事件被业内喻为“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在2004年里对中国企业震动极大。就国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来说,大豆的进出口是最早放开的,因此,大豆市场的表现也是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的一个缩影。总结这次“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的教训,将原因归结于逼仓,只能认为是业内的一种抱怨,因为没有谁能够举证美国基金应对中国压榨企业的损失负责,他们的一切操作都是符合CBOT市场运作原则。
    国际市场中,企业大多参与期货市场对自己原料或产品进行套期保值,也就是说,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提前买或卖来锁定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国油厂在采购的同时如果能够在大豆市场上进行卖出期货保值,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损失的出现。中粮集团在这一点上就做的比较好,在大连期货价格高位上进行了大量的卖出套保,从而有效规避了大豆现货价格暴跌的风险。这次事件过后,国内大豆部分压榨企业认识到了参与期货套保的好处,大连期货市场的企业参与量也出现激增。
    “逼仓中国压榨企业”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争夺世界商品定价权的过程中,我们仍处于劣势地位。首先,中国过于集中的采购行为完全暴露在国际投机基金面前。目前国内众多的农产品进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仅通过有限的几家经纪商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进行买盘,头寸完全暴露在国外投机者面前,常常成为国际炒家狩猎的对象。其次,中国企业在大豆进出口方面缺少有效的行业自律,缺乏为企业有效提供信息的权威机构,而政府对进口的调控常常弄巧成拙,被国际投机基金所利用。最后,中国压榨企业缺少对进口产品价格进行有效保值的工具或者渠道。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世界资源大家共享的现实正在实现,但是,共享的关键在于价格。谁都希望自己进口的商品越便宜越好,自己出口的商品价格越高越好。因此,在中国的未来,建立一个能够影响进出口定价的国际化的期货市场颇为关键。
    2004年关键词之二:“宏观调控”
    2004年4月开始,国家连续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上半年出现的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先后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对地方政府投资进行行政急刹车,控制贷款规模。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先后动用了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工具,对投资过热的经济进行有效调控。
    宏观调控对国内大豆乃至世界大豆需求的减少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四月份宏观调控后,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应声而落,由于压榨企业贷款受到限制,致使进口量在上半年迅速下滑,同时,为周转资金,一些油厂将大豆库存迅速释放出来,这些直接构成了大豆价格的暴跌。
    2004年关键词之三:“全球丰产”
   

   

   

    2004年大豆市场大事记
    2005年上半年展望:世界豆农主导大豆反弹力度
    2005年,贯穿在大豆市场走势之中的主要因素仍不外乎:宏观经济、货币汇率因素以及供需变化。我们一一列举分析。
    2005年的经济宏观面
    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2004年上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深度是最为关键的。目前市场对经济由此产生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分歧非常大。但是,无论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都没有那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中国过去10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的时间序列看,投资增长率从峰值下降到谷底用了4-6年时间;而投资增速上升到2003-2004年过度扩张的水平也经历了4-5年的时间。因此,经验数据表明,从升温到降温,中国投资热的发展曲线表现为多年的周期,而绝不是一两个季度内就可演绎完成的周期。投资热降温的缓慢将预示着国内物价大的上涨趋势仍有延续的可能,至少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弹。
    2005年的汇率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看美元汇率,问题的关键是美元的下跌能否结束,或者在2005年能否出现像样的反弹,这一点对全球商品价格变局的影响非常关键。而美元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相对于工业商品要滞后一点,一般的,美元涨跌对大豆等农作物的影响滞后3-5个月。
  其次,对国内商品能够产生显著影响的倒是中国的人民币变化的问题。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中国商品的进口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对中国商品的价格约束作用加大。就目前看,人民币浮动区间的调整在2005年只是时间和幅度的问题。
    2005年的农业政策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8日至29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在上一年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减免力度,并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进一步加大各项支农政策的扶持力度,要继续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显然,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坚定的扶持态度,为农产品2005年的价格提供了较大的政策支持。
    宏观面和政策面仍然为2005年的大豆市场提供了反弹的支撑,但是,价格能否反弹以及反弹的力度取决于供求面的变化。
    全球大豆的需求变化问题
    对于2005年的全球大豆需求来说,由于世界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大豆需求的稳步增加仍是可以肯定的。价格下跌到500--600美分的历史低价区域后,替代其它油料作物的消费也会增加。同时,美元大幅贬值后,相对于非美元挂钩货币地区来说,美国大豆价格已经下跌到了历史低点以下的水平,因此,可以期待的是:2005年上半年欧洲、日本等国家的需求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就已经过去的2004年的下半年,中国占据了美国大豆出口量的半壁江山。截至2004年12月30日,中国购买美国新豆838万吨,虽然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71.97万吨,但是去年的采购量是在市场大牛市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去年国内减产。因此,在中国今年大豆增产160万吨以上的背景下,中国采购量能够维持与去年相当的水平,说明国内的需求比较旺盛。而从中国的大豆进口装船量上看更能够说明问题,截至12月30日,中国累计装船美国新豆677.5万吨,比去年同期的577万吨,高出100万吨。这足以说明中国大豆的需求仍然非常强劲。(附美国大豆出口销售统计表)
   

    从美国农业部全球大豆供需报告也可以看到,美国农业部在12月份报告中将全球大豆的需求量从2.0735亿吨提高到2.0832亿吨,提高100万吨。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的需求量比2003/2004年度的需求量1.9083亿吨,增加1749万吨,增加幅度为9.2%。
    全球大豆的供应变化问题
    如前所述,根据美国农业部的12月份全球大豆供需报告,全球大豆产量在04/05年度里将增加4121万吨,其中美国增产1896万吨,中国增产160万吨,巴西预期增产1190万吨,阿根廷预期增产500万吨。
    美国大豆以及中国大豆在2004年秋季已经收获,增产已经基本成为事实,即使以后出现调整,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而南美地区大豆主要在05年3、4月份后收获,产量的最终确定仍需要时间。因此,南美大豆主要生长阶段的天气变化以及亚锈菌病的实际影响,将成为05年第一季度市场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04年岁末,CBOT大豆价格再次回到2003年牛市的起点,世界大豆供应大幅增加的事实已经在市场中得到了大部分的消化。也可以认为市场较低的价格水平已经包含了中美增产的事实以及南美增产的预期,而一旦市场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现象,也将直接导致价格反弹的出现。
    农民惜售的问题
    对于2005年上半年,农民惜售问题仍是一个关键的议题。对于大豆市场来说,农民惜售问题普遍存在于美国、中国和南美。在04年底,市场普遍预期2005年1月后,美国、中国、南美农民将加大抛售力度。但是,事实上,进入1月后三个国家的农民都没有出现这样明显的动作。这说明一个问题:全球农民对2004年底大豆较低的价格并不认同。
    自从2003年全球粮食大牛市出现后,全球粮食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卖粮者对粮食的定价作用加强。认识这一点,对我们解析2005年价格的变化会非常关键。在2005年1月初,已经大幅增产的美国市场却出现了现货非常紧张的状况,关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2004年上半年的牛市气氛中,新年度的产量已经得到了部分的提前消化。其二就是农民不卖。
    2004年CBOT大豆综合平均价格为680美分左右,结合美国豆农收入受到贷款保护以及考虑已经损耗的仓储费用,美国农民能够普遍认同的集中抛售的价格水准不应低于650美分。相对于国内市场东北收购价格而言,这一价格水准应为2700元。这些价格也将成为大豆市场未来反弹的重要阻力。
    关注美国基金新动向
    2005年初,美国新的指数基金进入美国农产品期货大举做多,介入的品种主要为棉花、小麦、大豆等。CBOT大豆市场的资金格局由此可能发生变化。到04年底,老投机基金们仍持有大豆空单4.8万张,如果新基金加大购买力度,将逼迫老基金平仓。老基金们持有那么多的空头,如果大家意识到有人进来战略性做多,于是便会争相买进补回,这会是一个热闹的局面。
    就2005年上半年来说,虽然世界大豆的供应量非常庞大,但是世界大豆特别是中国大豆需求增长的步伐也比较强劲。2004年上半年,全球产量的剧增扭转了世界大豆的牛市;2004年下半年价格以“完全回归”的暴跌方式将产量的剧增基本消化;2005年上半年,需求的增长问题又会再次引起投资者的注意,价格的反弹也会因此而产生。同时,在农产品的定价市场中重新“当家做主”的豆农们,将对价格反弹的高度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在价格反弹到04年的平均价格水平时,大量供应会蜂拥而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