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份,受大豆锈菌病利多因素的影响,市场预期大豆后期产量下降,美国农业部在12月份的月度供需报告中,也没有再度大幅上调产量,投资基金对后市看空思维有所转变,不断减少其净空头寸,受此带动,CBOT大豆市场强劲反弹,黄豆连续收于557美分/蒲式耳,最高566美分/蒲式耳,涨22美分/蒲式耳;CBOT豆粉收于162美元/短吨,涨7.8美元/短吨,最高169美元/短吨。
受CBOT大豆市场反弹的影响,大连大豆市场亦出现反弹走势,黄大豆一号主力合约0505收于2627元/吨,上涨40元/吨,最高2668元/吨;连粕主力合约0505收于2182元/吨,涨12元/吨,最高2238元/吨。另外,黄大豆2号于12月22日的上市交易吸引了一定的关注,一度成为市场焦点,而其高开低走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黄大豆一号的反弹力度,使得大连大豆市场整体弱于CBOT。
对于后市,我们认为,为利于美大豆的出口,美国农业部报告再度利空的可能性较越来越小,加上大豆锈菌病的产生将对大豆期价产生一定的支撑,而基金投资思维的改变也使得大豆反弹的可能性增加,大连市场由于黄大豆2号的上市将会使得部分资金撤离1号市场,从而影响到1号的走势,而2号由于刚刚上市,其走势不但受到CBOT的直接影响,还将受到整体资金关注程度的影响。
第二部分 基本面分析
(一)USDA月度供需报告呈现中性
自4月份至11月份,美国农业部不断出台利空的月度供需报告,每次利空都出乎市场预期,对大豆期价产生较大的打压作用,在12月份的月度供需报告中,全球大豆产量由上月的23014万吨提高到23102万吨,增加88万吨,而使用量则有上月的20735万吨增至20832万吨,增加97万吨,消费量的增长超过产量的增长幅度,期末库存较上月减少83万吨至6057万吨,可以说,12月份的月度报告呈现出来的中性偏多的特点。
USDA世界大豆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
期初库存 产量 进口量 压榨量 使用总计 出口量 期末库存
04/05 12月份 3829 23102 6229 17897 20832 6271 6057
04/05 11月份 3911 23014 6216 17819 20735 6265 6140
我们前期也对USDA的月度报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哪就是:4月份之后,美国大豆出口基本已经完成,正是南美大豆上市之际,而在11月份之后,是美国大豆上市之际,在4月份至11月份,美国农业部出台利空报告打压大豆价格,一方面利于美国大豆的出口,另外一方面可以压制南美豆农的种植热情,从而减轻本国豆农的竞争压力,保护美国农民的利益。从以上两点来看,美国农业部报告有值得商榷之处。在这种背景之下,12月之后,美国大豆开始大量上市,而南美大豆种植面积也基本确定,在1-4月份美国大豆大量上市之际,美国农业部在月度报告中利多的成分将大大增加,从而提振大豆价格,保护美国农民利益。也就是说,在南美大豆上市(明年4月份)之前,大豆价格再次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减少,反弹的机率增加。
(二)天气因素存在潜在利好支撑
众所周知,随着南美大豆产量的增加,南美大豆的产量已超过美,对全球大豆价格的影响力度增加,其产量的变动势必影响到全球大豆价格的变化,1月份后,正是南美大豆生长时节,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天气一旦转坏,将极大的影响到南美大豆的产量,这些都为大豆产量带来利多支撑。比如,12月份迄今,巴西大豆主产区的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同时,由于主产区的气温开始转为炎热,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达到90华氏度或以上,将加剧了降墒不足带来的问题。而近期东南亚发生的"海啸"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天气变化的无常及对人类的破坏程度。
(三)基金后期的操作方式值得关注
近期,基金持仓不断减持空单,目前,其净空单已下降到3万张左右,如果基金后期继续减持,甚至翻空为多,大豆期价将有可能出现强劲反弹行情。
如果基金继续增加空单,则大豆的反弹便缺乏动力,可能还要维持弱势状态。因此,基金后期的持仓方向是我们关注大豆价格走向及进行操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大豆锈菌病为大豆价格提供支撑
近期,美国大豆产区发现大豆锈菌病,大豆锈菌病虽不会危害人类健康,但染病的大豆作物减产幅度最高可达80%,在2003/04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刚刚超过5000万吨,而锈菌病导致的产量损失预计为470万吨左右。由于美国大豆收割基本完成,锈菌病对今年大豆产量影响不大,但由于大豆锈菌病使得农民防治锈病的费用增加,从而导致大豆的种植成本增加。
有农业专家指出:如果大豆锈菌病明年继续扩散到美国其它地区,那么用于防治锈病的费用将使得大豆种植成本增加接近40美分/蒲式耳,如果大豆价格持续低迷,势必影响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因此到明年春季播种季节,一旦价格不能出现明显回升,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农户在明年可能把准备种豆的土地转而播种棉花,因此将影响大豆播种面积。
因此,锈菌病一方面影响到大豆的单产,同时也影响到大豆的成本及种植面积,这对大豆存在一定的潜在利好。
(五)黄大豆2号上市的影响分析
2004年12月22日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2号成功上市。在此对黄大豆2号上市及对当前大豆期货市场及黄大豆1号的价格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1,大连大豆2号对资金面短期内产生利空影响
回顾一下历史,2001年6月6日,为了规范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管理,保证国内食品和生物安全,我国农业部颁布转基因管理条例,对转基因大豆进口实行规范管理。2002年3月大连交易所将原大豆合约分拆为黄大豆1号和黄大豆2号合约。黄大豆2号上市将对当前的大豆市场资金面有何影响?
2002-2003年大豆总持仓
首先我们先看2002年以来大豆总持仓变化图。2002年1月起大豆总持仓一直维持在100万手以上,最大的持仓在2002年3月达到137万手,在大豆价格上行过程,总持仓逐步减少。2003年2月持仓曾达在70万余手,多空分歧再次加大,持仓有所增加,在2003年7月一度达到110万手;2003年八月以来的期价大幅上涨而总持仓快速减少。2003年10月大连交易所首次实行的情况下创出2000年7月以来年新低30万手;随后大豆持仓一直维持在相对低位40-70万手。目前大豆持仓在48万手左右,持仓水平处于相对低位。
在目前大豆市场的总持持仓偏低的情形下,1号大豆501大豆与505大豆持仓相对集中的合约,两合约的持仓总数占总合约的80%以上,黄大豆2号上市之后,由于其主要是根据油用豆设计,对贴近油厂的需求,因此,将有部分油厂套期保值资金撤离1号市场,使得1号大豆期价后期的反弹缺乏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由于2号刚刚上市,活跌还需要一定时间,从1号市场撤离的资金并不会马上进入2号市场,因此,2号市场短期内也反弹的推动力量学不够充分,因此,黄大豆2号的上市对大豆市场在短期内将表现为利空的特征,使得整体大豆市场可能会弱于CBOT的走势。
2,黄豆2号的定价与黄豆1号的价格关系
随着黄大豆2号合约上市,其与1号的价格关系将如何在哪一价格区间方为合理,将从两者的合约设计和交割品种、以及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黄大豆2号合约标准化仓单来进行分析,黄大豆2号主要是针对粗脂肪进行考虑,标准的粗脂肪量在>=17%<=21%,而这一标准在国内大豆百分之90以上都能达到,黄大豆1号的交割品的主要是针对纯粮率来进行,黄大豆1号的粗脂肪率一般都能满足黄大豆2号的交割;黄大豆2号在杂质和不完善率的要求都较低,黄大豆2号不完善率<=20%,杂质<=2%,这一标准相当国家大豆标准中四等大豆标准即纯粮率为88%。而四等大豆在黄大豆1号中贴水30元;另外黄大豆1号价格从501合约开始包含包装物的价格,而黄大豆2号合约的交易价格为散粮价格不包括包装物价格,包装物价格为20元/吨。因此黄大豆1号的内涵价值将明显高于黄大豆2号。因此若国产大豆用于交割,黄大豆2号的价格将低于1号60元左右。
另一方面,黄大豆2号可允许转基因大豆进行交割,而转基因大豆以进口大豆为主。进口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大部分高于21%。二号合约规定粗脂肪含量高于21%时,每吨升水80元,进口大豆一般能得到80元的升水。只有当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相差小于80元时才可能有进口大豆进场交割。
当前大连地区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价差维持在120元左右。根据卖方最经济的交割原理,则黄大豆2号上交割物将会以国产黄大豆为主。
黄大豆2号与黄大豆1号从油用大豆的角度来考虑时,当两者都采取用国产大豆进行交割的时,作为卖方将在黄大豆1号高于2号60元时才会考虑在1号上进行交割。而作为买方来说,黄大豆2号与1号在使用价值上相差无已。导致两者的价格关系将在0--60元之间进行波动。若后期从食用大豆和非转基因方面考虑,则黄大豆1号价格将更加明显高于2号。
总的来说:黄大豆2号从国产大豆的角度来看内涵价值将明显低于黄大豆1号。以当前现货情况来看,黄大豆2号与1号将在0-60元之间波动。因此,后期操作中可以多关注两者之间的价差关系,寻找套利机会。
第三部分 技术面分析
(一)30年美豆的盛衰周期指引未来
我们从美豆长期走势图观察发现,一个起自七十年代金本位崩溃后重组的金融市场,其价格体系重新进入另一个大型箱式波动之中,而且这一模式不仅在大豆市场上,而且在其他商品,如小麦、玉米、铜铝以及其商品指数CRB综合指数,均体现出同样的相似性,故我们称之为区域内的循环波动,之所以认为它是循环式的波动,是因为这是一个多商品共存的具有规律性的且明显的周期性。
30年美豆的盛衰周期指引未来
从美豆30年的走势图观察,显然有一个波动周期值得留意,分别是:1971-1973年的急涨期、1986-1988年的另一轮急涨期,我们将其标示为大型的巨浪[X],两者相距13-15年,若由1988年推算13-15年,则为2001或2003年,正好大豆2001-2002年之间产生了近年重要的大底,与1986年的低位基本一致,因而我们亦将这一波升浪标记为[X]浪,显示这是7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牛市行情。基于上述认识,七十年代的第一次因金本位制度的大变革而有所不同外,其后大豆价格均未超越400-1000点以外的区域,所以,如果未来没有其他可预见的重大金融事件或其他情况发生,大豆(或者其他商品)的长期价格波动相信不易越出七十年代的高低范畴。
事实已经证明,2004年初美豆最高见及1000美元,创下自1988年以来的最高点,但好景不长,仅仅半年后,价格大挫至500美元附近,跌回2002年初的启动时的水平,体现出商品价格起落无常的变幻现象,同时亦再次印证了上述商品市场近30年来所形成的区域性循环波动规律。
(二)循环往复必有期,未来涨跌波动将逐级下降
事实上,通过对全球商品价格的趋势分析,将会发现其价格均无数次地演绎着极度低迷向极度疯狂的过程,又或从极度疯狂向极度低迷的过渡。不过,我们可以总结出市场发展的演变模式:价格被严重低估--价值被重估而上升--疯狂追涨被高估--价值高估后大幅滑落--价格又返回原来的长期价值中枢位。
上述是说明一个商品的牛熊市势在转换过程中其波动往往是极其巨大的,但一旦这牛熊市势相继上演完毕后,随后的波动将逐步趋于平淡,市况的上下震幅将大大缩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金融市场走势规律,了解到诸如大豆等商品经过最近几年的高速式的上下波动后,我们相信这些品种未来几年的波动区间将大大缩小,一面倒或单边市的机会已经不多。
美豆在中级循环的引领下筑出中期底部
根据30年大豆过往的走势数椐,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近20年时间里,大起后必有大落,但时间均很短暂,且大落后又无一例外地迅速反弹而不是长期盘跌,这一走势现状将给目前大豆走势起着指导意义,也就是说,2003年大豆的牛市至今年4月见顶后迅速暴挫,已基本打回原形,但按照历史规律,大豆下跌至此将出现回升,且理论上将反弹至前期幅度的一半或最小三分一的水平,若市况果真如此,则2005年(最起码上半年)将有一波较大的反弹行情。
(三)循环及波动现象显示中级反弹已趋形成
从美豆近年来的价格波动分析,笔者发觉有两大周期值得留意,其一是级别较大的21个月的循环,其二是次级的50-54周循环,这两大循环均一致地指示12月附近是一个大转折点。
此外,从波浪结构分析,我们确认近两年回升是为大型反弹过渡浪[X],跟随着的是另一组[A][B][C]的波浪结构,而且从今年4月至今的大幅急挫相信已完成了其中的浪[A]--我们通过其跌幅及历史波动区间证明此浪已经完结,随后将展开浪[B]的大型反弹,显示明年初大豆走势将可乐观看多。
由此看来,上述从长周期及大型波浪结构的分析,均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大豆在年底500美元区间展开反弹是一波中级性的行情,最小的反弹前期幅度的三分一是可以期待的。
(四)连豆中短期反弹条件具备
连豆5月走势分析,目前已逼近其颈线位2630元水平,虽然有一定的阻力,但相信不影响其中期向好的势头。从波浪结构上看,其(A)浪的三个次级ABC已告完成,可以预期一旦突破上述颈线区,则浪(B)的大反弹将冲刺2800元,如根据下降楔形最宽量度升幅的话,则5月连豆的目标将上见3100点,亦即今年5月暴跌后的阻力水平。
连豆5月正在盘出下降楔形,中短期向好可期
从周期方面,由于2004年的高点在4月份创出,周期的力量将对2005年初回升的大豆价格会有一定的引力作用,这是投资者应引起注意的地方,必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个反弹市而非一个转势市,其力度相信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 结论
1、从保护美国豆农利益,USDA后期可能出台利多的供需报告,对大豆及豆粕期价提供支撑。
2、锈菌病及天气因素是潜在利好,而基金后期的动向却值得我们关注。
3、黄大豆2号的上市短期内对连豆市场存在利空影响,使得大连市场弱于CBOT,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与1号之间的套利机会。
4、技术图表显示后期存在反弹的可能性。
总结以下各点,我们可以发现,大豆、豆粕市场后期下跌空间不大,并有反弹的机会。由于国内资金面的影响,大连市场短期内可能会弱于CBOT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