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惜售但不一样的处境
全世界豆农不约而同地惜售的共同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与去年相比,今年大豆价格太低了。但同样是惜售,每个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中生产不同农作物农民的处境却大相径庭。先看国内,今年7、8月份,在我国小麦收割以后,农民也普遍出现了惜售心理,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当时对峙得很厉害。大豆和小麦都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如果不算进口,国内小麦和大豆的生产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小麦的供求缺口是靠前几年庞大的结转库存来弥补的,而大豆完全靠进口弥补缺口。但小麦是我国主要商品粮,而大豆属于油料作物,国家出台的一些保护性政策往往较多的偏向于小麦。比如,今年3月份公布的《国务院九项更有力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文件中,就已宣布今年秋季播种的冬小麦,将另行发布最低收购价格,而大豆种植则没有此项政策的扶持。但即使是这样,在小麦增产和陈粮抛售的双向压力之下,惜售行为也没能阻止小麦价格持续下滑,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强麦价格已从9月份的1950元/吨下跌到目前的1680元/吨,跌幅高达13.8%。
中国豆农与美国的大豆种植者的处境也不一样。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给予农业大量资助,美国政府今后10年内对农业的补贴预计将达到1900亿美元,而欧盟每年对农产品的补贴也达到440亿欧元。美国对农民的大豆补贴政策分为两类,一是贷款,二是补差,当大豆销售价格低于500美分/蒲式耳时将由美国政府对种豆农民进行补贴。在此政策支持下,今年美国农民销售大豆的热情一直不高,即使大豆基差升水报价非常坚挺,但农民的卖出却相当谨慎,因为农民的大豆一旦出售,即使大豆以后涨上去,他们所能得到的仅仅是销售时的补差。
南美的情况与中国也不太一样。跨国公司几乎完全控制了巴西大豆生产、加工、销售的整个链条,但对巴西基本建设的投入却不多,目前巴西以及阿根廷的运输和仓储是制约大豆生产的主要瓶颈。随着南美新一季大豆的上市的临近,南美豆农的惜售心理将因库容压力而有所改观。
惜售行为不改变整体供求格局
惜售行为仅仅是豆农将已产大豆留在自己的手中待价而沽,使得短期内大豆供应压力减轻,但实际上并没有消耗大豆,这样做的后果可能造成在未来某个时候大豆的集中供应,甚至可能加重和延长大豆的跌势。因为,美国农民惜售的直接结果将使大豆压榨企业的利润减低(包括中国压榨企业),大豆的压榨数量和中国进口大豆量的减少将使美国庞大的大豆库存迟迟不能得到消化,这有可能导致CBOT以及美国现货大豆价格进一步走低,而大豆价格的走低又会反过来加重农民的惜售心理,同时连带着全球大豆价格振荡走低,如此循环下去,豆农的利益反而因此受损。
500美分补贴政策不是惜售底线
目前市场上说到豆农惜售就提到美国的大豆补贴政策,好象美国的500美分补贴是全球大豆销售的底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美国大豆补贴政策补贴的对象是美国农民,不是中国农民,也不是巴西农民。实际上,发达国家给予本国农业的大量补贴,对于农业占国内产业50%到70%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特别当全球农产品市场价格步入低谷的时候,美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就凸现出来。它可以让美国在一个比其他国家更低的价格水平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从而占领全球农产品市场。如果这是美国的优势,那么这肯定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在美国500美分补贴政策的作俑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只有牺牲更大的自身利益方能保证自己所生产农产品的销售。
好的转机应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大豆的需求重新被提振;二是南美天气出现异常。今年禽流感的肆虐以及大豆压榨企业面临的信贷紧张的状况,很难让人企望中国的大豆需求重新旺盛,因此,南美天气是未来的惟一变数。
综合考虑,惜售行为本身很难彻底扭转目前大豆的颓势,市场只有通过价格的不断下跌,才能让价格摆脱底部,从而最终走出熊市。如果南美天气保持正常,那么未来大豆销售的难度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