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里,农产品贸易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基本上实现了平稳过渡。然而,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在2004年度“中国农业与WTO”论坛即将到来之际,本网记者采访了国际农产品贸易专家--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刘小和主任,就入世以来大豆贸易问题进行了专访。
一、关于大豆进口方面的问题
记者(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记者,下同):刘主任,您好!
今年年初发生的大豆进口方面的问题,说明我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机。
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4月份,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猛涨,达到合人民币4,300元/吨左右,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这样的价格高位上签订了大量进口合同。但从5月份开始,受美国大豆价格下跌影响,中国港口进口大豆分销价格持续下跌,仅为3,200元/吨。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使我国大豆加工业遭受重创。行业内最大民营企业大连华农集团7个厂停产,每月损失3,000万元。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资不抵债,甚至面临倒闭危险。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避风险?这是人们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刘(刘小和主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工能力过剩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全国的年加工能力已达到6,000万吨。然而,同时期国内大豆需求仅为2,500万吨左右。过度扩张的大豆压榨能力导致了对大豆进口的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大豆的最大进口国,2003年进口达2,074万吨。约占世界大豆贸易的1/3。
2、政策不确定
在我国进口的大豆中,90%以上是转基因产品。因此与转基因产品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就会对市场的预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市场价格和交易量。而我国的转基因农产品政策的实施又一波三折。
在安全检测和安全评价期间,为使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正常进行,农业部分别在2002年10月和2003年7月发布并两次延长了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临时措施。每一次临时措施实施期限的变更都引起了市场的相关反应。
3、信息不对称
我国大豆加工业在决策时,缺乏国内权威部门适时发布的国内外市场信息,使企业过分依赖美国农业部或外国公司提供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有时会导致对市场走向的错误判断。
4、企业风险意识薄弱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市场存在的风险,对于期货等金融工具不能加以恰当地运用,在市场情况出现变化时,企业不是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并作出符合市场规则的经济行为,而是盲目跟风,有的企业将期货视为投机的工具,从而更加剧了市场的不平衡,最终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关于入世后的饲料工业
记者: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必将成为对国外开放程度很高的市场。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来自外部的冲击势必越来越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的农产品进口企业,尤其是中国的饲料相关的企业,如何正确运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出口企业如何应对贸易和技术壁垒,饲料企业如何才能把握市场呢?
刘:这是中国中国饲料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企业应适应全球化的进程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也将从封闭的国内市场向开放的世界市场转变。目前,国内市场已逐渐整合,各地区价格趋于一致,如:在考虑运费的情况下,大连与广东的玉米市场价格趋于一致。受国际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国内市场玉米价格将与国际市场价格同步变动。
同时,国际、国内资本的涌入,将扩大饲料加工的规模,加剧行业内部的竞争。因而,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开放市场对饲料加工企业的影响
豆粕、玉米等价格影响饲料价格,影响畜牧业生产成本
我国玉米进口配额从2002年的570万吨扩大到2004年720万吨。国营贸易份额从入世前的100%降低到60%。一些私营企业在谷物进口上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我国大豆、玉米生产均不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优质低价大豆、玉米进口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饲料业加工成本。但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会增加风险。如出现今年大豆进口类似的问题。
受畜牧业供求关系影响,如:去年的禽流感、畜产品出口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饲料的市场价格也会受到挤压。
3、加强企业风险意识
饲料加工企业应该意识到危机的存在,通过熟悉国际市场和商业运作规则,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咨询机构和专家的经验,特别是有关国际国内农产品期货的知识,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刘小和博士简介
刘小和: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墨尔本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各国农业与贸易政策,国际农产品市场、贸易风险与不确定性、贸易模型、世界贸易组织等方面的研究。
在对国际小麦市场以及中国小麦贸易的研究中,侧重研究了出口国(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与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小麦贸易的影响;根据风险理论分析贸易中价格、贸易量、政治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技术对市场份额的变化做出定量分析。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还曾从事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国际贸易中的转换成本及其对市场份额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市场、贸易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其总部职能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2002年应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政策。
近期从事与WTO协议有关的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中日蔬菜贸易争端方面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论文《The WTO SPS Agreement in Action: Disputes over China’s Exports of Vegetables to Japan》在2003年2月召开的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第47届年会上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