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当前我国粮食价格走势探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26  
     当前粮食生产总体形势

     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按最保守的估计,2004年中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度增产250亿公斤以上,增幅达到6%,超额完成政府年初制定的粮食总产量达4550亿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增强,也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扭转了我国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夏粮减产的局面,全国粮食生产出现由减到增的重要拐点。

     近十年粮食价格波动情况

     近10年,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非正常波动,供求关系不稳定,粮食价格大起大落,粮食“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1993年底至1996年,粮价经历了3年的上涨,1997年至2003年又经历了近7年的下跌和持续低迷。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250亿公斤,导致粮食年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结构性过剩。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和徘徊,进入一个新的变动周期。粮食连续3年减产。1999--200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596.5亿公斤。客观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

    与此同时,在过去十年中,全国粮食总消费一直缓慢增长,,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准的提高,我国城乡人均口粮消费呈小幅度稳步下降的趋势。1986年—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由94.7公斤下降至79.7公斤;农村居民由256.19公斤下降至237.98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粮食消费需求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4800-4900亿公斤,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4550亿公斤左右,粮食已连续3年产不足需,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250-350亿公斤。

     当前粮食价格水平分析

     2004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3%,涨幅与7月份持平。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9%,主要农产品及关联产品涨价是当月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造成这—轮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连续4年的粮食减产。一方面城市发展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连年下降;另一方面粮价不合理的偏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导致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粮食的总产量。从市场成品粮价格走势看,当前粮价上涨,带有明显的突发性和连带性。从市场信息来看,粮价上涨既有供求不平衡的原因,也有居民心理变化的原因。可以判断,当前市场粮价上涨的氛围,有点放大了粮食的紧张程度。

     虽然当前粮食价格上涨有被放大的痕迹,但不可否认,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粮食市场价格正在逐渐步入回归之路。可以这样说,当前的粮食价格上涨是一种恢复性上涨。由于前几年粮食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比较突出,政府不断调整收购保护价水平。1998年下调6%,1999年下调12.7%,2000年下调0.7%,粮食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经过近几年调整,目前我国主产区粮食平均收购价格基本恢复到1994年的粮价水平。这次粮价上涨是恢复性的,上涨幅度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过去1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因而绝大多数居民是可以承受的。

     应该看到,当前粮食供求偏紧,主要表现在口粮上,尤其是稻米供求矛盾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国内供给的稳定性。

     当然,减产已是“过去时”,2004年粮食丰收基本已成定局。现在的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一种“时滞”效应。丰收之后,粮价会相对稳定,甚至会有所回落。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包括减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这些措施总体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未来粮食价格走向

     这次粮食价格上涨以后,大家最为关心的是未来的粮价走势,粮价会不会继续上涨下去?或是维持2-3年后又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这是当前种粮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后粮食价格的走向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又主要取决于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单产。预计“十五”后期,粮食种植面积将维持在15亿亩以上,在没有特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粮食产量将在4.5-5亿吨之间波动。粮食生产进入了一种新型的受市场竞争影响的稳步发展时期。“十五”后期,粮食价格不会大起大落,但波动将存在。这种价格波动是正常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与全球粮食价格水平同步变化。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都在担心国家粮食供求总量可能再次出现供低于求的“拐点”,但目前粮食库存还是很大的,完全能够满足量的需求。如果2004年秋夏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库存进一步减少,那么供低于求的形势肯定会明朗。如果今后粮食产量进一步下降,则粮价有可能进一步上涨。但从2004年来看,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度增产250亿公斤以上,因而中国粮食产量目前仍是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有助于平抑当前的粮价上涨。然而新的短缺期可能很快到来,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也有可能提前到来。

     扣除中国因素,目前全球粮食库存较历史平均水平20.4%低6.5个百分点;全球粮食库存占当年消费量比例从2001年的19.6%下降到2003年10月的13.9%,下降了5.7个百分点,接近自1995年后10年来的最低点13.2%。这预示着,在价格涨幅不大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扩大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的回旋余地有限。

     考虑到粮食生产扩大到能满足需求的程度需要2年以上时间,再考虑修复库存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粮价在未来2-3年内持续上升的可能性很大。换个角度看,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提高粮价来实现。另外,1999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下降可能与粮价持续低迷、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和耕地减少有关。因此,在退耕政策和农民外出不能有效逆转的条件下,扩大粮食生产所需的价格刺激和其他投入可能会更大。

     政府需采取措施防止粮价大幅波动

     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是难免的,但一定要防止粮价大起大落,既要控制住粮价的上涨幅度,也要防止粮食价格上涨一段时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为此政府必须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今明两年在粮食调控政策上,既要重视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平衡,也要重视避免粮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或回落,从而使粮价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这对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至关重要。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有关部门要抓紧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今年5月出台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各类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设置了一些准入的条件,而且要求非国有粮食企业进入粮食流通,要获得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与过去不允许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相比,这个条例在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方面向前迈了一步。

     今年虽然实现了粮食产量比上一年的增长,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方便农民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进入粮食市场,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为国家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作者:周慧秋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