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预计第四季度国内大豆将以跌为主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25  
    国内大豆市场在连续经历两年的高走,近三年的牛市行情后,相对于上一年同期收购市场价格,2004年国内大豆收购市场再次高开。然而,国内国外市场大豆丰收,新产大豆开始大批量上市,国内豆油豆粕价格的回落,秋收油籽的上市场,受此影响,新豆收购价格应声回落,但是降幅并不是很大,各别地区出现振荡,主要是农民惜售心理较为强烈,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得不到豆农认同所致。纵观后市,国内大豆市场是高开低走还是在当前价位区间振荡俳,已成业内关注焦点,笔者个人认为,12月底以前,国内大豆市场低走格局已定,但在收购市场不排除个别地区的振荡反复,主因还是农民惜售和大型加工企业的保守收购态度。

    促使后期国内大豆市场价格走低的因素有:

    一、大豆主产国美国和中国大豆产量猛增,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对后市打压的主因

    美国农业部2004年10月份粮油供需预测报告中显示:美国2004/2005年度大豆产量将达到845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月预计数猛增738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778万吨。预计美国2004/2005年度大豆供给量为8762万吨,比上月预计数量增加757万吨;出口量预计为2790万吨,比上月预计数略增;期末库存预计为1103万吨,比上月预计数增加587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00万吨,这是自1986/1987年度以来最高水平。预计美国2004/2005年度大豆平均价格为172.69---202.09美元/吨,比上月预计价格196.58---229.64美元/吨大幅度下降,比上年度预计价格473.99---540.13美元/吨更是剧幅下降。美国农业部此次报告的动作之大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美国农业部此举一方面是对近期已收获大豆良好单产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压制价格、刺激出口的目的。

    同时,由于天气状况良好,种植面积增加,今年我国大豆总产量预计也大幅提高,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大豆产量有望达1800万吨;而美国农业部预测值也达170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外大豆产量的猛增,对国际国内大豆价格产生严重利空。

    二、外盘期价连续下挫,近几个月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也不断走低

    受美农业部利空数据影响,原已连续下挫的芝加哥大豆期价再次大幅下跌,仅10月12日就下跌25-26美分,到10月14日,0411合约收于509.5美分,芝加哥大豆期价目前正在向500美分接近,很有可能跌破这一价位。基于芝加哥大豆期价连续出现下跌,美国大豆对华报价近日连续走低,目前进口大豆集中到港成本为2900-3000元/吨,港口分销价基本维持在3000--3100元/吨的水平,依然低迷;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报价仍继续呈现下跌态势,10月船期到港成本在2800元/吨左右,11月船期美湾大豆当前最低到港成本已在2600元/吨以下,接近2580元/吨。而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之间又存在一定价差,基于进口大豆到港成本继续出现下跌,国产大豆价格也将随之出现下滑。

    三、进口大豆到港量保持高位水准,供应宽裕

    进口方面,我国在今年9月共进口到港大豆162万吨;10月份预计将达150万-160万吨;10月上旬我国各港口到进口大豆47.34万吨,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总量192.64万吨,较9月下旬的218.82万吨减少26.18万吨。与上年同期的213.71万吨对比减少21.07万吨。其中,各港口库存约77.27万吨,沿海、沿江港口油厂库存约84.45万吨,内地油厂库存约30.92万吨。从目前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情况分析,虽然库存总量依然较高,但是分布不均衡,货源逐渐集中。进入11月份以后,美国大豆到港数量开始增多,进口到港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准。而且,东北地区新产大豆也将大量进入东北及华北地区的加工厂,这将可能出现暂时性的供大于求局面,促使港口地区进口大豆存量的增加以及市场价格的下降。

    四、豆油、豆粕价格也持续下跌,对大豆价格将产生不利影响

    预计后期国内豆油、豆粕价格依然看弱。一是当前国内豆粕和豆油销售价格下跌,部分油厂加大生产量,尽快的消耗进口大豆库存,减少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同时,恢复开工生产的中小型油厂增多,尤其是山东、江苏和浙江一带的油厂,近期豆油、豆粕供应量加大。二是由于节日期间,各地养殖场畜禽产品大量出栏,各场家饲养规模将出现规律性缩减,豆粕饲用量需求量也将适度从减,同时,各饲料厂家节日储备也将结束,节后国内豆粕需求量将进一步降低。三是节前各油厂及商家对豆油及豆色拉的营销做了充分准备,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不惜大幅降价,引来消费者狂热的采购高潮,居民采购量多可足够家庭使用月余时间。预计近期基本已无购买意愿,节后豆油销售将面临停滞,油厂开工率的提高将造成其库存积压。因此短期内,豆油、豆粕价格依然走弱。

    五、加工厂加工利润下降,企业收购风险加大,收购太度更加谨慎

    如前所述,由于豆油、豆粕价格下跌,加工厂加工利润萎缩,同时市场对后市看空心理浓厚,加之今年国家紧缩银根的政策,加工厂收购资金紧张,收购企业普遍较为谨慎。小型收购企业经营方式较为灵活,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运行周期较短,因此可以保证在以高价位收购的经营利润回报。相反,大型加工企业在此却表现的较为保守,由于目前进口大豆采购成本降低,在国产大豆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进口大豆,加之大豆下游产品豆粕需求不旺、价格持续下跌,因此,企业不愿在高价位吸入过多国产大豆库存,暂停收购或是压价收购表现普遍,低价收购显然与农户预期相驳。目前大型收购企业门前较显得较为冷清,收购数量同期大幅减少,而小型企业收购工作却进行的如火如荼,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六、国产秋收油籽上市数量明显增加,这也将对大豆价格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国内新产大豆、棉籽、春播油菜籽和花生已基本收获完毕,纷纷上市,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开秤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由于去年油料作物经济效益较好,今年种植面积均有所扩大,加之天气状况良好,预计今年各油料品种总量均会有明显增长,界时国内油籽同期供应量也将相应增加,对国内大豆价格产生不利影响。

    支持后期国内大豆价格的因素有:

    一、新产大豆质量普遍较好

    虽在收获末期,主产区黑龙江省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雨,西部和北部地区出现降雪天气,对大豆收割形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其他大部分地区大豆已经完全成熟,降温天气对大豆生长和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据悉今年黑龙江新豆水分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质量不错,基本上没有青豆。

    二、农民惜售心理依然存在

    一是由于农民今年享受国家减免农业税和直接补贴的好政策;二是大豆市场连续两年的高开高走,尤其去年年末今年年初所出现的3300元/吨左右的收购价;三是前期上市的早熟大豆由于数量偏少因此收购价格明显偏高,哈尔滨地区最高收购价格一度达到2.92元/公斤。因此,新豆大批量上市,虽对价格形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豆农和经销商的心理价位依然较高,到10月中旬后期国内大豆收购市场价格趋于稳定。目前,国内数家大型大豆加工厂带动经销商以暂停在黑龙江地区收购大豆这一方法来打压价格,从而促使收购价格快速下跌,而价格的回落又同比降低了收购数量,因此,市场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三、目前国际供货商为中国大豆买家定下了十分苛刻的合同条款

    今年春季期间,由于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暴跌,国内豆粕市场低迷,一些高价定购南美大豆的油厂面临付款危机,国内买家大面积违约,给全球大豆市场造成冲击。自出现大豆付款纠纷之后,国际供货商在与中国大豆买家打交道时更加谨慎,采取了增加定金、缩短接货时间、三天内就开具信用证等措施。现在没有外资背景的油厂也开始按照西方公司的要求支付定金,这已经造成中国买家的进口热情有所减退。

    四、运输问题仍然存在,国内大豆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能保证

    首先,东北主产区铁路运输瓶颈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气温下降,关内和南方地区的煤炭运输需求重新增加,铁路外运难以向大豆倾斜;其次,今年公路运输严查超载的力度加大,短途运费大幅上涨的同时,原来靠公路运输的一部分大豆今年将更多地转向铁路。同时由于基础能源价格上涨,大豆外运将不仅受阻,成本也将增加。预计近几年的主产区大豆外运难的问题很可能再现,随着关内本地产大豆的耗尽,对东北大豆需求的增加,界时有效供给的不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价格的反弹。

    五、豆粕需求近期虽减少,远期却看好,从而为大豆远期价格提供支撑

    一是由于这几个月大豆价格的大幅回落,饲料业成本大幅降低,行业的利润也将有所改善,饲料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二是国内肉禽蛋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有利于拉动养殖业以及饲料业的快速全面恢复,从而为大豆后期价格提供支撑。三是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也会防止粮油价格大幅回落,从而损害农民利益。

    综合所述,由于大豆收购市场买卖双方在价格方面并未达到全面统一,国产大豆收购工作陷入僵持,预计今年的收购将延长。后期国内大豆市场供应将相对充足,大型企业并不急于采购国产新豆,对市场价格将起到抑制作用。而受饲料企业生产恢复影响,大豆需求将明显增加;铁路运输问题的存在,影响国内大豆的有效供给;加之农民的惜售心理短期内仍在保持,这均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市场行情起到推动作用。不过,鉴于国际市场的供应压力,04/05年度大豆市场价格是不能同03/04年度相比的,因此,农民应适当调整惜售心理,抓住机会适时出售新豆,在美国新豆未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前,及时销售。预计2004年第四季度,国内大豆市场走势将呈现以跌为主,间或振荡的格局。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