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谈饲料粮在粮食安全中的特殊功能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24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国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意识日渐淡化。消费者家中无存粮心里不慌张,种粮农民出现合理的分流。粮食集中产区肩负着重大责任,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的任务艰巨而急迫。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促进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

     消费者不存粮,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有保障

     城里人:家无存粮,心里不慌。过去,城市居民粮票按月供应,随即购买,家中存粮不可能很多。平时粗、细分装的面袋子和米袋子里的粮食加起来也就十几公斤。只有到了年底、年初,为了对付粮票过期作废的问题,才整袋买米买面,家中粮食往多了说也就几十公斤。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居民家中存粮是一个高峰。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副食品敞开供应,人们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粮食的直接消费逐渐下降。但富余下来的粮票买粮总能便宜几分钱,就买粮回来放着,过一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日子。二是粮食涨价,出现市民抢购米面的阵阵风潮,吃的少了,买的多了,家中存粮量自然也就大了。三是几乎所有的机关和不少的企事业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派专车到产区拉米拉面,回来作为福利,分给职工整袋的米面。实权部门则是地方有关单位送货上门,每个职工至少会分到整麻袋的100公斤优质大米。这在当时成为人们比较单位之间福利好坏的重要砝码。城里人终于不再受粮店粗细供应比例的限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选上述几项加起来,城里人每户存粮有150公斤左右。按当时年人均消费粮食97~130公斤来推算,家中存粮够吃半年。与此同时,国营粮店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到了90年代后期,多渠道经营粮食,粮食零售业中个体户唱起了主角。

     10年之后的现在,城市绝大多数家庭存粮不足1个月,吃多少买多少,超市零售米面都是几公斤的小包装。即使买粮之后,家里最大存粮量也就10公斤左右。近3年城镇居民年人均粮食购买量只有79公斤,粮食直接消费减少,遇有特殊事件,参与抢购米面的由过去的多数人变为现在的极少数人。比如去年北京非典期间抢购现象只持续了几天。无论如何,如今的城里人,“家无存粮,心里不慌”。按3.77亿非农业人口或5.24亿城镇人口推算,如今城镇居民家庭存粮比10年前减少125亿~175亿公斤。人们不抢购并不等于不消费。居民家里不存粮,人人天天要吃粮。中国生产的粮食养活13亿人口不成问题。城市居民不存粮成为常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和维持也应该进入常态,应对突发事件的粮食加工能力、紧急调运能力不能不在状态。

     乡下人:手中有钱,家不存粮。中东部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部分农民进厂务工,主要从事第二产业,靠做工谋生。人均耕地少,生产一点粮食,不够自食,家中不但不存粮,还要从市场买粮吃。有的只种一点菜地,全部口粮都从市场购买。第二种情况是足够的土地,大部分甚至全部用来种瓜、种果、种菜,经济效益高。比如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优势产区,各个城市郊区的菜农以及农业大县的蔬菜、名品瓜果集中产区的大部分农户,口粮也主要从市场购买,家中自然不存粮。

     种粮人:价高多种,价低少种,不敢多种,不会不种。农民多数都种粮,尤其是北方外出打工的农民,地里种粮的比较多。一是确保家中老小全年的口粮,二是种粮省工。小麦田间管理简单,主要就是播种和收获。举家外出的农户,更是选种小麦。秋种、夏收回去两次就干全了一年的农活。能收多少算多少,附带增加些农业收入。一般农户承包地种什么作物,选择的余地比较小。种菜,尤其是种大棚菜,一次性投入大,不是所有的农户都能投得起。栽植果树,前期连续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种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一旦销路有问题,则血本无归。种粮效益最差,但一般不会亏本,销价不划算,存在家中两三年照样能吃能卖。出现这种情况时,农户不是少种,便是少投入,地里的粮食不会不种,但不敢多种。

     价高多种是一种经济现象,尤其种粮这个群体是中国最大的群体,而且在多数农民没有新的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好价钱之后常伴有农民的卖粮难。在什么都不能种的情况下,农民还是种粮,真正靠农业养家糊口的农家,怎么都不会让地荒着。

     饲料粮在粮食产需平衡中的调节功能

     中国的饲料粮供应有很大的缺口,未来饲料粮供应还面临很大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的饲料工业均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的饲料工业排列在十大工业之内。在世界发达国家,饲料粮多是专用品种,而在我国主要用于饲料的玉米则集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于一身。原来70%的玉米用作口粮,如今玉米的70%则用作饲料粮。1991年我国玉米总产量第一次超过小麦。1998年以来,每年玉米生产量都高于小麦。2002年起玉米的播种面积也开始大于小麦。玉米能成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的最大拉动力,就是畜牧业发展扩大了饲料粮的需求。

     人们视稻谷喂猪为浪费。可如今在南方农村,主妇做饭时会有意识做多点,人吃剩的统统喂猪。当然,大量用作饲料的稻谷还是直接粉碎饲养畜禽的。稻谷成为饲料粮第二大来源。小麦是北方人的主食,面粉更是北方农民的细粮。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磨面用100公斤麦子留1公斤的麸皮,磨200公斤的麦子也是留1公斤的麸皮。家庭条件好的,麦麸直接喂猪;家里粮食不够吃的,上次磨面剩的麸皮,保存到下次磨面时掺进去多出1公斤面粉。不少农家还把国家奖售给养猪户的八五“洋面”的麸皮,拉到村里加工厂再次磨面。只要能筛下去的都是面粉,人抢猪料吃。这些年,部分农民收了麦子全部卖给粮站,平时吃一袋面买一袋。自己磨面的也只出七成面,剩下三成麸皮就是猪饲料。

     显然,稻谷、玉米、小麦都是口粮,也都能用于加工饲料。具体做什么用以及各占多大比例,一切都取决于粮食供给总量和口粮的保障程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