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豆油资讯 » 正文

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对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11-12  
    编者按 2001年至今,国内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豆风波”。尤其最近刚刚发生并正在发展中的这一次,在业内震动颇大,影响颇深。如何从中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避免重蹈覆辙,是国内粮油经营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油脂行业的经营者,河北油脂公司总经理李九成先生通过自已的亲身经历,分析总结了这两次风波所反映的问题:有体制方面的,也有经营机制方面的;有经营者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甚至错位的问题;有国内供求信息反馈滞后、失真的问题,也有国际期货市场灵敏、多变,超前反映和影响市场走势不易把握的问题;有民族企业的幼嫩,也有国际跨国公司的老道和狡黠。“摔倒了,再爬起来,并适时地调整思路,找出对策,看好并走好明天的路。”希望李九成先生的总结,能够对市场人士有所启示。

     2001年至今,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我国油脂市场发生了两次“大豆风波”。在这两次风波中,国内的油脂加工及贸易企业倒下了一批,兴起了一批,最近又倒下了一批。根据目前的情况,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在最近刚刚发生的这次风波中,包括很多民营企业在内的大型油脂加工和贸易企业都受到了重创。其受伤的程度,既有外伤,又有内伤;既有可见的经济损失,也有无形的长远的信誉损伤,多数濒临破产。如果说2001年第一次风波中,国有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是受到伤害的主体的话,那么,第二次风波中受伤的就是民营的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了。如果把前一次风波仅仅归结为国企体制的原因,那么就很难解释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很多企业体制变了,机制活了,规模大了,仍难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这说明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下面,就国内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业内同仁参考。

    一、两次大豆风波的简要回顾

    第一次大豆风波发生在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初。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了1041万吨,同比增长141%。2001年再次猛增到1394万吨。其中有国内《转基因管理条例》颁布带来的市场影响。2001年6月6日,为了规范对转基因大豆进口的管理,保证国内食品和生物安全,我国农业部颁布转基因管理条例,对转基因大豆进口实行规范管理。应该说这是一次积极的调整,但是,在客观上带来了国内大豆进口商对国内大豆进口下降的预期和短时间内突击进口行为的发生。2001年7、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量出现大幅增加,2001年的大豆进口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当然这次大豆进口增加还有国内在1999年恢复豆粕进口增值税政策的影响。恢复豆粕进口增值税,豆粕进口成本增加,实际是控制了豆粕进口,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是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带来的丰厚压榨利润是诱人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产生迅速扩张的冲动,并实质性地增加了一些规模,日加工大豆1000-3000吨左右的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开始出现。同时外资企业开始逐步进入。2001年我国总的压榨能力达到了4500万吨/年。随着加工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对原料进口需求的增加。每个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都抢抓机遇进口大豆,很快国内市场出现了大豆供应过剩。2001年上半年,国内港口的进口大豆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当时全国的港口大豆存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吨以上。而恰恰在此时,美国、南美大豆丰收,特别是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大幅攀升,对国际、国内市场形成利空的压力。

    此外,同期欧洲陆续爆发了疯牛病、口蹄疫等意外事件。大量的屠杀疫牛使肉骨粉和豆粕需求发生了急剧变化,直接影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美国基金以瘟疫为题材,在CBOT大盘上大肆炒作,外盘期豆价格顺势下滑。2001年的5月份,CBOT大豆9月期货价格出现了419美分/浦式耳的历史低点,其间虽然小有反弹,但在2002年1月份又出现了436美分/浦式耳的历史次低点。同时,进口大豆的成本逐步下降,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最低跌至175美元/吨,国内前期在225美元/吨签约的客户,每吨亏损50美元上下,损失惨重,濒临破产。这次风波,国内受伤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和集体及个体油脂加工企业。这次风波致使国内油脂行业重新洗牌:许多国有和集体企业以体制不活为由,匆匆改制为民营企业。国企从此变成了少数,其油脂加工市场供应主渠道的作用成为了历史。

    第二次大豆风波刚刚发生,并正在继续。这一次受到重创的主要是最近两年来新崛起的一些大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机制和体制已和国际接轨。在经历了第一次风波以后,民营、合资、外资企业成了国内大豆压榨业内的主力军,国有企业退出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的经营遇到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受美国大豆产量连续两年减产的影响,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偏紧,外盘一路飚升,油脂经营利润可观。同时,国内大豆进口商在操作手法上也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从跨国公司那里直接一次定价,改为先定升贴水,再敲定期货盘的相对灵活的策略。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获利颇丰、发展顺利的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再一次急剧扩张,规模达到日加工大豆3000-7000吨规模的压榨企业开始出现,国内总的有效压榨能力达到了6000万吨/年的水平,已经严重过剩。

     压榨能力的扩张也同样带来国内对国际市场原料需求的增加,而旺盛的需求助长了外盘的走高。2003年我国当年的大豆进口量达到1918万吨,比2002年增加790万吨,增幅为71%。2004年初,日、韩、东南亚和我国相继爆发禽流感,这对国内市场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抑制因素。1-6月份大豆进口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在今年的2、3月份,国内部分港口的库存已经开始出现积压,市场隐患显现。

     由于美盘是全球大豆的定价中心,美国农业部连续公布美国大豆库存减少到历史新低,预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上扬。而国内的情况与美盘背离,库存积压价格走势疲软。盲目的崇美盘轻国内盘的思想使企业失去了判断力。此时,美国的基金大肆炒作,美盘急剧拉升到了1060美分/浦式耳。急于获利继续看好追高的国内压榨企业,多数在1000点上下定了货。也恰恰就在国内到货高峰的季节,2004年5、6月份,在南美大豆丰收与美国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的利空消息影响下,外盘连续下跌,一时间前期所定大豆价跌了近1000元/吨,国内市场出现恐慌,我国多数压榨厂停止或放缓了采购。国内市场的萎缩,反过来又刺激美盘加速下滑,以至美盘跌至500美分/浦式耳的历史低位。

     目前的市场仍处在疲软中,压榨厂、供应商、代理商、仓储、海运、期货公司、银行等相关方面都在各自总结着不同的经验教训。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这次重新洗牌的结果:合资企业将成为我国油脂行业的主体。

     二、两次风波的特征和特点

     两次大豆风波,表面上看有一些不同。第一次受伤的主体以国企为主,人们更多的是抱怨体制问题,认为体制不顺,造成机制不活,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次受伤的主体主要是民营及个别的合资企业和公司,体制变了,它们也没有逃脱厄运。所以,我们在看到不同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其间本质上的共同点。两次风波发生的时间不同以外,在本质上还是相同的。突出表现是:

     第一,两次大豆风波都是以国内的大量进口为前提,都是以国内严重积压为背景。严重的积压反映了国内进口的无序状态,反映了国内进口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和引导体系,缺乏一个相对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我国在全球的大豆采购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吨的水平,是全球第一的大豆进口国。在这样一个大的大豆进口国,从事大豆进口的主体依然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都想最大化地去占领市场,盲目扩大进口,而不考虑国内不同时间段的原料需求量,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两次大豆风波都是以外盘的下滑为导火索。我们姑且不评论美盘下滑的主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风波中,因为美盘的下滑,使得不同时期国内进口大豆的签约成本相差50多美元/吨;第二次风波中,因为美盘的下滑,使得国内不同时期进口大豆的签约成本差值达到了100多美元/吨。在这种价格变化的背景下,企业自然会损失惨重。

     第三,两次风波都反映了国内经营者参加国际竞争的综合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的不足。在两次风波中他们都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比如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在国内期货盘上做套保,有的虽然做了,但不是做的不够,就是切入点不对。这客观上反映出经营者风险意识淡薄,以及国际贸易、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入世前后,天天喊为入世做好准备,入世以来发生的两次风波、两次重新洗牌却说明我们的企业并没真正准备好。

     第四,两次风波产生时,国内大的经营条件基本相同,即企业参与国外期货受到限制,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尚不充分。如期货品种不足,没有期权交易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企业采取更灵活的方法规避市场风险。有的是想不到,有的是想到了也很难做到。除了几家国有大企业外,国家不允许国内企业在美盘上做期货和期权交易,这使得多数企业被束缚住手脚,无法作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赔。

     第五,第一次风波国内企业是通过国际跨国公司一次性敲定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第二次是分批次、分阶段敲定到岸价格,好像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本质上都是在国际跨国公司的控制之下,都是通过他们来进行的,都是通过他们直接向外传递了我们的购买意向。而问题就在这里:作为年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的大国,还没有一家自己的直接参与采购和经营的大型跨国公司专项负责大豆进口,这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吗?

     三、国内大豆市场的特征和特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植物油和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长,从而推动和促进了大豆压榨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想成为东亚大豆压榨中心的冲动使得我国的大豆进口量猛增。目前国内的大豆年进口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吨,美国农业部更是预估2004/2005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要达到2400万吨。以国内1650万吨的产量来计算,进口量已经占到国内供应量的60%,超出了国内产量一倍多。而且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一比例还将逐步增加,国内大豆原料对进口的依赖性将逐年加强。准确地说我国的大豆市场变化将和国际市场联动,美盘很有可能成为国内盘的风向标。全球范围内影响大豆供求和贸易的相关天气、瘟疫、政策等因素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国内市场行情,带来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增加经营风险。

     2.从关税和进口政策方面来讲,大豆已经提前入世,除了3%的关税,13%的增值税和《转基因管理条例》以外,没有其他类似于配额的人为控制措施。大豆是最早取消市场保护,也是竞争最激烈,波动最频繁,波幅最大,进口渠道最畅通的一种产品。

     3.与巨大进口量和提前入世不相称的是,市场参与的主体除个别国家控股的大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外,对国际市场了解很少,没有直接参与国际大豆贸易,其采购是间接的,在定价上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国内参与大豆经营的企业,基本上各自为战,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调控,企业的对外采购处于跨国公司引领下的无序状态。同时,参与国际期货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国内期货及相关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可供企业使用的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不够多。

     四、粮油(大豆)行业的本身性质和特点

     1.大豆作为农产品,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还是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播种面积,降雨情况等自然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大豆供给变化的不确定性也就较大,相应的是价格波动风险较大。以美国为例,2003年美国大豆受干旱影响,单产减产严重,产量下降高达1000万吨,而今年预计增产1500万吨,约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如此巨大的产情变化自然会带来价格的相应波动。最近芝加哥期货的价格从最高的1000多点,跌到目前的500多点,可谓波澜壮阔。

     2.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也就是说资金占用量相对较大。所谓的技术含量低,主要是指它的直接加工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以大豆为例,目前的市场现货价格在3000元/吨左右,而油厂的加工成本最高(小企业)不过150元/吨,低的在70元/吨左右,所占的比重不到5%。一个3000吨/日产量规模的企业,15天的生产周期,按照目前的价格,仅原料一项就需要占用流动资金1.3亿元。可以看出,雄厚的资本是企业运作的基础。

     3.大豆压榨直接的生产成本所占比重偏小,而大豆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有时达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就决定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更是一个知识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榨油厂之间生产成本的价差只不过60-70元/吨左右,只有在采购大豆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才呈现比较优势。但是,在全球供求关系多变,市场价格波动颇大的交易中,能采购到合适价位的大豆,显得更为重要,有时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要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除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市场运作,尤其应对全球油脂特别是大豆市场大势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分析,要拥有可靠的信息渠道,要善于搜集、整合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善于解读各类信息对大豆市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娴熟地掌握期货这个手段,采取灵活的策略来规避市场风险。

     五、解决国内市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现在就国内市场的主要问题解决办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

     1.着力解决全球大豆“需求大国”与“定价无权”的问题。大家知道,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大豆资源的依赖性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且其将长期存在并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大豆,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豆定价上我们是没有影响力的。我们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参与不足,在全球主要的大豆产区没有自己的直接采购网点,对全球的产求信息的获得是间接的,我们采购都是在跨国公司的引领下进行的,在大豆定价方面没有发言权。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首先可以做到的是,鼓励国内企业参与芝加哥的期货市场操作,参与对外的直接采购,至少要抓紧利用有利的时机参与南美大豆市场经营。如到巴西、阿根廷组建合资公司,直接收购大豆,掌握一手货源。其次,我们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南美设立我国的期货大豆交割库,使国内的期货市场首先在南美大豆定价上获得发言权,然后逐步改变我们在大豆定价上的不利地位。

     2.解决无序采购和无序竞争的问题,避免进口的盲目性。国内两次大豆进口风波,都与无序的超量进口有关。我们不应否认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的作用,但是协调统一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此,建议政府出面牵头组织强有力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一方面实现直接采购,一方面改变目前无序竞争的状况,把对外采购过程中的各自为战变成相对统一的行动。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通过及时发布信息,对国内企业在大豆采购上进行引导,增加采购的计划性,协调性,减少盲目性。

     3.大力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尤其是国际期货市场交易,提高企业的避险能力。通过对大豆市场和国内市场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大豆经营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客观上要求企业在研究大势的时候,更多地去想到如何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国内相应的职能部门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和方法。比如放开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期货市场交易的限制,尽快推出黄大豆二号和豆油新合约,并适时推出相应期货品种的期权交易,为企业套保、避险提供方便。参与国际期货交易,风险和收益同时并存,不应害怕风险而禁止企业参与。

     4.提高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培育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是油脂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入世的大背景下,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表面上是商品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决策人,即一把手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能力,有风险控制意识。虽然国内期货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它毕竟已经和芝加哥期货同步变化,有很强的利用价值,相信这次在大连期货上做套保的客户的损失会少一些。两次大豆风波凸现了经营者的素质是事业成败关键。企业的人才,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向社会招聘,要敢于到国外包括跨国公司去招揽人才。人才是胜利之本。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