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当前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情况与问题
粮食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情况,粮食生产结构和加工情况对提高居民消费质量关系很大。发展粮食消费,首先要增加粮食生产总量,在提高总量的基础上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
中国过去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产量一直很高,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粮食产量有所下降。粮食总产量1998年为51 230万吨,2002年下降为45 706万吨,2003年下降为43 070万吨。其中稻谷:1998年为19 871万吨,2002年为17 454万吨,2003年为16 066万吨小麦:1998年为10 973万吨;2002年为9 029万吨,2003年为8 649万吨;玉米:1998年为13 295万吨,2002年为12 131万吨,2003年为11 583万吨。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减少。2000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13亿公顷减至1亿公顷以下。有些地区、有的地方党政领导认为种粮收益低,动员农民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有的甚至提出建设“无粮村”、“无粮乡”,不愿恢复粮食生产,认为恢复粮食生产是粮食主产区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认为抓粮食生产是权宜之计,以后粮食多了,又会吃亏,怕政策变,怕谷贱伤农。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播种而积和单产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几年来未有的喜人局面。应该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如对种粮农民实行减免农业税,落实种粮补贴措施,制定相对稳定的粮食最低保护价,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从粮食的消费情况来说,在发达国家主要是消费加工食品,特别是非农人口的消费,基本上是加工品,很少吃“原”字号。而现在由于农产品加工工业不发达,中国的食物消费主要还是“原”字号,消费加工食品的比重还不高,有人根据中国最近几年的情况,做了一些分析和预测:2001—2005年全国粮食消费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1—2005年全国粮食消费情况 万吨
年份 口粮消费 工业用粮 总量
2001 28030 4077 48242
2002 28282 4153 48821
2003 28537 4234 49437
2004 28794 4318 50008
2005 28938 4399 50450
由表1可见用于工业加工的粮食很少。这是中国粮食消费质量不高、也是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2 发展粮食消费,关键在于大搞加工增值
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提高食物消费质量,提高消费水平。特别是粮食加工后,不仅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而且能提供营养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一些发达国家,粮食加工达粮食总量80%以上,而中国现在还不到10%,粮食主要用于口粮。这就不仅影响粮食消费质量,而且影响粮食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加丁工业,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这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前面已经谈到,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加了的不到10%。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粮食通过工业加工,而且增值至少在1倍以上,有的高达5-10倍。中国2003年农业总产值为14 870亿元,如果加工增加10%,增值即使是1倍,也将近3 000亿元,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以粮食而言,中国2003年为4.3亿吨,如果加工增加10%,增值即使是1倍,也可增值近1 000亿元。粮食加工增值大大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不仅如此,农产品加工工业大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吸收大量劳动力。中国到200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万多家,从业人员1 600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其中规模以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农民就业580多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9%。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包括粮食加工在内,能吸收大量劳动力,这也大大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还可从对外贸易来看粮食加工的作用。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80-1985年,原粮贸易占世界贸易总值的比例从46%降至41%,2002年已降至30%以下;加工食品贸易值则从18%5曾至34%左右。美国食品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1998年,原粮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总值的比例从约68%(280亿美元)下降至约36%(190亿美元);高附加值食品出口则从7%5增至28%。这也反映食物消费的发展趋势:高质量的加工食品越来越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正说明发展粮食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1.5产业”的问题,主要指农产品加工业,直接生产多样化的消费品。提出要加速发展“1.5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些意见是很可取的。20年前,笔者在分析湖南经济问题时就提出:要搞“十字形”农业,“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改变‘稻谷加稻草’的局面。”“农产品加工,首先是发展粮食加工工业……各种粮食都可进行粗加工、精加工和多层次的加工”。在谈到农业现代化时,又提出:“在农业全面发展的条件下,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加速发展食品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不断增值,这是增加农村积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满足居民需要、提高消费水平的基本前提”。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直接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又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质量创造重要的条件。这些都说明了大搞粮食加工增值对提高居民消费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如何大搞粮食加工增值
首先,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以粮食而言,就要在增加总量的基础上,多生产加工用的优质粮食。例如小麦是最适宜加工的粮种,就要大力发展加工专用的小麦,扩大播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还要发展配合加工需要的高淀粉、高含油量玉米的生产以及高含油量大豆的生产,提高举产和含油率。此外,还要多种小杂粮,并大搞加工增值。小杂粮营养价值高,被公认为有特殊的食疗作用。中国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上,小杂粮的换汇率比主粮高得多。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出口的蚕豆、红小豆、绿豆、芸豆等平均每吨出口价389美元,相当于玉米出口价的4倍多、小麦出口价的3倍多。如今在大都市,食用小杂粮已成为一种时尚,适合人们追求营养保健的要求。可大搞加工增值,发展精深加工的营养食品。中国地大物博,发展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大豆以及小杂粮大有可为。
其次,要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建立生产和加工基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笔者早就提出:“搞农产品加工,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与农业资源相适应的加工体系。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原料足、投资少、销路广、效益好的产品,而且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搞产品‘氏族’,走系列化开发的路子。特别要开发名、特、优产品,争夺国内外市场。以后在谈到粮食消费时又提出:“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对粮食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我们应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常抓不懈……要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建立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的加工体系”。去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从粮食加工来说也要建立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特别要在发展高科技的基础上,搞好精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提高粮食加工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质量,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中国加工技术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新产品开发少。如何开发、运用高科技,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比如,在食品加工、酿造和保鲜方面如何运用生物技术?打造绿色产业,特别是在食品方面,要利用高科技,开发绿色食品。要在“清洁生产”的墓础上,建立绿色产品的生产:、营销体系。要开发绿色科技,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要加强对加工产品的检测和管理 中国当前食品的问题多,伪劣假冒充斥市场,特别要加强对食品的监督和管理。食品加工企业要坚持诚实守信,以高质量的产品去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政府方面来说,要加强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管理。山东省在农业生产、加工管理方面实行统一区域种植面积、统一提供良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提供技术信息、统一签订购销合同、统一采摘加工的“六统一”规范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签,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这些做法是可取的。
4 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粮食消费
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源头上堵塞污染。要吸取过去乡镇企业的教训,企业本身往往成为污染的源头。要从大处着眼,从远处着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不污染环境,而且要培育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现生态文明。应该看到,环境污染是文化上的熵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不仅是“反自然”的,也是反文化、反文明的。在发展粮食加工工业过程中,要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从粮食生产基地到加工基地到销售基地,都要排除污染源,都要有一个优美的环境。这也是提高消费质量、发展粮食消费的重要条件。
(作者:尹世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著名经济学专家,中国消费经济学主要创始人。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