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的上一次利率调整是在2002年2月21日,当时央行把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25%下调到1.98%。而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款利率重新拉回到2.25%的水平。
在不少人认为最佳的加息时机不再的时候,为什么又突然宣布加息?这是宏观调控的进一步吗?加息之后,宏观经济、产业布局和证券市场将因之发生什么变化?
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本已在低位徘徊和震荡的股市,前行的路愈发迷茫。研判加息的含义,揣摩加息通道的走向,分析加息涟漪效应的传播途径,在当下既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课题,也是对未来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关键所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不同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同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终于上调利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教授任若恩得知加息消息后说道。
利率上调滞后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各项数据尤其是物价不断上涨造成负利率以来,市场对加息等宏观调控手段早有预期。但是由于政府最终选择了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且调控的效果非常显著,市场对加息的预期越来越弱。
如果说8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还可以,既被看做是“加息派”的依据,也可以看成是不主张加息者的佐证,那么9月份的数据则是更倾向于支持后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数据显示,工业品生产增加值在连续下降6个月后开始反弹,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3个月跨越通货膨胀警戒线,这给“加息派”提供了新的论据。但8月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3%,比7月回落3个百分点,又让不主张加息的一派观点得以作证。
根据近期刚刚公布的9月份经济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基本稳定并有所下降,进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趋缓,大多数金融指标的增长率回落幅度较大,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回落,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仍然较大。“综合各方面因素看,经济仍在延续回落的走势。”国家信息中心有关专家表示。
与之相应,一周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第三季度有关经济数据也显示,宏观调控的主要调控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已经回落到27。7%,分别比第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5.3%和0.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始于2004年第二季度的增速逐步回落的基本趋势已经确立。二季度的GDP增长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三季度比一季度回落了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增长9.5%,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有关专家表示,这种回落的趋势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同时也会持续到第四季度和2005年。
“最迫切需要加息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经济学家如此认为。
然而,就在大家最不认为可能上调利率的时候,央行毫无征兆的公布了加息消息。“此次利率调整,可能主要的原因是针对较高的投资增长,其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也主要针对目前较高的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屋价格的上涨。”任若恩认为。
加息影响中性
本次加息之前,中国经历了1995年开始至今长达9年的降息周期,不断的降息和长期稳定的低利率让人们对加息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恐慌。再加上加息在大家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发生,市场一时反应激烈。
然而,本次加息究竟对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说,本次加息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属于中性。”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如此说道。
与宋国青的观点相应,《证券市场周刊》在公布加息消息后向10家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发出征询,是否需要根据加息重新调整他们对第四季度经济数据的预测,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内,只有一家机构提出需要微调,其他则默认表示不用对原有数据做出调整。
“在宏观调控的各种武器中,调整利率应该说是最轻量级的一个武器,更重量级的是行政干预和信贷控制。从目前的经济数据看,前一段时间的宏观调控已经将各项数据调整进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区间。因此,本次加息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宋国青说。
对于加息,宋国青还认为,加息是一种市场化的调控手段,与行政调控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采用加息作为调控手段意味着政府将逐渐减轻行政型宏观调控的手段。两者抵消,对明年的经济和通胀的预测可以维持不变。宋国青认为,通胀指数是否继续上涨或者回落,主要要看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而加息对货币流量几乎没有影响,对货币供应量也没有影响,因此,本次加息并不会对物价产生太大影响。
无疑,贷款利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债务负担的加重,但本次加息实质对企业的债务究竟影响多大,宋国青也算了一笔账,“目前所有企业的贷款余额大约为10万亿元左右,这10万亿元贷款对应的企业大约在10万家左右,对应的年利润为1万多亿元,按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计算,企业将总共多负担270亿元,而每家企业每年平均多付27万元利息,仅占企业利润的2%左右。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低利率使得企业利润增长很快,本次加息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非常小。”
具体到一些领域,宋国青认为,影响会有所不同,对债券市场影响较大,但债券市场相对独立,因此不会波及其他领域。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相对复杂,但从对上市公司利润角度看影响相对有限。而对于像保险这样的金融机构,由于目前的保单都是按低利率签订的,而保险公司通过升息提高资产收益率,因此利润会有增加。
对于个人来说,加息的效果实际是通过企业贷款利息的增加来补充个人存款利息的增加。个人住房贷款部分的利息虽然有所提高,但根据测算,一个贷款20年,每月还款2000元的个人,每月增加的还款额仅70元,实质影响不大。
可能继续加息
对本次加息,市场感到最恐慌的是认为从此进入加息周期。虽然此次加息的幅度并不算大,但如果预期今后一段时间会不断加息,市场将会受很大影响。
“这种担心应该说不无道理。毕竟这次加息的实质影响很小。”宋国青说。但是他认为央行不会采取大幅度加息的方式,而且进一步的决策也要看经济运行情况。“本次一年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仅0.27%,并不能解决负利率的情况,仅仅是缓解了负利率的程度。未来利率即使上升2%,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也只有4%左右。而现在的物价指数是4%-5%左右。即使调整两个百分点,对总财富的影响也只有2000亿元。”
有专家指出,单就此次加息的幅度,尚不足以对投资、信贷,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大的打击,但由于本次升息幅度甚微,同时长短期利差扩大,因此预期今后仍会有持续的升息动作,在具体方式上可能会同美国类似,采取一个渐进的缓和的方式将利率逐步提高到一个中性水平,但还不必担心利率会急升至一个过高的水平。中国的利率确实存在一个温和上升的需要,目前的升息措施不会改变对于今后宏观经济将趋于平稳增长的判断。
知名学者吴敬琏认为,本次加息意味着政府试图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运用常规的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这是今年以来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他认为,运用利率杠杆调控经济时,最好按照各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采用的办法,频繁地微调利率,而不是要么长期不调,要么就来一个大跨度的调升或是调降。“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是短期调控,像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几乎是每天都应研究它的松紧力度,利率的调控当然不能每天进行,但也不能好几年都不动。所以,比较多的频繁地微调是比较好的办法。” 吴敬琏指出,调息之举从来都是很难预测的,一个方面是此举带有很大的策略性,各种经济因素随时都在变动,局外人士很难分析出台条件和判断出台时机。但是,“央行今后会更多地用常规手段来进行货币政策调控。”
“央行关于加息的决定,除了调整利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深远的改革,就是放开了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走向利率的市场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吴敬琏说。 但另有央行有关人士认为,未来加息的频率应该不会太快,因为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像美国那样的可以随时调整利率的整体机制,做一次利率的调整需要很复杂的程序。因此,本次加息并不能说明未来很快还将再次加息。
结合一些机构的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基本得出一个结论,即由于加息往往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增长时期,加息虽然减缓了经济增长动力,但并不会改变经济增长的趋势。而且从行政性宏观调控向市场化调控方向的转变,对减低经济的波动程度,对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由于本次加息非常突然,而且跟市场普遍预测相反,因此,有市场人士担心汇率等调整政策也会采用这种方式突然公布。对此,专家认为由于加息本来一直受到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牵制,既然央行已经选择了加息,因此,政府更可能选择了调整利率而暂时不动汇率,而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既然已经加息了,短期内调整汇率的可能性应该不大,至少年内应该不会有所调整。”宋国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