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自2002年年初开始的大约2年的全球商品价格牛市上涨周期以来,2004年全球各种不同商品的价格在此次牛市环之中部相继不约不同地到达了历史绝对高价区.包括大豆在内的诸多商品价格走势在2004年年初仍未停止牛市上攻步伐,并在基本面上供需关系持续,紧张,以及国际期货市场投机资金的盘推动下,不断刷新高纪录,并纷纷触及上一个牛市周期(1995年—1997年)的高价区间.而此高昂的商品价格已经触及其供给层面的大幅增长,但是商品的需求并未及时跟上价格快速上涨的步伐,商品的供需结构呈现出再度出现转型变化的趋势。随着美国加息步伐的不断推进,中国上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出台,全球商品价格渐渐失去了近年来资金保值功能的作用。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升值及美国联邦储备的提高,国际市场游资渐渐撤离商品市场,其它如外汇、债券、股市、及其它金融冶生品所纽的虚拟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再度显现.由过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商品市场由于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出于原料层面,因而缺乏对来自于对投资资金变化的应变能力,往往一小部分资金或游资的介入或退出,都会导致商品信领域价格层面价格的大幅波动。以下我们将对国际,国内大豆市场2004年亡半年的运行状况及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井对未来大豆市场走势进行展望。
一、2004年国际大豆市场运行状况:
从2004年与2003年同期CBOT大豆期货价格的对比图来看,两的年时间的上半年CB0T大豆期价的基本走势较为雷同,均经历过年初的快速上涨和之后的快速回落过程,所不同的是在经历过2003年下半年的飚升之后,2004年上半年CBOT丌大豆朋价的运行区间明显较03年上半年期价高出许多,而今年3月下旬CBOT大豆期价在完成对1000美分以的高位发起冲并刨下1064美分每蒲式耳井掉头向下。至6月底期价已顺利回落至咖美分附近,短短数月朝价直线跌幅高达250美分以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03年明显放大,目前CBOT大豆格仍处于明显下跌趋势之中。而在美国新作大豆种植面积及生长状况不断趋好的形势危逼之下,目前CBOT大豆期价已跌至700美分附近,从图形上看期价已接近2003年期价运行的高价区间,也就是说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的快速上涨涨幅已在今年上半年初悉数去,美盘期价经过连续两年的牛市上涨之后,受基本面因素出现根本变化的影响,于2004年上半年顺利完成转势过渡行情,自此美盘大豆期价已再度重回熊市之中。
从2003年与2004年同期同期CBOT市场大豆类制品期货价格同期对比情况来看,2004年上半年CBOT豆粕与豆油期价在经过年初的快速上涨之后也同步走出快速回落行情。豆粕期价从3月底的330美元每短吨下跌至目前不足230美元每短吨,直线跌幅高达100美元以上,而豆油期价的波动更加剧烈,由3月下旬接近35美分每磅下跌至目前不足25荚分每磅跌幅高达10美分,与2003年同期CBOT豆粕、豆油走势相比,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在今年上半年的美盘走势中CBOT豆粕和豆油期价波动幅度较2003年明显放大。而来自大豆市场消费需求的萎缩正是形成CBOT豆粕、豆油期价快速下跌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市场价格的不断下挫也从根本上动摇了CBOT市场大豆价格的牛市基础。
二、国内大豆市场运行状况:
从2003年与2004年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同期走势对比来看,今年上半年连豆期价波动幅度电呈明显放大趋势,但其走势相对于同期CBOT大豆期价明显偏弱。2004年年初中国国内遭遇禽流感疫情以及由于去年国内大豆量进口造成的本年度期初库存偏高,使得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大豆消费需求明显下降,这与美国市场今年以来陈豆库存持续紧张的格局有着奉质的区别.与此同时,中国做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对国际市场有效需求的大大降低对包括美盘在内的国际市场大豆价格都有着巨大影响。单从价格走势来看,今年上半年连豆市场明显偏弱的格局就已经非常能够说明问题。连豆走势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一度连续两次跃上4000元每吨的高位,但终因需求不足及美盘快速回落的带动出现大幅下挫。至今,主要合约期价均已跌破3000元整数关口,徘徊于2700至2900元之间宽幅震荡,直线跌幅高达1000元每吨以上,在近几年的行情走势之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巨大的跌幅实属罕见。伴随期价巨幅下跌的背后,期市运行风险大大增加。
与2003年走势截然不同的是2004年上半年.大连豆柏期货价格走势优如过山车一般经历大幅起落。年初伴随美盘走势及连豆期价的节节攀升,大连豆柏期价同步走出强势上扬行情,即便是在2月份至4月初国内禽流感肆虐的阶段也未有效阻止大连豆粕期价的快速上扬过程。但是4月份以后,国内禽流感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体现出来,面对处于天价区间的豆粕价格和低迷不振的国内终端养殖需求,在国内养殖处于全面亏损状态的大背景下,最终将不豆粕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同步拖入颓市,从4月初大连豆粕期价刨下的3800元历史高价至6月初2700元的回落低位,2个月内连粕期价直线跌幅也在千元以上.而下游饲料消费企业对原料采购出于屡买屡套的悲惨境地,豆粕市场产需矛盾异常突出,面对严峻的形式,饲料终端用户不得不放弃正常的原料采购和营销计划,转而采取即买即用的策略更加重了油脂加工企业产品的库存压力,面对油脂加工厂对市场的垄断控制能力日益加深的环境以及今年以来油脂加工企业频繁的降价举动,饲料加工企业出于自身的保护采购心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买涨不买跌的操作心理在今年的行情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这对油脂加工企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在今年的行情走势中,我们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来自豆粕市场需求推动作用对整个大豆及制品市场的深刻影响,同时2004年上半年中国油菜籽的丰收又进上步弱化了年中大豆市场的消费,对豆柏价格的负面影响再度显现。而至今来自豆粕终端消费的启动仍未见起色,时至国内豆柏消费旺季,而今年豆帕旺季不旺的现实情况将对后期豆粕价格运行及市场各个层面的心理变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自2004年大连大豆与大连豆柏期货价格同期走势对比来看,两者的波动呈现明显的连动特征。尽管目前大商所交割的大豆标的物仅为国产大豆,大连豆粕期货交易的交割标的物则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制品,从原料属性上讲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价格表现明显的随动特征。在去年的分析报告中我们曾详细的从数理角度分析两者的联系,并发现在两者保持较强的相关性基础上,大连豆粕期价往往能够成为连豆走势的先行指标,在今年的行情变化中,连豆与连粕之间,仍然保持了这种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经验证明2004年上半年大连大豆与大连豆粕走势之间日线波动相关系数仍然高达90%以上,同时,连粕走势的一举一动仍然对连豆市场后期波动起到明显的指示作用。
从以上对比分析来看,在今年上半的国际、国内大豆及其制晶市场行情走势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基本面供需关系逐渐恶化的背景下同步走出冲高后的大幅回落行情。在持续长达两年的牛市运行之后,今年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受消费需求的回落影响,逐走走出高位转市行情,随着新豆收获上市时间的不断推进,在今年上半年预期中的基本面供需形式将会在现实中逐走得以体现,而大豆市场在结束牛市运行格局之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体现熊市格局下的价格运行特征。
第二部分 2004年上半年影响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商品价格的波动周期再现对价格走势的强大制约力:
从长期的商品价格波动来看,商品价格的波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商品自身的供需结构调整周期.自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重工业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全球经济的发展就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周期性。最初经济学家认为是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和生产实践等因素决定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后来的研究这一周期性波动的根本成因在于来自商晶本身的供需结构调整周期。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我们注意到在商品价格堵多的波动周期中,有两个周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是商品价格运行的72年大周期,一个是贯穿于大周期运行的9个8年时间的小周期.而对期货投资者来说, 个人一辈子可能也就仅仅经历一个72年的大周期,因此研究这个周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8年的时间周期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审视众多的商品价格波动,从石油到大豆,从黄金到金属.大的顶部周期和底部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大致都在8年左右。更为细致的观察让我们注意到商品价格的波动周期呈现明显的牛市和熊市时间分界点,而且大多雷同.通常的在商品8年的时间周期运行中呈现出显著的“牛短熊长”特征,8年的时间商品价“终点又回到起点”而价格已经经历了翻云覆雨的变化。这8年的时间商品价格的牛市运行大致只有两年左右,而之后的六年时间商品价格的运行都会展现熊市特征。如下图所示,商品价格的运行区间可以分为低价区、价值区和高家区,除非发生意外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根据数理统计分析的结果,商品大多数时间内运行于价值区上下,而在高价区和低价区的停留时间异常短暂,商品价格的这种统计分布特征不但严格符合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同样也由此创生出一个在期货市场有效的交易方法——价值区间交易法。这种方法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一度十分流行,而共同基金的实战运用更加体现了这种方法在金融投资流域的科学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个世纪量子基金击垮英镑的范例大家都是耳热能详,其实索罗斯的操作也在获取巨额利益的同时,及时发掘市场的“投贺价值”,而很明显当时的英镑一枝独秀的局面明显偏离了其合适的“价值区间”。
从下面的图例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商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形成的内在原因一一商品自身的供需结构调整周期。具体地说,在一个8年的时间周期中商品价格由低价区越过价值区井迈向高价区,再由高价区回落反穿价值区重网低价区.这中间商品供需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大致在这期间发生厂这样一些事情:首先是上一个周期的末位商品价格长时间徘徊于低价运行区间,而由于价格的连续下滑,这个时候来自商品的新增供给量几乎没有,市场交易清淡,一派衰落景象一一供给继续减少——供需矛盾趋缓——商品价格出现第一波上扬——商品供需矛盾再度恶化——商品价格再度下跌并创出斯低——商品段青价值显现——供给依然在减少——经济出现复苏苗头——商品价格再度上扬——经济状况继续好转——商品价格突破低位盘整区间——走势的犹豫来回反复拉锯——经济环境取得根本性好转——商品价格终于快速脱离低价区大幅跃升——商品供给量开始增加需求状况由于经济的好转依然快速升温商品呈现产需两旺的局面——商品价格继续上扬——商品供给量增幅超过需求增幅——商品价格继续惯性上冲并进入历史绝对高价区——商品需求量快速下降替代品消费开始活跃——商品价格缺乏需求的有效支撑出现快速滑落——经济开始减速——商品需求在经历价格自牛市高点的第一波下跌之后仍然未见好转——熊市格局形成——商品供给量惯性增加供需矛盾开始恶化——商品价恪进一步下跌——商品供给量开始下降,但需求的萎缩更加严重——熊市主跌浪形成——随着商品价格的快速回落商品供给量减速加快企业亏损大量增加大公司无力支撑局面倒闭企业数量大增——商品价格重新回到低价区市场再度陷于清淡的成交势头之中——完成 8年的价格波动周期。
从以上我们所描述的商品价格运行周驯中的供需结构调整脉络可以看出,商品价格的运行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有截然区别的。搞清楚这种主要矛盾的存在也就看清楚了未来商品价格走势的发展方向,这样的研究才会有其存在的价值。商品价格的运行趋势并不是投资根据自己的猜测形成的,来自当时供需层面的主要矛盾的发展才是趋势形成的内在原因。
从下面的美国商品研究局定制的全球商品价格指数(CRB指数)的波动周期可以看出,在2002年的年初CRB指数就已经结束了持续六年时间的熊市大周期运行,在2002年4月 CRB指数拉出一根巨人的阳线,正是这根阳线奠定了本轮商品价格牛市上涨的基础。而几乎也是在这个时候全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新—轮牛市上扬的步伐。前面我们讲过在商品价格运行的8年时间周期中,牛市的形成和最终完结只有两年,汁算一下在 2004年月日的4月份就变得十分关键了。回顾2004年上半年的全球商品价格走势,2004年4月份也几乎成为所有商品价格运行趋势的重要转折点,CBOT大豆、LME的基本金属等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巨大波动.商品期货市场一时间风起云涌,诸多商品在今年4月份的快速下跌从根本上动摇了自2003年年初开始的全球商品牛市运行基础,而这种快速下跌的背后真正的“原凶”则来自于商品消费层面的快速萎缩。2004年上半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减弱了中国对国际商品原料市场的有效需求,其他行业无不此,需求的有效减弱使得市场价格失去得以持续攀升的内在动力。来自商品供给层面的快速增加势头放大了市场业已存在的供需矛盾,商品价格展现出自由落体式的下跌过程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时间周期上看,目前的全球商品市场价格运行趋势又到了发生转型的时刻。今年上半年全球大多数商品价格的走势已经在暗示“熊市”格局的形成,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来自于商品自身的供需结构矛盾在目前状况下仍然不具备自我调合的能力。换句话说,价格的运动只是其背后商品供需矛盾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当前时期业已存在的主要矛盾尚未被有效化解之前,商品价格只能延续前期的运行趋势。
从上面今年上半年以来各种商品的价格运行趋势中可以体会到,在2004年上半年牛市周期的临界点附近商品价格剧烈的变动,这种周期规律在此次商品价格波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我们未曾预测到的。但是真实价格的变化状况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对价格运行的周期性的关心程度大大捉升。可能本轮商品价格牛市结束于2004年4月份是一个“巧合”,其实商品价格自身的涨跌又何尝不是一个一个的“巧合”呢?我们在这里不去分析这种“巧合”存在的必然性,即便是当作是一种“偶然性”其背后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东西,我们暂且先把这种商品价格运行模式与时间周期的波动当作是一种“巧合”,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下一次还会是“巧合”吗?作为投资者的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这种“巧合”存在的实际意义?而“巧合”本身是否也是一种业已存在几千年的规律呢?这些问题应该值得投资者认真思考。
二、中国国内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国际商品价格失去持续攀升的源动力:
自2002年年中开始中国国内就有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存在过热倾向给出了预见,但当时并未引起国家及政府的广泛关注,2003年下半年全国性的物价持续大幅攀升, ’起厂来自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物价飞涨导致国内再度面临1992--1993年所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由于那时中国政府十分被动地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使得通涨势头被迅速遏制,但是由此也造成了国内经济的快速滑坡。经济“硬着陆”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使得中国经济在之后数年间持续徘徊。在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期,之后在政府大力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及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下,国内经济再度走上快速发展的轨迹.这次全国性的物价大幅上扬应该说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3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自愿性的短缺问题日益阻碍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国际商场资料源源不断的供给,而国际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又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应该说自2002年年初开始的这一轮全球商品价格周期性的上涨是导致2003年国内物价大幅攀升的主要动力,只是又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经济目前最需要的是稳定,严重的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损害是巨大的,这也正是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形势。
从上面中国GDP的年增长率水平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国内GDP的增长率在2003年的年初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而一度大幅回落,从9.7%下降到7.2%,之后又出现迅速攀升并稳定在9%以上。这种状况反映出中国在连续多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正是这种推动力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在去年迅速捏脱一系列负面影响继续保持高昂的发展势头.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也保持丁8%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物价水平并没有出现快速上扬的局面,甚至呈现连续的下滑状态,从物价的波动与经济的发展对比来看,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虽然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物价总水平的大幅攀升使得经济决策层隐约感到了通货膨胀正在快步接近。为此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宏观调控举措,试图将国内持续升温的经济从过热状态拉回到适当的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货币发放量,让过热的经济失去持续高速增长的源动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政府及时对经济过热状况作出直觉反应,尤其是国内个别业已严重过热的行业采取果断措施,这种宏观调控的直接结果当然是令经济发展得以降温,但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集散地、加工地和消费地,对商品原料需求的快速下降对国际商品市场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可以说中国需求的大幅萎缩也是导致今年上半年全球商品价格大幅下挫的重要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下五月份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增幅的主要构成情况:
5月份中国国内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的内涵:
——5月份食品类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8%。在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粮食所占权重约为1/3。
——5月份粮食价格上涨32.3%。
——油脂价格涨24.6%, 鲜蛋价格涨21.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19.7%,水产品价格涨17.5%,鲜菜价格降6.O%。
——西药价格降5.5%,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降6.3%,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涨5.6%。
——居住类价格涨4.6%。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涨6.6%,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涨 4.6%,租房价格涨2.9%。
——5月份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仍然处于降幅前列。交通工具价格下降3.3%,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4.9%。
——5月份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3.1%;服装价格下降1.6%。
从5月份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的构成情况来看,粮食和食品类价格的涨幅仍占据着主要的份额,在物价指数增幅的构成对增长率的贡献度超过50%,可以这样讲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还是物价总水平的话,那么对粮食价格的调控将是重中之重。
三、2004年年初中国国内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导致国内养殖业受到重创:
2004年1-3月份:今年1月27日,在我国广西隆安地区发现第一例H5NI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随后禽流感疫情便在我国16个省份51个地区迅速蔓延开来,尽管在3月16日,我国农业部宣布对国内最后两个禽流感疫区解除封锁标志着我国禽流感疫情的彻底解除,但其给国内养禽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004年1-3月份是我国家禽养殖业最低迷的阶段,其中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国内禽蛋类产品需求量大幅骤减,价格一落千丈,整体饲养存栏量大幅下降,与之相关的各个产业损失惨重。据资料显示,1-2月份浙江省肉禽市场交易价仅为平时的30%-50%,交易量也只有平时的20%-40%;同期广东省活鸡价格由原先的8.40油公斤下降至2-3元/公斤,每只鸡亏损达7-8元左右:另外,1-3月份山东省家禽存栏5.7亿只只,同比下降17.5%左右。其中肉鸡下降2.08亿只,同比下降20%左右;而安徽省3月底家禽存栏2.19亿只左右,较去年同期下降15.3%。除国内需求市场受到严重打压之外,我国相关禽蛋类产品的出口也严重受阻,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罗马尼亚和瑞士等4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我家禽类产品,据调查日本每年进口鸡肉约50万吨左右,其中从中国进口12.2万吨,即24%左右,由此可以推测随着我国相关禽类产品出口的严重受阻,我国家禽市场的实际供应量将明显放大,使得国内养禽业的发展之路更趋艰难。
2004年4-6月份:随着禽流感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国各地区的政府机构都采取厂相关的扶助性政策以推动家禽养殖业沿着正常的轨道快速恢复。尽管4-6月份我国养禽业略有呈现局部性的恢复态势,但国内整体家禽养殖业的恢复进程仍是相对缓慢的,禽流感疫情的滞后性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受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我国大批量鸡只遭到捕杀,致使4月份以来国内禽蛋类产品市场上因实际供应量的明显减少而出现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的现象;另外,今年上半年我国相关饲料原料价格升幅较大,且同时国家严格处公路运输的超载限载现象,也使得国内公路运费一时之间“水涨船高”,因此,在国内终端养禽产品市场实际供应数量相对有限之时,生产和运输成本的大幅上涨将使得国内相关禽蛋类产品价格“更上一层楼”(据调查,湖北省活鸡和鸡蛋的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21%和23%;6月份厦门地区鲜鸡蛋月平均批发价格在5.74元/公斤左右,同比上升40%,环比上升11. 67%,鸡蛋市场零售价格在6.30元/公斤,同比上升27.53%,环比上升9.76%)。另一方面,近期国内家禽产品的高价位使得国内养禽户的销售利润得到了一定的保证(据调查,目前在广东地区出售一只鸡的盈利空间在2-3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部分规模化养殖户的饲养积极性:相反地,近期国内家禽产品的高价位在保证了部分养禽户盈利空间的同时,也制约了一定量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量的相对减少也从无形中影响了一部分养禽户的心理,使他们不愿盲目扩大饲养量。另据调查,在今年年初国内禽流感疫情的侵袭下,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养禽户因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出现严重的亏损现象,而今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使得原本资金实力就相对有限的中小型饲料企业“雪上加霜”,因此他们不得不被迫选择缩小饲养规模或最终放弃养殖,同时也蒙上了较深的心理阴影,最终导致了目前国内接体家禽存栏量的大幅减少。此外,今年6月底,我国周边国家越南、泰国再度暴发禽流感疫情,尽管此次疫情的出现并未在国内整体养禽业市场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国内部分养禽户的脆弱心理将可能再度受到影响。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国养禽业经历了风雨,但国内部分大型养禽企业饲养积极性的持续仍给我国整体养禽业带来一定的支撑,可以说我国养禽业在经历了上半年的缓慢复苏后,整体发展势头已逐渐向好,至于何时才能全面走旺仍将足一个时间问题。
四、国内银行信贷紧缩及CBOT期货价格的大幅下挫对中国国内大豆需求形成巨大负面影响:
1、2004年上半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举动对国内优质压榨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04年上半年中国政府为了控制经济发展过热所采取的诸多举措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是严格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直接对经济采取“截断水源”的做法。从上面中国货币供应量 (流通中的货币MO)的变化情况来看,从今年2月份开始,中国货币供应量就因为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的实施而出现明显的回落趋势,从2.2万亿下降到1.8万亿左右,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回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起到了明显的“减力”作用。而国内的中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料大豆进口一般均需要依靠银行的贷款.按海船进口大豆货船装载5.5万吨大豆计算,按平均300美元/吨的到港成本油脂加工企业每进口一船大豆需要资金折合人民币近1.4个亿,可以说中国国内油脂加工工业近几年时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国内相对宽松的银行信贷是密不可分的。国内很少有哪家油脂加工企业有大量的自有资金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信贷的收紧政策使得油厂的资金面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很多油厂将前期定的进口大豆合同违约,支付给外方大量的违约金,在今年4月份以后利用巴西大豆的质量问题大做文章,使中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形象受到损害。其实从油厂的角度分析,采取这些做法应该是在国内各方面困境的压力作用下的直接结果,但是实际效果并非是尽如人意,今年中国油厂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种种行为可能会为今后的大豆进口贸易带来更加深远的负面影响.
2、CBOT大豆期价在今年上半年的大幅下挫使得国内油脂加工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
(1)、CBOT期货价格的大幅下挫令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原料采购大幅亏损:
一方面中国信贷政策的紧缩形势使得油脂加工企业的资金捉襟见肘,另一方面CBOT大豆期价在美元升值、基金减仓、新豆种植面积扩大以及与其产量的大幅提高等基本面利空因素作用之下出现了大幅下挫行情,使得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的油脂加工企业处于屡买屡套的悲惨境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国内油厂不得不采取谨慎的采购策略,这种状况有点像时下在国内油厂控制之下的国内饲料加工企业的现状,最终造成200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进口大豆数量呈现逐月下滑势头,年初进口大豆数量的下减可能还是受期初库数量巨大以及国内禽流感疫情的影响,3月份以后进口大豆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需求的低迷。另一方面也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的直接结果,今年上半年对于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感觉,时值盛夏,烈日炎炎,但在中国的油脂加工业似乎还在经历一场严冬的“冷酷”。
(2)、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正经历最艰难时期:
在我国2003/04年度油脂进口总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国际市场油脂价格也基于供给数量的增加呈现大幅走低态势,受此影响国内油脂及油料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在今年5月份,国内豆粕价格及豆油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而同时期进口大豆到港价格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整体高于4月份到港成本,国内大豆初榨加工行业随之呈现大幅亏损局面。另外,养殖饲料企业基于对未来豆粕价格持看跌心理,豆粕采购积极性十分低迷,来自养殖饲料行业需求减少使得加工厂扭亏难度进一步加大。
进入6月份以后,国际市场大豆的进一步下跌使得国内大豆厂商高额到港成本与当前油粕低迷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豆粕和豆油销售数量均随着市场价格的走低而继续呈现减少态势,大豆加工企业在面临大豆及豆粕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来自流动资金方面的压力正急剧放大。对于国内大豆种植,加工以及消费的整体产业而言,大豆加工行业正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面对大豆成本的不断提高和销售数量的急剧下降,大豆加工行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消除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此进入了近年来最艰难时期。
另一方面,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新建、改扩建大豆加工厂项目仍在继续增加,日压榨设计能力超过1000吨的加工厂已经接近90家,全年总加工能力超过6000万吨。当前我国初榨大豆设计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能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加工企业在近几年中采用何种方式降低韧榨能力过剩对油粕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大豆加工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已经摆在了每一个大豆加工企业面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大豆进口政策已经放开,多数企业拥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局面下,国内大豆企业取得原料的渠道方面已经十分透明,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更加集中于资金、营销、人员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在油粕价格高涨阶段,国内初榨能力过剩的矛盾得到掩盖,这是因为加工企业此时获得了丰厚初榨利润。而在油粕价格低述阶段,企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均将显现出来,正如当前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但正是在大豆加工行业整体经营面临困境阶段,为具有后续实力的加工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所以才导致在一些国内企业减少大豆进口数量的情况下,另一些企业继续进口大豆。
从上面的中国内地今年以来的油脂加工厂压榨利润来情况不难看出,在2003年10月份国内油厂的压榨利润达到了顶峰,接近1000元/吨,之后便呈现稳步回落态势,在今年年初国内压榨利润略有回升,但由于国内年初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大豆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终端产品消费形势的日益低速再加上CBOT大豆期价的快速下跌,国内油厂压榨利润呈现出跳水式的大幅下滑势头。到5、6月份之间国内油厂最大的亏损接近1000元/吨,这与去年10月份的时候国内油厂如日中天的感觉大相径庭,6月份以后虽然在国内油厂组成的业内联盟及国内养殖业的缓慢恢复势头共同作用下油厂压榨利润略有好转,但是依然维持亏损状态,可以说2004年上半年国内油厂经历了刀风血雨的考验,在连续两年时间的大牛市中所赚到的利润已经大部分吐回市场。
五、美元汇率上半年的大幅震荡对国际大豆及豆粕价格走势带来较大的影响:
商品价格是以相应的货币单位进行表达的,也就是说,如果作为商品价格商低水平判断基准的货币单位是固定不变的,则商品价格走势将主要随其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现实的国际商品市场中,由于广泛存在地区性的贸易差别而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流通中会受到货币本身价值量高低的影响,按一般理论来看,当国家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导致货币贬值,而由此货币所标价的商品价格则将有一个明确的上涨过程;当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货币的隐含消费价值在提高,导致以该货币为基准计价单位的商品价格出现连续的下跌过程。因此单从货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来分析,其价值的高低对商品价格走势的变化是有很大作用的。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全球贸易量每年都在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增幅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而在国际商品贸易中,货币汇率的变化对商品贸易流向将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各种货币的交易量都非常巨大,而按照惯例,在国际外汇市场的美元都成为其他各种货币的基准货币,也就是说其他货币价值量的高低均是与美元为基准的,其报价方式也是这样一种模式。这样如果美元兑其他各主要货币的汇率出现明显的上涨或下跌,都会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走势出现同步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数量应当从低汇率货币区向高汇率货币区转移,也就是有利于增加生产国的出口,同时也增加消费国的进口,以下是美元汇率的变化指数(美元指数)与CBOT大豆期价长期走势之间的对比图。
从上面的图表对比情况来看,美元指数与CBOT大豆期价走势基本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美元呈现强势格局的时候,即1999年~2002年这段时间内,CBOT大豆期价—直处于低位箱体之中。从2002年~2004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连续出现下跌走势,而在此期间,CBOT大豆期价则由400美分左右上涨至1064美分,其间的对比关系跃然纸上,自2002年初受制于美国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元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出现连续的大幅下挫走势,而恰好也是从2002年初开始CBOT大豆期价开始了快速的上涨过程。至今美元汇率已经刨下近两年以来的最低位,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最高的时候高达l.2927:1,而2002年初的时候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仅为0.920:l,两年的时间美元贬值幅度高达近40.5%,而在2004年年初CBOT大豆期价则同步上涨到两年以来的牛市最高点,相对于2002年年初的低点,同比升幅高达122%,从美元汇率与CBOT大豆期价近两年的波动情况来看,其波动呈现明显的反向特征,而且整体波动幅度也近乎相等,这个分析结果表明,美元汇率的变化对CBOT大豆期价不仅有而且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