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之前,央行的消息封锁极为严密,而公布的时间、方式也选择得很巧妙———10月28日(周四)下午6点,央行在其网站发布了加息的公告。
尽管幅度不大,但毋庸置疑的是,
央行此次加息的意义却非同小可,有着强烈的信号作用。它是中国9年以来经历8次降息之后的首次加息,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
央行错过了三次时机
央行的此次加息行动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肯定,尽管他们中的部分人对加息的时机和幅度还有不同意见。
袁钢明是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的研究员,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他就力主加息。在其后的几个月里,CPI不断走高,投资也维持高位,袁钢明更是主张央行要适时而动,提高利率。
这次,袁钢明认为央行总算迈出了可喜、灵活、实事求是的一步,尽管有一些晚,幅度也不够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认为,其实央行早该加息了,但是现在也不晚。至于幅度,只是一种试探性的,因此实质性的效果不会太大,相对目前的通货膨胀率还是杯水车薪。如果没有其他措施配合,只这一项远远不够。
而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则评价央行此次加息是“相当及时”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汤敏认为,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和工资水平也不断上涨,这些都要求利率得到相应调整。加息影响的是未来,是朝前看的做法,因此,他认为,此次加息是非常及时的。至于27个基点的幅度,汤敏认为,这反映了央行的一种谨慎态度。对于中国来说,走小幅多调的路子更合适,对经济的冲击也更小。
不过,袁钢明在肯定之余认为,央行至少错过了三次加息的时机:第一次是去年10月份CPI涨幅达到1.8%时,央行就应该提高利率;第二次是到今年初,物价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3%时;第三次则是今年以来连续出现了四五个月的负利率的时候。
“这次加息是因为到了非加不可的时候了。”他强调。10月22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9月CPI涨幅为5.2%,连续4个月维持在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涨幅为27.7%,也继续维持高位。
粮价上涨带来的食品价格上涨还会维持下去,而同时,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大,预计接下来的10月、11月会更明显,价格往下走的可能性并不大,央行难以再观察下去了,迫使其不得不动用利率手段。
从长期来看,袁钢明认为,因为目前市场承受着比较大的负利率,因此,加息的幅度显得太小,步子应该迈得再大一些。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来看,未来提高300到500个基点是可以的,能够提高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有益于他们。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实际贷款利率早就呈负了,因此,相应提高贷款利率,企业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加息之后是升值?
加息之后,人民币的汇率会不会进行调整?
袁钢明认为,目前看来,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远没有加息的压力大。
从国际市场来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般来自于两点:一是中国的出口增长过快,对其他国家形成较大冲击;二是中国国内通货紧缩,成本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也相应下降。但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首先,中国今年的进出口曾出现逆差,从全年来看,顺差的数额也不会太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遭遇的压力相对就减小。其次,国内物价一直在上涨,企业成本在不断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相应增加,实际造成人民币贬值的结果。因此,袁钢明认为,短期之内,人民币的汇率不会调整。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加息并不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适时调整。因为汇率体制的调整是一项结构性的政策,未必受周期性政策波动的影响。当然,如果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则汇率调整会推后。他强调,在汇率调整的时机和幅度上,中国政府有绝对的自主权,不会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撰文表示,利率调整之后,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凸现其必要性。汇率的调整则涉及到对外部门和对内部门、经济外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与相对比较低的地区的利益调整与平衡问题。巴曙松认为,无论是汇率和利率的调整,其目的都不应是为稳定而稳定,而应当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促进对内部门与对外部门、金融部门与产业部门发展的相对均衡。在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过程中,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重估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必然需要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