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是宏观调控的继续。
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从以行政干预和数量控制为主转向以市场调节和价格调节为主的标志。其目的是巩固固定资产投资的效果,加强储蓄,平抑房价。
2、 利率市场化进程
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是利率水平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利率的市场化对于完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金融机构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过程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一个外汇体制的调整,是一种汇率结构的调整。理论上是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化的利率体系的。因此扩大利率的浮动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就为汇率的市场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二、 未来中国央行的利率走向预测
中国央行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国内外压力的背景下,在通货膨胀还没有加速之前就开始提高利率,表明政府旗帜鲜明的平抑物价的立场。也显示了央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决心。
因此,未来的利率方向应该是一个逐步加息的道路,根据第一波士顿陶冬的估判,未来18个月,央行加息总幅度至少应达2到3厘,才能达到使经济“比较”平稳着陆的调控目标。
但是,由于近半年来国内粮食价格的持续深幅回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减缓大部分,半年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应该不会太大。
又由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的传导,一方面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的长期的低物价和物资积累,也比九十年代初时提高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延缓了通货膨胀的加速阈值。
也就是说,在至少三年之内,通货膨胀不会出现加速的局面。
因此未来利率上调的步伐应该是缓慢的、小幅的。
三、 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倾向
利率市场化的加快也就是汇率市场化的开始。由于在物价较低的情况下就开始升息,应该说对通胀的措施是非常积极的。这样,由于开始进一步加大国内外货币的利差,就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了央行对未来人民币汇率长期采取自由浮动的战略态度。
此次利率调整对汇率的影响算是一道冷热菜??利率上调因为利差关系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同时,也因为对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手段紧缩措施的开始,从影响出口,影响国际收支方面减少人民币的顺差而减缓人民币的压力。只不过前者是短期效果,后者是中长期效果而已。
调整利率的开始也预示着汇率调整的将要开始。因为汇率的调整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当利率调整之后,市场和经济反应正常的话,则汇率的调整应该就会开始。
四、 宏观经济何处去
央行以市场化手段继续宏观调控,就已经说明接下来的经济的调控力度不会过于猛烈了,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继续向预期的调控方向发展”。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升,最终会使中国宏观调控的力度仍然在经济快速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就是说,利率在至少一年内的上调幅度仍然不足以使经济较大幅度地回落。
因此我们预测:
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5%左右;2005年经济增长率为8.2%左右。
2004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为4.9%,2005年通货膨胀率为5.8%左右。
也就是说,我们不认为经济的增长会因为调控而回落到8%以下;也不认为通货膨胀会上升到7.5%以上。
五、 加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
1、 由于加息的突然性,短期内会加重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担忧,从而担心会减少社会总需求,因此对大多数的商品会有价格下跌的预期,因此对国内商品期货的价格有短期下跌的冲击。
2、 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近期已经跌到比较低的位置区间内,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已经接近100%的回撤了。因此此次加息对农产品的影响应该相当有限。不排除主力借此机会加大振荡完成空转多的可能。
3、 加息对工业品期货价格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农产品的影响。铜、铝、燃料油等都在相对的高位上,此时的突然加息估计会因为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的打击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慌性抛售。下跌的严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应该是燃料油、铜、铝。
因为毕竟长期的经济和物价的基础都比较好,因此此次升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应该不会时间过长。也就是说,铝和铜很快就应该表现出其抗跌性,估计离开密集区附近可能不会太远。燃料油当然需要下一个台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