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解析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当前宏观调控要特别关注三大问题:关注农业基础不稳固、投资规模仍然偏大、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问题。
宏观调控成效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
今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增长较快、物价上涨温和可控、就业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李德水指出,这轮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这轮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
去年以来,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如粮食生产和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以过度消耗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终究是走不下去的等,都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震撼。
现实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发展的热情,更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宏观调控是我们在向现代化进军的长征路上喝了一杯清醒剂,调整了一下跑步方式,加了一次油。这方面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从根本上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为了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前进。否则,单有发展的愿望,而没有科学的态度,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难以为继。
宏观调控须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
我国经济发展中多次出现投资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问题。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根除这一痼疾。
李德水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增长方式粗放。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经济调控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建立长效机制。否则,旧病复发的可能性就会一直存在。
正是出于这种深刻的考虑,中央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了多项重大改革。宏观调控措施和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的。例如,在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既运用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又在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改革措施。而且,及时扩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从体制上为发展农业提供资金保障。特别是在粮食供求出现新情况的背景下,5月底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接着,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时刻,7月中旬又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一个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投资体制改革,基本精神都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如果按照传统观念,在政府加强对经济调控的时期,推出这样的改革是不可思议的。这确实需要巨大的气魄和胆略,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艺术、能力和信心,也是党的执政能力更加成熟和更加强大的表现。
不能把宏观调控简单理解成紧缩
当前有一些人认为宏观调控就是紧缩经济。李德水指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熨平经济运行的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不能把宏观调控简单地理解成紧缩。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弱点,也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其是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宏观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变化和波动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经济持续增长时间的长短和波动程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市场因素,也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政府的调控。所以,宏观调控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区别只是在于不同情况下调控的力度和方向、方式等会有所不同。
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政府开展了5年的反通货膨胀的斗争,1998年到2002年,又经历了5年反通货紧缩压力的艰苦斗争。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但同时出现了粮食生产滑坡、投资增长过快、滥用耕地等相当突出的问题。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是有保有压,有张有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