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的同时,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价格一直处于下跌趋势
记者:今年以来国内物价呈上扬趋势,尤其是7、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都上涨了5.3%,是199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涨幅。有人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您的看法是什么?
祝宝良:我认为,本轮物价上涨不是全面的、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明显表现出结构性特征。我们可以分析一下,1—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27.5%,肉类上涨18.3%,蛋上涨22.5%,居住价格上涨3.9%。在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的同时,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价格一直处于下跌趋势。
目前,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增加支出约20元,给一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仍然基本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而且,粮食价格上扬促进了农业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利于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物价上涨的四个原因:粮价上升、投资过热、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基数因素
记者:粮价上升是比较明显的事实,除此之外,您认为本轮物价上涨还有哪些主要的驱动因素?
祝宝良:最近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
其一,粮食价格上升直接拉动了这一轮消费品物价指数上升。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价连跌6年。去年10月份以来,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攀升,由此拉动了食品价格上升。从今年前8个月的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上升的80%多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这次粮价上涨是产销变化的结果,是粮价的合理回归,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二,国内投资过热为物价上涨推波助澜。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投资年平均增长约15%,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6.7%,今年1—8月超过30%。投资过热诱发投资品价格上涨,并引起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导致煤炭、电力、运输价格上涨,这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层层推进,带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其三,能源紧缺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的上扬。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50多美元。去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9112万吨,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35%,今年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进一步上升。我国对进口原油依赖性提高增加了石油价格对我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今年,我国三次提高了成品油价格。
其四,基数因素导致在统计上表现为物价上涨过快。近两个月价格涨幅较大,并非新涨价因素较多,而是去年价格翘尾因素在这几个月表现得较为集中,推动了整体物价的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6、7、8月翘尾因素分别为3.9、4.5和3.7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只有1.1、0.8和1.6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今年7月份是价格翘尾影响最大的月份,9月份价格翘尾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为2.6%,到10月份后基本消失。
价格上升的动力在逐渐减弱,物价涨幅将在今年三季度达到峰值后出现稳中回落的态势
记者:根据这些驱动因素来分析,您认为今年的物价走势是继续冲高还是回落呢?
祝宝良:为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缓解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抑制结构性物价上涨,国家及时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严控制出台调价项目,理顺水、煤、电价格关系。今年二季度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初步显现。
首先,农业生产出现转机,粮食价格趋稳。夏收增产25亿公斤,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455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6%。粮食增收稳定了粮价上涨预期,价格同比增幅逐月小幅回落,8月份增长31.8%,比4月份的高点33.9%回落2.1个百分点。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投资品价格涨幅回落。8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从4月份的最高值16%降至8月份的13.9%。再次,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明显收缩。从5月份开始,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双双降至17%的调控目标以下。由于市场价格存在滞后反应,目前的物价总水平涨幅仍将处在高位,但价格上升的动力在逐渐减弱,随着物价翘尾因素的减弱,物价涨幅将在今年三季度达到峰值后出现稳中回落的态势。
不确定因素:各地陆续出台服务价格上调方案;能源价格变动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记者:在未来稳中回落的物价运行态势中,还可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
祝宝良:一是各地陆续出台服务价格上调方案,不利于价格回落。从6月份开始,各地上调公共服务价格的措施有所增加,带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今后几个月许多城市将继续出台提高水价、煤气价格、电价的措施。调整资源性价格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但如果政策性调价措施出台较多,新涨价因素增大,将使物价回落面临不小的阻力。
二是能源价格变动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仍处在高位上。因此,当前的物价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关注物价变动趋势,把握价格调整的力度和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