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九月不具备快速上涨的条件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08  
国际大豆、豆粕市场回顾
    2004年8月国际大豆市场呈现强劲反弹的行情,期价平稳上涨,以CBOT11月合约为代表的大豆期价已经稳定的恢复到600美分/蒲式耳以上。中美国大豆开始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天气状况的炒做也达到了高潮。中国方面在进入伏天以后没有有效的降雨,大面积的干旱和蚜虫灾害造成局部地区的大豆枯萎,提前进入成熟,对于大豆单产和质量都产生明显的影响。美国方面一直围绕霜冻题材进行炒做,相对期价产生一定程度的支撑,反弹行情处于平稳态势。而巴西方面新年度的大豆开始出现种植,上一年度大豆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CBOT9月合约从月初的576美分上涨到月底的627美分,月度涨幅为51美分。CBOT11月合约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它代表着新季大豆的价格变动方向。从月初的571美分上涨到月底627美分收盘,月度涨幅为56美分。CBOT1月合约从月初的579美分上涨到月底的633美分,月度涨幅为54美分。据盘后CFTC公布的持仓显示,截止8月31日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空单19121张。较6月末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空单增加4117张。
    美国农业部8月13日早晨公布的最新月度报告,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出人意料的大幅下调美国大豆产量。在最新月度报告中,美国农业部将美国新豆产量由上月的29.40亿蒲式耳下调至28.77亿蒲式耳,远低于市场预测的29.65亿蒲式耳平均值;美国新豆结转库存也由上月的2.1亿蒲式耳下调至1.9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测的2.51亿蒲式耳平均值。据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Abiove)最新预测,2004-0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6150万吨,较上年度提高22%。与此相比,巴西国内其它机构目前预测的巴西新豆产量在6300-6400万吨之间,美国农业部预测数字是6600万吨。
    美国农业部在8月末的最后一周据盘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作物进度报告,截止8月29日,美国大豆作物良好率为64%,较前一周下降3个百分点,去年同期为45%;落叶率为6%,去年同期和五年平均分别为6%和7%。长期来看,进入8月份一直炒做霜冻过于频繁,整个8月份呈现明显的天气市状态,全球天气服务公司(GWS)预报称,9月中旬以前美国大豆玉米带地区将以晴好天气为主,北部地区不可能出现霜冻,相对天气的炒做开始淡化,新季大豆将在9月中下旬开始陆续上市,未来天气即使出现变化,如果不是很恶劣,将对已经成熟的大豆影响慎微。
    下两图为CBOT大豆11月图表和豆粕12月图表,通过对该图表的分析,可以明确的判断出美盘大豆已经向上突破年度下行通道,在小上行通道中向前期下跌过程的中继平台挺进。而豆粕合约则继续在下跌通道中向下运行。技术指标显示,黄豆合约均线系统呈多头排列,而豆粕的均线则是空头排列。预计黄豆将有上冲回调的行情出现,阻力位置在650--710美分之间,支撑位置在610--590美分之间。豆粕合约的支撑在前低170美分附近,阻力在下行通道上沿压力线185美分附近。

  

  

    国内大豆、豆粕市场信息
    进入8月,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内继续呈现供需萎缩的局面,东北地区的大豆采购价格维持在3000元/吨左右,现货商的采购热情不高,东北可供应的大豆数量较少,市场相对处于萎缩平稳的状态。整个8月份东北大豆主产区天气出现明显的反常变化,今年黑龙江省遇到历史上罕见的立秋后高温天气,特点是温度高,时间长,影响大,对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将产生一定影响,受灾地区为黑龙江省的西部和齐齐哈尔市的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受灾面积为 2300万亩,占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种植面积的30%。所受灾害为干旱和蚜虫的双重灾害,目前灾情严重,大豆枝叶干枯脱落,豆荚鼓粒不完全,并出现提前归圆现象,单产将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我们在第一报告中预计本年度全省单产将达到150公斤,目前这个地区的单产预计将下调到100公斤左右,全省单产将下调至120公斤左右。西部和北部地区预计秋收后瘪豆现象比较突出。而且经多方考察和验证,预计今年早霜将有可能提前,会对晚熟大豆产生进一步的伤害。
    进口大豆方面,8月份的进口大豆到货量达到了135万吨。不过,这些到货中有两条船是8月31日刚到国内的,实际卸货要到9月份了,另外,大连在8月中旬到的一船大豆由于手续不全仍在锚地等候。由于8月份总的到货量相对较低,而大豆的压榨开始回升,因而一部分库存大豆被消耗,一些港口的库存开始减少,但减幅不是很大,象山东地区,据当地贸易商统计,各港口的库存均比7月底减少了5、6万吨,7月底该地区各港口的库存大豆总量为82万吨,到8月底减少到了64万吨,靠近山东省的连云港7月底的库存在25万吨左右,到8月底也减少到了20万吨左右。根据多家机构的统计,截止到7月底,国内的大豆库存量在280万吨左右,加上8月份的到货量135万吨之后,8月份的总供应量为415万吨,假定8月份的压榨量为200万吨,那么到本月底库存还有215万吨,
    豆粕方面,8月末黑龙江哈尔滨地区豆粕到厂价已达2700-2750元/吨,较8月末上扬了30元/吨;辽宁地区报价为2750-2820元/吨,较8月末价格上扬了50元/吨;京津地区报价为2800-2900元/吨左右,较8月末价格上涨了40-80元/吨;山东地区报价为2820-2880元/吨,较8月末价格上扬了20元/吨;江苏地区油厂豆粕报价为2860-3080元/吨,较8月末价格上涨了20-40元/吨。近期,油厂纷纷调整销售策略,不断提高豆粕出厂报价,并采取了限制产出量的措施。油厂限产限价为豆粕价格上涨提供了条件,而养殖业整体恢复进程加速以及CBOT大豆期价反弹也是此次豆粕价格反弹的决定性条件。近期,国内肉禽蛋价格大幅上扬,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据了解,尽管仔猪价格一直较高,但是第二季度国内养殖业对仔猪的需求仍然较高,生猪存栏量明显增加。按照养殖周期来看,近期养猪业对于豆粕的消费量将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另外,养禽业的情况也较为类似。
    期货图表分析
  

  

    上两图为连豆11月和1月周线图,图表显示期价放量向上突破年度下跌通道,受短期上行支撑线的支撑,短期均线已经呈现多头排列,中长期均线开始走横,期价均面临历史平台整理区域和中期均线构成的压力区,预计在这个压力区域将会出现技术性调整,支撑在短期上行趋势线附近。

  

  

  上两图为连粕11月和1月合约周线图,图表显示豆粕合约受8月份国内肉蛋禽的价格快速上涨的刺激,需求增加,而呈现明显的上涨行情。从图表形态分析,期价上破年度压力线,快速上涨冲击到历史性的平台整理区域下沿。底部放量明显,预计下一阶段期价将在历史性平台整理区域内受阻出现调整行情。
    综合分析预测
    在2004年8月里,国内外大豆期价受到已经出现的局部地区天气恶化和对天气因素的炒做的双重影响,整体的呈现月初快速探底,后期稳步上涨的趋势,从月度的最低点到月度的最高点上涨幅度达到250点左右,同时9月合约进入交割月前一个月也呈现稳步上涨。多空双方争夺的战场开始向2005年的合约转移,1月合约月度增仓达到12万张以上,成为市场的新热点。
    整体8月份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天气对将要收获的大豆的影响上。国内方面天气从7月份的风调雨顺到8月份大豆主产区三伏天长时间高温没有降雨,造成干旱和蚜虫灾害蔓延,受灾现象比较普遍,整体对单产将构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大豆生长的最关键时期就是8月份的盈粒灌浆期,如果这个阶段没有降雨,大豆虽然已经结荚,但子粒没有水分供应很难饱满,同时受蚜虫的灾害,豆叶和植株枯萎严重,将直接影响到大豆的产量。
    在7月份国内部分机构预测如果今年是丰收年景,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从8月份实地调研的数据统计,目前如果不出现早霜,总产将下降到800万吨以上,如果早霜提前,总产能与去年持平就非常乐观了。
    到8月底国内港口200万吨的库存和后期仍有部分进口大豆到港,加之东北地区仍有少量的存货将流向市场,国内大豆的供应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国产新季大豆收获前,国内大豆供应不会呈现明显的断档。
    从目前的持仓情况分析,A409合约已经要进行最后的交割,期价稳定在2900元/吨以上。只有A411合约持仓稳定在20万张以上,多空双方仍有对峙,但A501以后的合约目前持仓开始出现快速的扩仓迹象,成交非常活跃,形式明显好于A411合约,所以未来的行情将取决于A411合约进入交割月前的走势,决定2005年合约的中期发展方向。
    目前投资者应该关注的焦点来自三方面,一是国内大豆主产区受灾情况到底能对总产量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早产大豆能够满足A411合约交割的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是新豆的质量问题,那么东北目前还尚存的近20万吨的存货大豆能否交割到A411合约成为焦点。二是国内肉蛋禽的价格上涨迅速,豆粕合约期价明显领涨,豆粕加工企业的市场策略,也对大豆的价格有明显的支撑作用。三是国内早产大豆将要上市,东北农民的卖豆态度和开秤的价格走势也将短期内影响连豆。四是美国方面将要公布的9月月度供需报告是否继续利多,中国新年度的大豆采购能否再度影响世界大豆市场的价格走势也非常关键。
    笔者通过对上述四个焦点问题的分析认为,9月份基本面形式呈现中型偏多,期价不具备快速上涨的条件,但下跌的空间也在8月份的行情被封杀,预计天气炒做和早期收获阶段仍是以利多为主,而日益理智的投资者会理性操作,所以期价将在小幅度回调后,有继续缓慢盘升的可能。
    建议,投资者在目前快速上涨区域保持理智,不宜盲目追多,等待回调充分和基本面形势明朗后,可逢低多单适量跟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