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9月大豆在反弹拉锯中寻找进退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02  
前几个月一直期待的大豆市场反弹行情,终于在近期开始逐步显现,其实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情况基本已经清楚,因此在基本情况的分析方面,投资者只要抓住几个重点即可,进入9月份以后,市场系统内部的分析和操作将变得相对关键,在熟悉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情况以后,波段操作的技巧性和踏准价格节奏,可能是影响投资收益的关键。

  9月份所要关注和掌握的基本供需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今年的国内产量数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修正

  从各种渠道和媒体所反映的情况看,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出现了几种数字,有说接近2000万吨的;有说1800万吨的,也有说增长30%的,当然也有说和03年相差不大的,就我个人而言,比较愿意相信1800万吨的数据。

  2003年国产大豆的实际产量,在1700万吨以上。今年在黄淮海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的确没有增加,产量也不会和去年出现太大差距,所以东北地区的大豆产量是决定今年国内总供应量的关键,从多方渠道的反映分析,今年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增加是可以确定的,但究竟具体增加多少,恐怕到明年也无法弄个明白,原因就在于这些统计数据都是通过抽样计算或由农场和农技站上报的,其中含有较大水分,而且从最近几天东北有些地区的部分农技站反映,大豆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实际数字可能和媒体报道存在较大偏差,因而,即便由于年初市场价格的刺激和农业直补的因素造成了东北地区部分农田的换种,但今年具体的播种面积并没有进行全面的普查,故次,虽然今年东北地区的播种面积是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还有待核查确认。

  另外从亩产的角度考虑,今年东北地区种植高油、高产大豆的面积,依然还在1000万亩左右,和去年水平相差不大,而03年国内大豆产量实际也只是增加了100多万吨,所以冀望通过单产提高来减少供需缺口,至少在目前阶段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从今年的天气和土壤墒情的情况分析,目前大豆的生长的确处于比较良好的环境,各种自然因素对增产增收是比较有利的,从最新的反馈信息分析,今年出现恶劣天气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国产大豆生长的最后关键时期,包括收割时段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天气影响,那么今年影响大豆价格的利多因素里面,天气恐怕是粘不上边了

  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大豆肯定增产,估计国内的产量在1800~1850万吨左右,至于"和去年相差不大"或者"2000万吨的水平",我个人觉得有点超出常规,毕竟从2003年的1680万吨在一年内增加到2000万吨,20%的增幅是否过于乐观了,当然更不用提什么"增长30%"的概念了。

  当前国内的期货市场是绝对认同今年产量大幅增加的,这也是大豆从4000一路下跌到2500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豆的陆续上市,这种利空因素将逐步退出在投资者心中的位置,"所谓利空出尽是利多"的老话,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二、9月份~11月底的东北地区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年年都有,但今年似乎更加严重一点,但具体的影响效果到底如何都有待观察,因此目前谈论运输对期货价格的影响力度,可以说为时尚早,至少它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无法进行量化,所以,我个人认为运输问题即便到时兑现,也只是造成价格波动的潜在因素,并不足以支撑价格大幅上涨。

  三、豆油进口和10月1日豆油市场新标准的实施效果

  就10月1日起国内实施豆油市场的新标准,按目前南美进口豆油的质量来看,基本都没有达到新标准,而国内现有的豆油库存如无法按新标准实施的将无法进行市场销售,因此未来国内豆油市场的价格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波澜,投资者必须密切关注国内豆油市场的价格变化,因为豆油一旦出现4季度的供应紧张,那么压榨企业将加大产能的恢复,对大豆的需求将出现一定的增长,那么大豆价格的下跌空间也可能所剩无几。

  四、美国和南美地区的大豆供应情况

  从目前所有的数据观察,今年美国大豆的生长状况,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局面。虽然前几天局部产区曾经有过霜冻现象,但并无大碍,而南美则依然拥有广袤的大豆土地资源,从最近传出的中粮集团将在南美买地种大豆的讯息,一方面表明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可能会遭遇瓶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南美大豆种植面积的庞大,这和大连交易所从南美考察回来的判断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无论从当前的美国大豆生长情况,还是05年南美大豆的可耕种面积来讲,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在经历了反弹以后,将出现相当时间的徘徊反复,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价格上涨趋势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的这些情况,就是9月份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的基本面,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分析,短线反弹的空间具备,但中长期完成价格的筑底形态仍然需要时间,因此盲目看高可能会造成交易的失误,但反弹不是一蹴而就的,反弹也分几个阶段,投资者也不必因为反弹第一阶段的结束就放弃逢低吸纳的思维,总之,9月份的市场分析和操作将暂时超越基本面对价格的影响。

  五、9月份的市场操作要点和价格节奏的掌握

  具体分析:以501日K线为例:

  1): 当前市场基本已经脱离整个下跌趋势的压制,但价格的反弹没有出现强势的表现,就当前的反弹高度分析,短线已经出现滞胀的迹象,后市连续上涨的动力开始出现匮乏。

  2):就8月26日的价格技术状态分析,短期均线已经组成上涨态势,但中期均线仍然需要等待时间,因此从均线的角度考虑,本次价格的反弹是对均线趋势系统的一次修复,通常这种修复都是需要两次以上,因此价格的底部将在这次反弹结束以后才能真正开始

  3):在60分钟图表和日K线上,技术指标已经反映了上涨发力的苗头,这种迹象的操作意义就是,获利多单可以适时了结,被套空单还可以稍微等待合适的时机,原因就在于前期缺口的压力和那根长上影线的意义,具体短线操作中完全可以把2680的缺口的回补与否,作为强势追涨和空单是否止损的标准。
   
  
  501合约日K线图表
   
  
  501合约60分钟K线图表

  4):从501日线的价格运行轨迹观察,国内期货市场的大豆正沿着浅弧形缓慢的续航,之所以说是续航,是因为这两个字比较贴切;通常浅弧形续航轨迹的特征,都是延续时间比较长,价格启动前具备突发性的上串下跳,例如501合约反弹前的大阴线的"扎钉"和第二个交易日的低位"朝天一柱香",都具有典型的市场意义。一般可以把这两根日K线的高低点作为目前价格上下箱体的边沿,那么第一阶段反弹无力后的首先调整目标,也就在箱体的中间靠近21天均线的地方,这一带价格的操作意义,具有特殊性,因为蓄势再发的位置就应该在那里,否则将进入中期的箱体调整或继续探底。

  5):从时间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501合约的整个下跌过程中,价格可以分成三个时间段,分别是4月5日~5月17日的6个交易周;5月24日~6月28日的6个交易周;7月5日~8月9日的6个交易周。
   
  
  假设:

  目前所展开的反弹是针对整个下跌趋势的级别,那么反弹的时间至少也应该在6个交易周以上,如果只是针对前6个交易周的反弹,那么时间上应该在3周左右,当然6个交易周的反弹过程可能更多的会出现迂回和反复,但不管怎样,只要抓住这些特征,那么对于实际的操作和分析,还是提供了一些参照体系的。

  6):反弹的空间:

  通常反弹的极限空间不会超过前面趋势波段的62.5%或5/8,一般都在1/3或42%~50%结束,但从上述这张501的周线图表的RSI观察,技术指标的指导意义还是很强的,如果再度显示周线RSI的低位"金叉",那么就可以完全肯定底部的完成和大幅上涨的开始,所以这轮反弹后的机会才是最值的等待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7):反弹的力度:

  从下面这份501合约60分钟的成交和持仓图表来看,成交量和持仓的激增都出现在:"扎钉"和"朝天一柱香",后面的价格虽然也在网上运行,但成交量和持仓的增加却没有出现有效的力度,只是缓慢的增长,特别是在价格出现跳空以后,成交量横向比较还略微减少,这表明市场追涨的力度有限,或是多头护盘的力量和信心还不够强大;持仓的变化也呈现了当前市场典型的忐忑不安和谨慎心态,估计短期将面临调整,但希望投资者明白,反弹并未中断,交易的重心在于逢低买进,坚持等待反弹行情的彻底结束才是8月底~9月中上旬的操作关键
   
  
  501合约60分钟的成交和持仓图表

  8):近期大豆交易的要点:

  60分钟的图表是关键。充分掌握和利用60分钟图的技术指标,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60分钟KD的低位"金叉"和高位"死叉"往往能够影响2~4个小时价格的持续变化,所以投资者应该尽量依靠60分钟图表的技术分析,当然象60分钟的RSI和均线等等,对具体交易都是非常有用的,投资者可以记住这样一句话"5分钟上找点位,60分钟找趋势"。

  以上是9月份国内期货市场大豆交易的一些浅见,今年年底之前大豆的基本格局,我个人认为,不会出现太意外的变化,除非是政策性的因素,所以广大投资者可以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获取相对安全的投资回报,基本面的变化在9月大豆交割以后将更加明朗,所要回避就是内心的贪婪和资金管理的失控,这里我想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反弹的末端往往是大阳线,随后出现突然的低开或在某天的下午反转。所以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要在反弹的尾声(通常在前期平台的附近)还不获利了结,继续幻想价格的另一个高点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蝎子的尾巴和毒蛇的皮肤一样,反弹末端的阳线往往带有欺骗性,如果出现减仓上行的阳线,特别是临近价格阻力带的时候,需要小心!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