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金融市场再响警报 四大证据证明加息势在必行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9-02  
    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讲话表示,尽管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并已见成效,但当前总需求扩张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没有明显减弱。周小川讲话震动国债市场,这使央行要不要加息、会不会加息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证据1:储蓄余额急降居民盼利率升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6.2%,增幅比上年底低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居民的钱到哪里去了?

    

    其实居民的钱流到消费和住房支出中去了。

    

    因为在长期负利率的情况下,居民的储蓄意愿大幅降低。人行发布《2004年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也显示,城镇居民对目前储蓄利率的认可度降低,储蓄意愿有所减弱。2季度调查中,有72.9%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认为利率适度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5.9%,较上季减少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减少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对利率认可度的降低使其储蓄意愿减弱。二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2.2%,较上季减少2.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选择“提款购买国债”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4.9%,较上季提高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选择“提款购买股票或基金”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0.6%,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观察家指出,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居民手中的钱大量流向房地产消费,不但抬高了房价,扩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而且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宏观调控至今成果不明显,关键就是房地产业的火气太旺。因此,从这一点看,加息已势在必行。

    

    证据2:宏观调控见底市场需价格之手

    

    今年4月开始的宏观调控已持续5个月,其效果到底如何呢?这从高层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在6月16日和7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高层两次承认宏观调控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7月底,关于宏观调控的成果说法重新定位为“初步的,阶段性的”。从高层语气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宏观调控的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8月23日的讲话中也可看出。周小川表示,尽管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并已见成效,但当前总需求扩张及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没有明显减弱。

    

    宏观调控的效果到底如何?我们还可从市场中找到数据与说服点。有关资料显示,今年6~7月钢材和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明显下滑,但近期出现了明显的上扬。此外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类似的反弹。8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其中中央项目投资4273.86亿元,地方项目投资22841.94亿元。中央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5.7%,地方项目同比增长37.2%。统计部门精心统计出来的数据分明显示,地方投资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中央;不仅如此,统计数据还显示,今年前7个月,地方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例的84.2%,略高于宏观调控之前也就是去年前7个月80.5%的比例;7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2%,高于6月23%的增幅。

    

    观察家认为,[这个数据不但显示政府采取的控制过度投资的措施尚未使投资支出减少到可持续增长水平,还令加息预期升温。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宏观调控仅仅依赖行政手段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而没有市场化的手段与市场化的价格信号调整配合的话,其难度不但会加大,而且其效果也难以巩固和持续。]

    

    一资深宏观经济研究人士对记者说,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几年前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是民营经济的崛起,民营经济已占国内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市场化的,近年宏观经济的持续升温与民营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因此,用过去的行政手段来针对民营企业是行不通的。

    

    因此,市场化的东西必须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而市场化手段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调整利率。目前发达国家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率政策,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次,近年国内经济的“过度增长”也与各地官员提升业绩、四处招商引资有关。对付这些政绩工程,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市场化手段,提高利率是有效措施之一。

    

    证据3:物价持续高烧CPI两度超警戒线

    

    今年5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为何不加息的问题时提到,因为通货膨胀率仍然较低,所以央行放缓加息,但假如CPI(消费价格指数)达到5%以上,会考虑;央行另一位副行长吴晓灵也提过,央行调息首要考虑CPI(消费价格指数)。[然而,央行的这一底线也两次被超过。6月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5%;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3%,使央行要不要加息、会不会加息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有关资料同时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持续上涨趋势,1至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2.6%,工业生产资料流通环节价格总水平上涨14%,都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涨幅。

    

    央行设定的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水平是5.31%,物价涨幅达到5.3%,这意味着不但居民存款的负利率水平进一步加剧,而且也使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基本为零—————而这曾经是央行在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以前设定的加息与否的底线。

    

    但最近由银行高层表示,CPI不是加息唯一考虑的因素。对此,观察家认为,这将使央行失信于民。

    

    证据4:大市再跌股市债市提前反应

    

    尽管进入8月份股市利好频频,但大市仍是一跌再跌并屡创新低,且没有止跌迹象。对此,分析人士指出,问题就出在加息预期上。[由于各种迹象都预示存在加息的可能,在正式消息未公布之前,投资者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加息明朗化,什么时候股市见底。]

    

    此外,国债与票据市场的一些信息也预示了存在加息的可能。8月23日发行的为期7年的跨市场国债的招标利率定格在4.71%的高位———仅仅比两周前发行的10年期国债低14个基点。对此,一券商的分析人士认为它表明市场的加息预期有所增强;在票据市场,短期票据利率大幅下降,但1年期央行票据的利率则居高不下,8月加权利率水平比7月还上升了几个基点。在市场资金转趋宽松的时候,一年期票据利率出现上扬,对这种反常现象市场人士认为值得关注,并指出这有可能是央行有意通过这种利率结构传递出某种信号。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