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正式论坛上,几位来自华尔街的国际投资银行大腕还将与多位国内金融 专家作更精彩的思想碰撞。
观点:人民币面临调息压力
“预计明年底之前,美元利率将达到2.7%。”昨日,作为美国《华尔街日报》52 位最有影响力的利率预测专家中的一位,吉米.史密斯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 说。他认为,随着美元逐步进入升息周期,中国物价指数的持续高涨,最短6个月内, 人民币的小幅加息将“无可回避”。
今年6月底,美联储在市场的长期预期下,终于如期加息25基点,将基准利率从 1.00%的低水平提升到了1.25%,这也是美联储过去4年来的首次提升利率行动。8月 10日,美联储再次提高美元利率25个基点,美元最新基准利率上升至1.5%,这是美联 储今年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的第二次加息。吉米.史密斯表示,这是美联储“谨慎有序加 息”利率政策的开始。
“从货币政策的常规判断来看,加息周期出现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防范经 济过热。”吉米.史密斯说,虽然美国联邦基金合约显示,9月份美联储再次将美元加 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68%;美联储声明对未来美元利率提高比预期强硬,由于美国 经济正面临强劲复苏,很可能会继续紧缩货币的政策。吉米.史密斯表示,包括他在内 的几乎所有利率分析师都认为,在9月份的美国利率会议上,并不会再次加息。但在11 月份,美元利率很有可能再次上升至1.5%-1.7%之间。
“1995年以来,中国的利率水平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水平,而没有变动。随着物价 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中国很快将面临调息的压力。”吉米.史密斯认为, 从宏观政策的发展方向看,目前中国有必要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 一方面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利率的市场化及利率管制的放松,这二者应当 是并行的。此外,随着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利差有所缩小,这对于减少投机性资本的 流入有积极作用。但从人民币与美元的互动关系来看,人民币利率进入一个加息周期 也是必然的趋势。
比如,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煤电油运 供求仍然紧张,造成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没有消除。在 美联储两次调高美元利率的背景下,人民币加息似乎已经无可回避。
股市低迷应谨慎扩容
近期以来,新股不断“破发”和再融资大比例包销的窘境使市场各方纷纷将矛头 对准了新股发行的“首发市盈率不得超过20倍”的业内行规。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投行专家表示,美国的证监会并不会因为二级市场的持续低 迷而要求企业降低原定的筹资额度,因为募股数量和股票的发行价格是由募股企业和 承销商协商决定的,但专家同时指出,企业应当选择好股票的发行时机,股市低迷的 时候不宜滥发股票,后者同时应当引起监管部门重视。
四位美国专家不约而同地引用了网络业近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案例——美国搜寻引擎龙头Google的IPO作为“反面教材”。8月18日,由于投资者对IPO股 票的需求弱于预期,Google被迫将承销价区间由先前的每股108-135美元降到85-95美 元,承销股数由2570万股减少到1960万股,希望有更多投资者可以入市,并舒缓第一 天挂牌股价可能急挫而带来的风险。因为下调了募股数量和预定价格区间,Google最 终上市募集的资金由30亿美元以上锐减至约18亿美元。
在最近的美国新闻网上,弗朗韦斯教授就Google上市方式发表评论指出,Google 先前将承销价水平订得太高,引发市场议论,调整承销差价多少有助于提高投资人竞 价意愿。此外,在此时股市低迷之际,市场是否能吸收过多的承销股票也不无疑 问。Google的调整顺应了市场的要求,平息了部分疑虑,从Google上市后的强劲走势 来看,Google此次调低筹资额度是明智之举。
投资中国首选基金
“投资中国”,这是近两年来外国投资银行家和机构投资者中最热门的字眼,甚 至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也先后涌入中国股市。不过,在外国投资 者最看好的投资领域方面,美国投行专家均首推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而对购买 某个具体的行业和具体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兴趣不大。
高增长促使“投资中国”
本次与会的美国嘉宾中,著名投资银行巴特利的合伙人大卫.坦波西是中国投资方 面的专家和权威,同时是总部设在纽约的“投资中国俱乐部”的创始人。坦波西表 示,虽然在目前的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的背影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有所调整,但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总趋势在未来十年内不会改变,这是外国投资者纷纷“投资中 国”的根本原因。
首选基金而不是单个股票
不过,坦波西同时表示,如果由他来负责对中国的投资,他的首要选择是在美国 的证券交易所购买中国基金,包括大中华概念的基金和指数基金,而不会选择单个的 股票;其次的途径是以QFII的身份进入中国股市,购买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
“投资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虽然QFII也有专门的投资研究和决策机构,但 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企业不熟悉,贸然买入股票风险很大,而若是通过购买证券 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具体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情况下最多只需要承担证券市场平 均的风险。”坦波西认为。
在美上市中国企业是“风向标”
美国著名律师、投行专家弗莱德.利伯曼则指出,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行业 构成中,投资者不难判断美国投资银行家对中国的兴趣所在。首先是中国人寿等具有 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次是一些具有高度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后者往往会吸 引风险投资家的注意。
而在选取具体的投资项目上,弗郎韦斯表示,战略投资家投资中国企业的首要原 因是该企业的成长性有多大、盈利的机会有多大;其次是看其董事局章程的构成,是 否能够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人的权益。
中药制造“最可以创造价值”
坦波西同时透露,在他看来,中国最可以创造价值的行业是中药制造,而他最不 感兴趣的行业就是中国的重工业。同时他所了解的情况是,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摩根 斯坦利和高盛对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等待处置的“不良资产”情有独钟,而金融 大鳄索罗斯则十分看好中国的旅游航空业,并已开始投资海南航空。
商业银行涉水“金牌财路”
混业经营一直是业内不断讨论的话题,也是各路金融机构逐鹿的战场。投资银行 业务,这一含金量最高的“金牌财路”,商业银行也早已虎视眈眈。
我国目前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有价债券的承销上市,为企业担当财务顾问及 企业间兼并重组等。在国外,投行业务由投资银行包揽,其业务范围涉及资本市场中 的证券、基金、债券等一系列金融业务与产品。
贷款客户多有利有弊
“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一般会从自己的贷款客户开始。”无论对于银行、证券还 是保险公司来讲,客户是第一位的。国内商业银行要从原本熟悉的存贷款业务,向陌 生的投资银行领域进军,客户来源一般会来自于原有客户。对于这一点,美国知名律 师、投行专家弗莱德.利伯曼认为,“拥有众多的贷款客户是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 优势所在,因为客户资源丰富是投行业务进行的前提,但也会是未来商行开展投行业 务的风险所在,因为客户可能会提出以贷款为前提来进行投行业务的要求,对于这一 点商业银行必须非常小心”。因为这将为未来的承销上市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 并会影响到对这家公司的真实价值判断。
银行并不能独揽天下
目前国内的四大国有银行均通过控股设立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来参与到投行领域 中来,如建行控股的中金公司已经成为证券承销上市的老大。这些大银行的大投行概 念的建立,依赖的是其自身庞大的客户体系和优势的国有背景。
对于这一现状,肯尼斯.弗郎韦斯教授认为,即使在国外,大的投资银行要完全做 好投资银行业务也非易事。因为客户虽然对大的银行集团的声名有所了解,但并不会 因为考虑到你的声名、背景就盲目地选择你,投行业务是一个十分复杂过程,涉及到 许多问题,客户会根据自身及市场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大银行并不能独揽天下。
商行人才进入投行门槛高
人才是商业银行涉水投行领域的关键。对于这一点,四位美籍专家均表赞同。从 事投资银行业务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职业文化与现有的银行存贷业务人员有相当大 的差异,大卫.坦波西举出了美国现有的两种人员薪酬体系的差异来说明——做传统银 行业务的人的报酬固定部分高于奖金,而投行业务人员则恰恰相反。而且由于两者业 务差距巨大,一般人很难完成这一跨越,这也为商行人才进入投行业务提出了难题。 因此,在美国有部分银行采取了雇佣专门投行公司来做投行业务的办法。
当中间人风险较小
从美国的历史情况表明,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中间人,只 将想上市的公司与专业的投行公司介绍到一起,自己不投入资金。而另外一种则是自 己出钱出人大包大揽的全盘“搞掂”。方式不同风险也就不同,四位专家均认为第一 种方式风险较小,可能更适合初涉此道的商业银行借鉴。不过风险不仅仅来自方式的 选择,从目前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过小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失败的 比成功的多,亏钱的比赚钱的多。因此,银行自身实力也会成为抵抗风险能力的基 石。
混业并非必经之路
对于中国未来全面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肯尼斯.弗郎韦斯教授则表示,混业并 非必经之路。几年前,当混业经营在欧洲蔓延时,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未来各国金融 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混业经营也不断曝出种种问题,因此也有公 司选择了“倒回”,将原本合到一起的业务又再次分开。如美国最为著名的金融集团 花旗银行便是如此,将旗下的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单立门户,化整为零,而不像原 来那样堆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