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由于国内油厂的进口大豆压榨成本差异性较大,而各地因利润也存在不均衡性,养殖业的恢复状况直接作用饲料企业的建仓规模,因此目前国内油厂的压榨利润呈现不均衡分布。目前国内港口仍有高达近300万吨的进口大豆库存,而8、9月份的到港量也将处于高位,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大豆库存在国内油厂间分布的同样不均衡性,因此后期大豆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近期,国内豆粕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造成国产大豆市场持续低迷,进口大豆市场也基本是门庭冷落。日前,质检总局发证速度明显加快,进口大豆滞港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目前国内油厂正面临原料成本不一,加工水平难以同步的混乱局面,具体分析如下:其一,6月份到港大豆进口成本普遍较高,7月份成本区间较为混乱。中国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在2800-2900元/吨,不过油厂需求匮乏是目前大豆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据悉一些前期被违约的国外的大豆供应商正在积极以低价在国内寻找下家,成交价格大约在2800元/吨左右。有业内人士担心,这种低价销售会增加国内大豆价格压力。6月份集中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普遍较高,大多在3900-4000元/吨附近。而7月份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较为混乱,区间达到3100-4000元/吨。据悉,目前南北油厂压榨的进口大豆成本分歧较大,华北部分油厂用的是3100-3200元/吨左右价位的进口大豆,而南方油厂目前加工的均为3800-3900元/吨的大豆。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7月份国内进口大豆总量得到890万吨以上,预计7月份南美进口大豆的到港量将会达到140-160万吨,8月份到港量将会接近90万吨左右。其二,大部分油厂压榨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豆粕进出口争议较大。按照目前华北地区6400元/吨的豆油成交价格、2750元/吨的豆粕成交价格和3100元/吨的进口大豆压榨成本,可以算出当地油厂压榨利润为250元/吨左右,而按照华南地区6200元/吨的豆油成交价格,2780元/吨的豆粕成交价格和3900元/吨的进口大豆压榨成本,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当地油厂目前压榨亏损依然在500-600元/吨之间,而按照目前港口无主进口大豆2800元/吨的分销价格以及豆油6250元/吨的均价水平,可以得出豆粕的出厂成本价格仅为2200元/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油厂间的利润分布的不均衡性。为了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压榨行业,中国政府计划鼓励豆粕出口。在诸如日本或者韩国等邻国市场上,中国豆粕与南美或者印度豆粕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外部分饲料企业开始有询盘南美豆粕的意向,给国内市场同样造成不小的压力,据悉,近期应有小批量成交进口豆粕,其利润水平按照目前的基差价格换算,得出10月船期的南美豆粕进口成本价格仅为2300-2350元/吨左右,价格优势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