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暴跌源于供求关系的实质性改变
全球大豆价格从今年三月底见顶并大幅回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大豆供求关系的根本性改变。美国农业部7月份预计,美国2004/2005年度产量为8001万吨,比上年度的6581万吨,增加1420万吨;预计中国2004/2005年度大豆产量为1750万吨,比上年增加150万吨。同时,美国农业部对主要供应2005年市场的南美大豆产量的预测分别为:巴西为6600万吨,阿根廷为3900万吨。分别比去年的5260、3400万吨,增加1340万吨和500万吨。合计起来,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增加3410万吨,比2003/2004年度增加18%。这一丰收预期如同一座大山,将全球大豆价格砸向熊市谷底。
当前,中美国大豆进入出花期后的结夹阶段,天气状况均属于非常适合生长的理想状况, 8月2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了周度作物生长进展报告,报告显示大豆优良率为70%,上年同期为59%;大豆扬花率达到84%,2003年同期为78%;大豆结荚率达到49%,去年为35%。同日,Meteorlogix气象机构称,美国中西部地区持续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天气条件,为这里的大豆作物度过关键的结荚阶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基于此,美国著名分析公司FCStone8月3日预测今年美国大豆单产约为40.5蒲式耳/英亩,产量可达到8116万吨,比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预期还高出115万吨。
中国方面,整个7月份东北大豆主产区天气非常适宜大豆的生长,风调雨顺,在5月份和6月初经历的寡雨低温得到彻底的改善,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充沛降雨使东北局部地区出现的旱情彻底解除,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大豆植株高度在60厘米以上,枝叶繁茂,已经全部“封垄”,全部安全度过出花期。目前看来,8月份的天气仍旧保持正常,整体预计本年度的中国大豆将是一个大豆丰收年。
美国现货崩盘 基金翻空
全球大豆丰收的前景,击碎了美国豆农们对价格反弹的希望。农民们纷纷赶在价格进一步下跌之前,出售手中的库存大豆,美国现货市场随之在七月份发生历史罕见的崩盘现象。现货基差从最高时的150美分,大幅下跌到目前的40美分以下。同时,从2002年初开始大规模介入大豆期货市场做多的商品基金,也开始大规模从商品期货市场中撤退,而那些一直沉淀在商品市场的基金,开始战略性翻空。
据CFTC最新公布的持仓,截止7月27日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空单15004张,较6月末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多单17627张比较,已经完全转为净空。市场预计截止7月30日基金大豆净空单量已经在在1.7-1.8万张之间。美国基金战略性翻空,不仅反映全球大豆供应量大幅增加给大豆供求格局带来的裂变,也昭示世界性大豆需求的减弱也将成为趋势。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前期的经济调控已经波及到各行各业,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要下滑,全球最大的大豆需求国——中国的需求将出现阶段性的减少,而且这一减少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才能再次恢复(至少要在国内已经遭受重创的油脂行业出现复苏后)。
中国大豆价格曲高和寡
通常计算,目前美国大豆所有合约的价格都已经下跌到了600美分以下,中国大豆的价格定位也应该在2400元/吨以下(国内外价格比一般为4:1)。但是,目前的中国大豆现货价格仍然高居3000元/吨的位置之上,豆粕价格也位于2700元/吨左右,而大连大豆期货价格也远远高于2650元/吨以上的水平,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价格定位仍然偏高呢?
其一,大洋运费的偏高抬高了中国进口价格的定位,其中原油价格的高启是主要原因。但是,从各种基本因素分析,原油暴涨也许是过去数年商品价格牛市运动中的最后一个泡沫了,如果没有意外,这一泡沫也会很快破灭。其二,今年上半年,由于国际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厂商进口积极性大大降低,再加上国家以巴西大豆含农药为理由,控制大豆进口数量,中国大豆进口量随之减少(见下表)。大豆进口量的减少,成为支持国内豆类价格水平的主要力量。
但是,随着 CBOT大豆价格的大幅下跌,国际大豆进口成本出现大幅下降,我们以当前52.9美元/吨的运费,38.8美分的海湾升水,美国8月大豆600美分的报价,计算出的美国大豆的进口成本为2849元/吨。已经低于目前大连9月大豆2918元/吨的价格,也大大低于国内进口大豆3000元/吨的分销价格。同时,进口豆粕价格也非常低,当前有许多企业已经在寻盘南美豆粕,目前报价为2300元/吨/吨。同时,中国对南美大豆进口的限制也开始放宽,进口许可证的发放速度也加快。由此,南美大豆对华出口开始复苏,中国询价进口美国大豆的现象也出现。预计9-10月份,中国进口量会出现恢复。
国内外大豆存货抛售压力持续存在
国际市场上,南美地区今年的大豆从收获季节就面临价格不断下跌影响,农民销售不畅,到目前仍旧有一定数量的大豆没有销售,同时中国在进口南美大豆方面的限制更是对剩余的大豆销售影响巨大,所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还在承受南美大豆后期急于销售的压力。同时,美国大豆现货价格继续下滑,美国统计调查局发布的6月份大豆压榨报告利空,加上周度出口销售疲软,以及乡村运输步伐加快,均表明美国目前大豆库存高于市场原先预期。统计调查局的报告表明美国国内压榨厂囤积的大豆库存可能足以用到新豆上市,报告称加工厂大豆库存为7600万蒲式耳,比上年高出17%。豆粕库存比上年高出近21%。
国内市场上,截止2004年7月中旬,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总量290.74万吨,各港口库存约166.73万吨,近一段时间,随着国际大豆价格的暴跌,大豆后期到港成本下降,各港口分销商销售的压力逐渐加大。同时,在8月中旬后,东北豆农在新豆即将收获的作用下,仍将出清手中存货。总体看,在新豆丰收预期作用下,市场存货抛售压力会持续作用于8、9月份。
国内现货价格暴跌端倪已现
整个7月份,国内大豆、豆粕市场价格处于缓慢下跌的过程中,进入8月,局部地区豆粕价格开始跌破2700元/吨/吨的支持(附:七月份豆粕价格走势图)。在美盘持续下跌,国内需求不旺的共同作用下,多数地区贸易商出现销售恐慌心理,纷纷调低大豆销售价格,意在以低价来增加销售量。但就当前情况看,降价策略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价格暴跌的心里预期。
种种迹象表明,国内大豆3000元/吨以上,豆粕2700元/吨以上的价格,已经属于历史高价区。在全球大豆价格重心已经下滑到历史较低水平的现在,中国大豆、豆粕价格也将向以2500为中轴的低价区域运动。也就是说,在美国现货市场7月份出现崩盘后,不排除中国市场在8、9月份也出现崩盘。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过分依赖政策扶持的油脂企业来说,我们提请注意这一风险的存在。
价格底部形成需要缓慢的过程
近日来,豆粕409合约一度出现逆势上扬,部分油厂有意联手拉抬豆粕期价,以控制现货价格的下滑态势。但是,这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并不可取。油厂们对待豆粕期货的态度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对期货的恐惧,到战战兢兢的参与,到目前的视之为工具。部分企业从思想根源上忽略了期货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有些企业抱着“我就是老大”的思想,用资金优势和现货优势,动辄“逼仓”。事实上,每一次逆势逼仓,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得不偿失。而如果企业用期货价格在自然状况下的运动所揭示的方向来指导经营,远比通过逆势手段获取的利益要高得多。
翻开每一个期货价格暴跌的历史,底部的再次形成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1973年美国大豆从1288美分的高位用半年的时间暴跌到500多美分后,也是又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底部的沉淀。在中、美、巴大豆供应历史性增加,全球大豆供求关系历史性逆转,美国基金大规模翻空的现在,国内豆类价格的重新定位业已经成为必然。全球大豆价格已经完成了一个新的轮回,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留恋昨天盘子上800美分的价格,也没有必要过早的想着明天会不会再次出现3000元/吨的奇迹,我们只需认真对待现在,因为现在的价格仍在处于持续的震荡下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