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国际大豆市场呈现弱市振荡盘跌,不断下创新低的行情,中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出花期后的结夹阶段,天气状况属于非常适合生长的理想状况,同时今年中美两国种植面积大幅度的提高,市场受预期的丰收压力较重。南美地区今年的大豆从收获季节就面临价格不断下跌影响,农民销售不畅,仍旧有一定数量的大豆没有销售,同时中国在进口南美大豆方面的限制更是对剩余的大豆销售影响巨大,所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还在承受南美大豆后期急于销售的压力。整体国际市场弱市格局短时间内很难改观。
CBOT8月合约从月初的789美分下跌到月底的599美分,月度跌幅为190美分。CBOT11月合约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它代表着新季大豆的价格变动方向。从月初的671美分下跌到月底569美分收盘,月度跌幅为102美分。CBOT11月合约从月初的703美分下跌到月底的669美分,月度跌幅为34美分。据盘后CFTC公布的持仓,截止7月27日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空单15004张,较6月末基金持有CBOT大豆净多单17627张比较,已经完全转为净空。预计截止7月30日基金大豆净空单量应在1.7-1.8万张之间。
美国农业部7月12日早晨公布的最新月度报告,预测美国新豆结转库存为2.1亿蒲式耳,较上月预测下调1000万蒲式耳,与市场预测的2.09亿蒲式耳平均值(预测区间为1.8-2.46亿蒲式耳)基本持平;美国新豆产量为29.40亿蒲式耳,较上月下调2500万蒲式耳;预计美国陈豆结转库存为1.05亿蒲式耳,较上月下调1000万蒲式耳。总体看,本次报告对CBOT陈豆合约具有一定利多影响,美国新豆数据与市场预测差别不大。
美国农业部在7月末的最后一周公布的作物进度报告,美国大豆作物生长良好率为69%,去年同期为66%;结荚率为32%,去年同期和五年平均分别为18%、27%。说明大豆生长处于非常良好的状态。长期来看,进入8月份的头两周里美国大豆作物生条件将总体保持良好,局部地区可能形成的干旱对最终单产还构不成实质威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豆现货价格继续下滑,美国统计调查局发布的6月份大豆压榨报告利空,加上周度出口销售疲软,以及乡村运输步伐加快,均表明美国目前大豆库存高于市场原先预期。统计调查局的报告表明美国国内压榨厂囤积的大豆库存可能足以用到新豆上市,报告称加工厂大豆库存为7600万蒲式耳,比上年高出17%。豆粕库存比上年高出近21%。
下两图为CBOT大豆连续图表和豆粕连续图表,通过对该图表的分析,可以明确的判断出美盘大豆和豆粕期价进入历史性的平行振荡区中,黄豆的历史性区域处于600-520美分之间。豆粕的历史性区域是200-160美分之间。目前均线呈明显的空头排列,乖离率增大幅度很大,预计在8月份黄豆和豆粕期价有可能在这个振荡区域横盘剧烈振荡,在下探过程尝试寻求本轮大幅下跌行情的支撑区域,等待新年度大豆是否能够正常收获的定论。


进入7月,国内大豆现货市场内继续呈现供需萎缩的局面,东北地区的大豆采购价格维持在3200元/吨左右,现货商的采购热情不高,东北可供应的大豆数量较少,市场相对处于萎缩平稳的状态。整个7月份东北大豆主产区天气非常适宜大豆的生长,风调雨顺,在5月份和6月初经历的寡雨低温得到彻底的改善,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充沛降雨使东北局部地区出现的旱情彻底解除,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大豆植株高度在60厘米以上,枝叶繁茂,已经全部"封垄",全部安全度过出花期,已经进入结夹期,结夹情况良好,秋收前再进行一次人工除草过程,即可以收获,如果后期降雨不超过500毫米,预计单产基本都在150公斤以上。同时在第三基温带偏北地区由于气候的原因,属于种植晚熟大豆的地区,大豆生长情况良好,少数地区由于低洼雨水汇集,出现内涝现象,对大豆的生长产生影响,但对大局影响不大,预计8月份的天气仍旧保持正常,整体预计本年度的大豆将是一个大豆丰收年。
进口大豆方面,2004年1月至7月中旬全国进口大豆到港总量为996.34万吨,与上年同期的1158.65万吨对比减少162.31万吨。2004年1月至7月中旬国内进口大豆压榨总量914.80万吨,较上年同期的1047.60万吨减少132.80万吨,各地压榨量不会有明显变化,国内大豆压榨整体趋势继续呈稳定状态。截止2004年7月中旬,国内进口大豆库存总量290.74万吨,各港口库存约166.73万吨,沿海、沿江港口油厂库存约79.69万吨,内地油厂库存约44.11万吨。目前库存最多的省份为山东省(约91.68万吨)、其次为江苏省(约65.73万吨)、再次为广东省(约42.12万吨),三省总量占全国进口大豆库存的68.6%左右,目前,国内各港口积存的进口大豆大多为厂家进口自用,可供分销的大豆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各港口,辽宁、广东、福建等地区港口有少量大豆销售,山东港口集中销售报价3300~3350元/吨,江苏港口分销商报价3330~3380元/吨。港口分销商提高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借助部分进口大豆船只不能够顺利卸货进行炒作,相应的提高销售价格,但是在目前价位需求方采购态度异常谨慎,近一段时间国际大豆价格出现回落,后期到港成本下降,各港口分销商销售的压力依然很大。
豆粕方面,7月份豆粕价格呈逐日下降的趋势,截至7月28日以来,大部分油厂豆粕出厂报价已经跌破2800元/吨。豆粕价格下跌的速度在加快,幅度加大。黑龙江地区豆粕出厂报价2800元/吨,大连华农豆粕出厂报价2750元/吨,山东烟台益海豆粕出厂报价跌至2730元/吨,日照豆粕价格跌至2710元/吨,比一周前价格下跌150元/吨以上;河北汇福豆粕出厂报价2760元/吨,东海粮油豆粕(44%蛋白)出厂报价2820元/吨,一周前价格下降120元/吨;宁波金光豆粕出厂报价2750元/吨,广东地区豆粕出厂报价2830元/吨,一周前价格下降120元/吨。江苏北部地区豆粕成交价格已经跌破2700元/吨,为2680元/吨。近期豆粕价格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山东地区因为油厂基本全部开工,供货量较多,所以下降幅度较大,芝加哥期市大豆期价不断下滑。使得进口成本下降许多。目前,大豆进口贸易商8月份和9月份进口大豆报盘3100元/吨。进口豆粕价格非常低。当前有许多企业已经在寻盘南美豆粕,目前报价为2300元/吨。这对豆粕现货市场的价格有明显的打压作用。
期货图表分析


上两图为连豆9月和11月周线图,图表显示期价放量突破历史性的平台支撑区,在下跌通道内继续运行,但是在7月的最后一周,图表收阳,11月合约成交量放大,说明有孕育反弹行情的可能。9月合约的因为将要进入交割月出现缩量减仓,而11月合约则受到长期压力线的压制,所以只有期价有效突破长期压力线,反弹才能奏效。但是历史性的平台区将会构成反压。


上两图为连粕9月和11月合约周线图,图表显示9月合约受2003年陈豆加工和8月以后可能进口逐渐减少的影响,在历史性的振荡区域内维持平衡,长期均线系统对期价构成支撑。而11月合约则受到2004年即将丰收的新豆的影响,跌破历史性振荡区域的支撑,并受到长期压力线的压制。豆粕整体在7月的最后一周均出现反弹迹象,成交活跃,从图表分析,只有11月合约期价有效突破长期压力,才有可能反弹到历史性振荡的平台区域。 综合分析预测 在2004年7月里,国内外大豆期价受到生长期近似理想的天气和需求消耗疲软的双重影响,整体的呈现快速下跌的趋势,而且进入8月以后基本面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国内港口290万吨的库存和后期将有部分进口大豆到港,加之东北地区仍有少量的存货将流向市场,国内大豆的供应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市场的现实压力依旧。
中长期天气预报预计,进入8月份大豆生长的最后关头,雨水和光照还是属于风调雨顺状态,前期猜测的干旱和高温出现的几率极低,新季大豆的丰收已经基本定局,对A411合约以后的合约压力非常明显。
从目前的持仓情况分析,A409合约已经进入交割月的准备,所剩持仓难有扩容,出现明显转机的可能荡然无存。只有A411合约持仓稳定在30万张以上,多空双方仍有对峙,但A501以后的合约目前持仓仍旧低迷,成交萎缩,所以A411合约恐难独撑大局,目前仅仅属于酝酿性的反弹行情。
目前持有多头情节的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来自三方面,一是近期国内局部地区豆油价格出现上涨,二是国内肉蛋禽的价格恢复性上涨,三是年初国家农业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增收问题,希望在秋收季节兑现。前两方面的因素只是初露苗头,短期内还难以影响大局。而第三方面的因素需要明确的是,国家今年直接减免农业税和对土地种植者的直接补贴,已经大大的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如果秋收大豆按照目前市场价格销售,农民将会是利润相当丰厚,这种局面出现的几率很低,所以远期合约仍有下降的空间。
建议,投资者在目前区域保持短线看反弹中线看空的思路比较适合。
电话:0451-86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