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粮油市场供需报告》显示,在2003/2004年度(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我国大豆新增供给量(新增供给量为生产量与进口量的总和,不包含期初库存)估计为3189万吨,同比降低603万吨。
在国产大豆方面,2003/2004年度国产大豆供给量达到1539万吨,同比降低110万吨(2003/2004年度国产大豆供给量即为2003年国产大豆产量),其中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为561万吨,同比增长4万吨;吉林省为150万吨,增长23万吨;安徽省为100万吨,降低39万吨;内蒙古为54万吨,降低42万吨。
在进口大豆方面,2003/2004年度进口大豆供给量预计达到1650万吨,同比降低492万吨,降幅为22.9%。这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大豆进口数量第二次出现同比下降的局面,上一次大豆进口量出现下降是在转基因政策开始实施的2001/2002年度。具体而言,今年第一季度进口大豆到港量为541万吨,第二季度到港量预计达到380万~400万吨,第三季度到港量预计达到400万~430万吨,连同2003年第四季度到港的303万吨大豆在内,全年度进口大豆总量应集中在1650万~1700万吨之间。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榨油消费量预计为2360万吨,明显低于上年度2600万吨的水平。其中,国产大豆榨油消费量为600万吨,进口大豆榨油消费量为1760万吨;食用及工业消费量预计为865万吨,同比增加45万吨,种用量预计为52万吨,加上损耗,国内总消费量预计将达到3291万吨,同比降低183万吨。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库存水平将较2002/2003年度末期下降131万吨,即到2004年9月底时,国内大豆的存量水平较2003年9月底减少131万吨。考虑到这一数据是在2002/2003年度我国大豆节余量达到293万吨基础上取得的,即上述两年间我国大豆动态结转库存量仍有162万吨的差值,从这一角度来看,2003/2004年度内我国大豆供给环境仍将相对宽松。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缘何下降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降低,其原因首先在于上年度大豆结转库存数量过高。2002/2003年度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142万吨,较上年度的1039万吨增长1.06倍,虽然近年来我国油用大豆需求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大豆进口物流中断所造成的间歇性供应紧张,使得市场并未认识到2002/2003年度大豆进口量已经超过国内的实际需求量。进入2003/2004年度之后,转基因政策对大豆进口数量的影响逐步降低,大豆进口环节的瓶颈开始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大豆加工企业仍然按照各自的加工总量安排进口,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这种原料采购方式是合乎企业的正常发展需要的,但在我国大豆加工行业设计加工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能力的事实下,每个企业合理、有序的进口行为终将为进口过量埋下隐患。由于2002/2003年度结转的大豆库存均将在2003/2004年度内消费,大豆供应数量过多的矛盾在该年度初期就体现为下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因此,降低进口量以维持油粕市场价格、保证大豆初榨利润成为大豆加工企业必然的选择。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降低的原因,还在于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涨跌。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在2004年2月至5月份出现了持续上涨。在国际市场价格长时间上涨过程中,大部分国内厂商签订的大豆进口合同均完成了确定价格的工作,导致后期进口大豆到港成本整体保持在较高价位。芝加哥大豆期价回落后,国内豆粕和豆油价格出现了暴跌行情,面对居高不下的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大豆加工企业承受了巨额亏损压力。与此同时,国内养殖饲料需求也因为禽流感的滞后影响保持在较低水平,大豆加工厂豆粕库存量开始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刺激了进口大豆合同洗盘数量的增加,本年度进口大豆数量随之降低。
2003/2004年度我国油脂进口总量依然增长
在进口大豆数量出现下降的同时,2003/2004年度我国食用油脂进口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加上进口油籽折油,我国本年度油脂、油料年进口折油量依然呈现同比增加的局面。
在进口豆油方面,我国4、5月份到港量分别达到23.4万吨和17.9万吨,6月份到港量估计达到20万~25万吨,这样来看,第二季度到港数量将达到60万~65万吨,加上第一季度近80万吨的到港数量,今年上半年进口豆油到港数量将达到140万~145万吨。连同2003年第四季度68万吨的进口量在内,在已经过去的2003/2004年度前三个季度,豆油进口量达到210吨,明显超过2002/2003年度171万吨的水平。在2003/2004年度的最后一个季度,也就是2004年第三季度进口豆油数量仍将保持在月均20万~25万吨的较高水平,从而使得我国2003/2004年度豆油进口量将达到近260万吨的创纪录水平。
在进口棕榈油方面,我国4、5月份进口棕榈油到港数量分别达到38.4万吨和25.4万吨,6月份到港数量估计达到25万~30万吨,这样来看,第二季度棕榈油到港量估计超过90万吨。在去年10月至今年3月间,我国港口棕榈油运达量分别达到25.3万吨、27.2万吨、29.4万吨、24.1万吨、16.2万吨和30万吨,2003/2004年度前三个季度进口棕榈油到港数量估计达到240万吨。考虑到当前港口地区棕榈油存量较多、国内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在2003/2004年度的最后一个季度,也就是2004年第三季度,按照月均20万吨的较低进口数量计算,我国2003/2004年度棕榈油进口量也将达到300万吨的水平,与2002/2003年度进口量基本持平。
从进口油籽折油的角度来看,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达到1650万吨,折合豆油310万吨;油菜籽进口量为45万吨,折合菜油18万吨;另外,菜籽油进口量预计达到30万吨。2003/2004年度我国进口油籽折油及食用油进口总量将达到918万吨,将较2002/2003年度进口油籽折油及食用油进口总量881万吨增加37万吨,增幅为4.2%。
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加工利润大幅下降
在我国2003/2004年度油脂进口总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国际市场油脂价格也基于供给数量的增加呈现大幅走低态势,受此影响,国内油脂及油料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在今年5月份,国内豆粕及豆油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而同期进口大豆到港价格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整体高于4月份的到港成本,国内大豆初榨行业随之呈现大幅亏损局面。另外,养殖饲料企业对未来豆粕价格持看跌心理,豆粕采购积极性十分低迷,来自养殖饲料行业的需求减少,使得加工厂扭亏难度进一步加大。
进入6月份以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使得国内大豆厂商高额到港成本与当前油粕价格低迷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豆粕和豆油销售数量均随着市场价格的走低而继续呈现减少态势,大豆加工企业在面临大豆及豆粕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来自流动资金方面的压力正急剧放大。对于国内大豆种植、加工以及消费的整体产业而言,大豆加工行业正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面对大豆成本的不断提高和销售数量的急剧下降,大豆加工行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消除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由此进入近年来的最艰难时期。
另一方面,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新建、改扩建大豆加工厂项目仍在继续增加,日初榨设计能力超过1000吨的加工厂已经接近90家,全年总加工能力超过6000万吨,当前我国初榨大豆设计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能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加工企业在近几年中采用何种方式降低初榨能力过剩对油粕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大豆加工行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已经摆在了每一个大豆加工企业面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大豆进口政策已经放开、多数企业拥有进出口贸易权的局面下,国内大豆企业取得原料的渠道已经十分透明,未来企业的竞争将更加集中于资金、营销、人员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方面。在油粕价格高涨阶段,国内初榨能力过剩的矛盾得到掩盖,这是因为加工企业此时获得了丰厚初榨利润。而在油粕价格低迷阶段,企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均将显现出来,正如当前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正是在大豆加工行业整体经营面临困境阶段,为具有后续实力的加工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所以才导致在一些国内企业减少大豆进口数量的情况下,另一些企业继续进口大豆。
政策性因素对我国大豆进口影响已经减弱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发文对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的申请方式以及内容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并相应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巴西进口大豆种衣剂含量过高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使得政策性因素对大豆进口数量的影响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厂商在以往签订的大豆进口合同之中,并未对大豆检验、检疫要求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加之今年巴西进口大豆中确实存在种衣剂含量严重超标的事实,因此,国家质检总局连续发文加强大豆进口质量检疫,事实上是对巴西进口大豆中种衣剂含量过高现象的合理反映,也是对国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
从长期来看,进口大豆质检许可证申请制度的完善不会对国内市场产生明显影响,与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控制进境许可证发放总量不同的是,今年质检总局进境许可证的发放速度较为正常,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已经逐步趋向于恢复粮食种植面积,对于国内产量较低、市场需求较大的大豆产品而言,基本采取了依靠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应不足的政策。自6月份以来,进口大豆进境许可证发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部分正在驶往中国的南美大豆已经取得了许可证。国内部分港口出现进口大豆滞港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码头物流不畅,而非市场传言尚未取得进境许可证。
2004/2005年度我国大豆市场价格仍将下跌
虽然2003/200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出现明显降低,但进口大豆在榨油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2003/2004年度进口大豆占我国榨油消费的比重增至75%的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度的73%又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伴随着进口大豆榨油消费比例的提高,国产大豆在榨油消费量中的比例随之降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也可以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涨跌决定着国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方向。
从国际市场来看,进入2004/2005年度之后(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来自美国及中国大豆产量增加的压力,以及南美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现实,将推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进一步下跌。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供需报告,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2.24亿吨,较2003/2004年度增产19%,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的恢复,以及南美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创纪录水平,是推动世界大豆产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需求方面,美国农业部预计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消费数量将达到2.1亿吨,较2003/2004年度增长8.2%。由于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需求增幅,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结转库存预计将增加1400万吨左右,从而扭转近年来世界大豆结转库存持续下降的局面。在此影响之下,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必然将在美国大豆收获之后出现明显回落行情,从而带动国内价格出现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