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关于我国粮食供需形势的分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7-23  
     一、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

     我国粮食在经历了1996--1999年连续四年丰收后,2000年产量减少到9213亿斤,当年生产和消费已经开始出现缺口,现在已经连续四年靠挖库存弥补。今年我国还可以靠挖库存平衡国内市场供求,但我国粮食形势正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偏紧过渡。

     (一)关子2003年粮食供需形势和市场情况的简要回顾

     2003年是我国粮食由供过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的一年,由于粮食减产较多,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国家粮食库存下降幅度较大,市场粮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 1、粮食产量减少,消费量平稳增加,进出口大体平衡,年度末国家粮食库存下降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粮食产量8613亿斤,比上

    年下降529亿斤,是1990年以采粮食产量最低的一年。粮食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粮食消费在9760亿斤左右。当年产需缺口为1147亿斤。据海关统计,2003年1—12月共进口粮食456亿斤(其中大豆415亿斤),出口444亿斤,进出口大体平衡。因此,当年产需缺口主要靠动用库存来弥补。2003年,我国国家粮食库存下降较多。

     2、2003年下半年市场粮价较大幅度上涨。由于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粮食库存减少,粮食供需形势逐步发生变化,供求形势的变化促使价格回升。

     2003年上半年市场粮价开始稳中略涨,2003年10月以后,在大豆和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小麦、大米、玉米三大品种的平均涨幅达20%--30%。综合分析粮食生产,库存,国际市场粮价等因素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粮价上涨是恢复性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合理上涨空间。

     3、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17.07亿亩和10246亿斤。自那以后,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国家粮食库存逐步减少,这表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转折。(1)耕地面积连续六年减少。近几年,平均每年减少1430万亩。(2)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五年减少。2003年播种面积14.91亿亩,比1998年减少2.16亿亩,平均每昙跎?320万亩。(3)粮食产量连续四年减少。2003年产量8613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减少1633亿斤,平均每年减少327亿斤。(4)人均占有粮食连续四年减少。2003年人均占有667斤,仅相当于1975年水平,比历史最高年份1996年减少157斤。(5)国家粮食库存连续两年大幅度减少。

     (二)关于2004年粮食供需形势的分析预测

     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高度重视,在党的农业政策引导下,2004年粮食生产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当年产需仍存在较大缺口。由于库存还比较充裕,可以弥补当年产需缺口,全年粮食供应是有保证的。但国家粮食库存将继续下降,粮食供求形势将逐步趋紧,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的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预计粮食产量增加,消费平稳增长,当年产需仍有较大缺口,粮食进口大干出口,国家粮食库存继续下降。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

     2004年我国粮食计划产量为9100亿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粮食消费量在9850亿斤左右,我们预计当年产需缺口在700亿斤以上。初步分析,当年粮食供需缺口主要靠挖国家库存弥补,国家粮食库存继续下降。

     2、2004年粮食价格稳中趋涨。在经历了连续七、八年的价格低迷后,去年以来粮食价格有所回升,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

     2004年2月下旬,从江浙沪地区开始,粳米价格大幅度上涨,短时间内粳米市场价格上涨近30%。受此影响,其他地区大米价格也上涨较多。小麦和玉米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目前,各地市场价格已基本稳定下来。粮食收购市场放开后,粮价走势将主要受供求关系、粮食生产成本以及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目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趋势看,据美国农业部1月份月度报告预测:2003/200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在18.25亿吨左右,消费量19.32亿吨左右,当年产需缺口1.07亿吨左右:世界谷物库存将由4.17亿吨下降到3.12亿吨左右,小麦、玉米、大米库存均有所下降,因此全球粮食供求还是偏紧趋势,粮食价格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世界贸易量每年大体在2--3亿吨,其中小麦、玉米和大米分别在1亿吨、1亿吨和0.2亿吨左右。考虑到国内当年粮食产需缺口较大、库存持续下降,粮食供需逐步

    偏紧以及国际市场粮价较高等因素,初步分析,2004年国内粮食贸易将在较高价位上运行。考虑到粮食库存分布不均衡以及运输制约等因素,个别地区粮食价格也可能存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波动的情况。

     3、全年粮食总量可以平衡,但存在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今年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可以平衡,但存在一定的品种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从品种上看,近几年,我国稻谷、小麦、大豆都产不足需,玉米产需大体相当。今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消费都要谝徊糠掷峡獯妗4蠖瓜喽远倘保?ぜ平?诹咳匀晃?衷诮细咚?健4由??涂獯婵矗?夜?媳逼?颉⒌刂侍跫?炔钜旖洗螅?甘成??芮?蚓?煤妥匀惶跫?戎圃迹?赜蛐蕴卣鞅冉厦飨浴N夜?÷笊??饕??杏诩铰吃ズ突苹春5厍??既??懿??8%左右;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冀鲁豫,占全国总产的64%左右;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占全国总产的50%左右;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江西,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占全国总产的68%左右。粮食生产优势 化布局特点比较明显。与粮食生产相一致的,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库存量大,

    所占比重高,如:黑龙江,吉林和河南三省粮食总库存占全国库存总量的比重较高。2001年放开的8个主销区目前的库存总量只占全国库存总量的比重较低。另外,我国粮食消费区域性特征比较突出,不同地区粮食消费数量,品种也有一定的差异。据统计局数据,2000年辽宁、吉林、陕西等省农民口粮消费不足230公斤,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则超过280公斤。从口粮消费结构看,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粮食又是粗大笨重物品,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运到。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和品种不平衡问题。

     4、明后年我国粮食供求仍将有较大缺口。由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加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差,恢复粮食种植和粮食产量要有一个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以每年90亿斤的速度递增。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总量和结构的基本平衡。另外近几年世界粮食产量也处于较低水平,供需存在较大缺口。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近期鼓励粮食生产和稳定粮食市场的调控措施

     (一)鼓励粮食生产的措施。粮食安全的根本问题是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上去了,粮食供给有了保证,粮食安全也就有了保证。大力促进粮食生产,确保今年产量有明显回升,是稳定粮食大局的根本性措施。近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恢复和增加粮食生产。主要有:(1)在粮食主产区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今年先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并主要用于鼓励粮食生产;其他地区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2)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前两年国家对大豆和小麦实行良种补贴,效果很好。今年对大豆,小麦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同时把良种补贴成点范围扩大到水稻,主要安排在能够调出大米的重点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农民种植水稻每亩补贴15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省农民种植早稻每亩补贴10元,种植粳稻、中籼稻每亩补贴15元。(3)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如果今年的早籼稻上市价格低于每公斤1.4元,由国家指定的粮食经营企业按每公斤1.4元敞开收购;市场价格高于这一价格水平时,按实际市场价格收购。对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及今年秋季播种的冬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正在研究。(4)切实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旨在真正让利给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5)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粮食播种面积。(6)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技术。(7)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项工作由各省(区、市)政府负责落实,国土资源部负责检查。㈣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二)近期稳定粮食市场的措施。针对近期粮食市场供求情况,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主要有:(1)组织好粮源,保证销区市场供应。根据二月底以来南方大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国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库存稻谷销售工作的指导,3月底,黑龙江省组织了库存陈稻谷拍卖,4月底吉林省也将组织库存陈稻谷拍卖,以增加供应,满足消费需求。根据市场情况,如有需要,我们将继续组织主产区拍卖库存陈粮,保证市场供应。(2)国家组织了一定数量的小麦进口。 目前有的已经到港。(3)各地区特别是销区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充实地方储备,并加强管理。(4)开展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5)铁路部加工对粮食运输的支持,加强了对铁路运输收费的检查监替,严肃查处了趁运力紧张之乱涨价、乱收费的行为。(6)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全国粮食应急预案》制定工作,目前就有关问题已基本达成一致。(7)加强了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央储备粮紧急动用预案的研究。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