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厦门海关发现的包裹着萎锈灵、克菌丹等农药种衣剂的“红大豆”,一度使中巴之间大豆贸易中断了近两月之久。
令市场关注的是,巴西“红大豆”事件是否带有偶然性?质检局对于混有“种衣剂大豆”的进口政策是实行“零标准”还是“一公斤允许1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卢厚林。
记者:在巴西“种衣剂大豆”事件中,中国政府一度曾对23家境外公司发出了进口禁令,但有媒体报道在6月21日中巴大豆谈判结束后,中国不但解除了对这23家公司的进口禁令,并且允许一公斤大豆中混有一粒“种衣剂大豆”。实际情况是否是这样?
卢厚林: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是用于榨油和解决动物饲料,而这种包裹着种衣剂的大豆含有多种农药,我们不会允许这种大豆按照每公斤1粒的标准进入中国作为食用和饲用大豆原料。
事实上,质检总局之所以后来解除了对这23家境外大豆贸易公司的禁令,因为巴西政府和出口商向中国政府表示,从2004年6月11日起,将加强对大豆的生产、仓储、运输、装船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查验和监管,并且保证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对于2004年6月11日前已启运在途的巴西大豆,双方协商的结果是,如发现“种衣剂大豆”,应当在卸货前进行挑选处理,挑拣出来的“种衣剂大豆”在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下集中销毁处理。挑选处理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由出口商承担,否则将作退运处理。
记者:能否说我们目前对于“种衣剂大豆”的进口执行的是“零标准”?这一标准是针对所有进口大豆吗?
卢厚林:“零标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各国对于“种衣剂大豆”都是采取“严禁混入食用大豆”的政策。我们采用的也正是这种政策。我们的工作是绝对不能让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的“种衣剂大豆”用于人类食用、动物饲料或榨油原料。
记者:您认为巴西政府是否会由于中国对“种衣剂大豆”的禁令向WTO进行申诉?
卢厚林:我们在7月13日召开了50多家进出口企业参加的关于大豆检验检疫情况的通报说明会,巴西驻华大使馆官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对于中国在“种衣剂大豆”问题的处理方面给予的合作表示感谢,认为通报会上介绍的情况是实事求是的。至今我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对中国在“种衣剂大豆”的做法向WTO进行申诉。
记者:也有部分国外媒体认为是中国国内榨油商利润空间受众多因素的挤压,无法承受太高的进口大豆价格,而质检总局对于巴西“种衣剂大豆”的做法配合了国内榨油商的违约,缓解了他们的生存危机。您怎样看这一说法?
卢厚林:如果从时间上来说,可能是巧合,但质检总局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没有这样的动机和义务。
记者:在以前的大豆进口中是否发现过种衣剂?为什么此次种衣剂只在巴西的进口大豆中发现,而没有在阿根廷和美国大豆中发现?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
卢厚林:以前进口大豆中从没有发现过“种衣剂大豆”。而今年在巴西进口的大豆中发现种衣剂与巴西去年的转基因政策调整有关。
巴西过去一直禁止农民播种转基因大豆,但去年临到播种期政策发生改变。大多数农民准备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两套种子。因此一些没有播种的多余种子由于管理不严格而混入了出口大豆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偶发事件,以后再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