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国内粮食市场上半年走势简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4-07-13  
今年上半年国内粮价走势可分为两个阶段,以4月上中旬为分水岭,之前国内价格呈现稳步上涨,其后价格回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有关人士对造成粮价波动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推动4月以前粮价上涨的基本因素
  首先,粮食减产引发供给忧虑,供需格局渐变推动粮价上涨。2003年我国玉米产量估计为1.16亿吨,同比减产4.3%。受减产影响,2003/04年度玉米供需缺口达到941万吨,为2000/01年度以来连续第四年当年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量,需要通过上年库存来进行调剂。2003年我国稻谷
产量估计为1.65亿吨,同比减少5.4%,不但是1998年以来的连续第六年减产,也是自2000/01年度以来连续第四年因当年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量,而需要通过调剂库存来实现总量供需平。2003年我国小麦产量估计为8650万吨,同比减少4%,是1999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产量下降。小麦市
场也存在当年产量不能满足当年需求量的问题,需要通过调剂库存来弥补供给缺口。
  其次,一季度经济出现过热迹象,引发通货膨胀忧虑,带动了粮价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起经济学界已经开始了关于“国内经济是否过热”和“国内物价是否存在通胀压力”的讨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7%,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同期物价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点,物价水平连续15个月上涨。
  第三,粮价上涨激发市场购买兴趣,需求方大量采购活动和供给方囤粮待价行为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大米加工企业、饲料厂、淀粉加工企业等用粮单位均在不同程度上调高了企业的原料库存比例。同时,市场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贸易商的收购热情也不断上涨,一些此前很少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企业也参与到市场中来,不但加剧了市场上的竞争性收购局面,而且囤积居奇的行为造成市场供求区域性失衡局面更加恶化,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四,物流不畅加剧产销区间粮食供应的区域性失衡局面,并推动了价格的上涨。铁路运力紧张制约东北地区稻谷和玉米的外运数量,从而加剧市场上粮食供给区域失衡。
  --促成4月上中旬以后粮价下跌的基本因素
  首先,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出台,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逐渐缓解。4月初,政府为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现象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出台了包括提高银行准备金,加强信贷投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这些措施出台后,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增速回落明显,粮食、钢材等价格涨势趋缓并逐渐回落。
  其次,政府调整物流环节,初步解决粮食供应区域的区域性失衡问题。今年2月份出现的新一轮价格上涨,是以稻谷为先导品种的。而稻谷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又与华东、华南地区粮食收储企业和贸易商集中到东北地区采购密切相关。销区的集中采购行为恶化了东北地区铁路运力问题,加剧了稻谷供给的区域性失衡局面。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时调整了东北地区货运运力结构,要求东北地区铁路部门每天必须保证相当数量的稻谷车皮进关,以缓解销区的供给压力。贸易商反映期间稻谷车皮基本可以做到“随需随请,随请随发”。运力调整后,稻谷供给的区域性失衡问题基本解决,市场价格也随供给形势由紧张向宽松的转变而应声回落;
  第三,市场购销双方的紧张心理预期随供给环境改变而改变。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市场上购销双方基本对未来的供给形势呈紧张预期,对价格持看涨预期,因此在销售和采购中的心态均较为紧张。在市场供给环境由紧张转为宽松后,价格开始回落,市场上购销双方的心态也由紧张转为平和。供给方由此前的囤粮待价转变为积极销售,需求方由此前的积极采购转变为持币观望。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