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呼吁,建议国家质检总局按2002年调控经验,通过技术手段,继续实施进口总量控制。同时要科学把握进口节奏。鉴于目前大豆积压的数量已满足到9月份的需求,所以从现在到9月份国产大豆上市这段时间的进口量必须严格控制。这样有利于加工企业消化目前的高价库存,减少损失;又可以为国产大豆留出市场空间,保障农民收入。另外,把禁止“种衣豆”入境作为控制过量进口的重要手段。继续严格把好国门,决不允许一粒“种衣豆”入境。
业内人士反思,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凸显稳定发展机制的缺失,着眼于长远,三项工作势在必行:调控加工行业发展规模,建立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创设风险规避机制。
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业的资本构成是,国有企业占14%,外资企业占36%,民营企占50%。李广富说,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目前的加工规模和资本构成会带来两方面的消极后果。首先,7000万吨的加工能力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这往往对市场形成误导,盲目加工、盲目进口。其次,由于民营资本占的比重大而国有资本最少,所以对于这个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政府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也直接影响到国家对大豆加工行业的重视程度。李广富惋惜地说,国家的今年对有关行业的调控如果加上压榨业就好了。实际上压榨业不仅仅是大豆加工业,还涉及到菜籽、玉米、花生等许多农产品的加工业。这个行业总体上都表现得过剩,只不过目前大豆加工业表现得更为严重。李广富说,政府应该尽早采取措施限制审批这类企业,因为这关系到占64%份额的民族企业和5000万豆农的利益。
国外比如美国、韩国等大豆协会的功能发挥得很好,成为行业发展的纽带和利益协调保护机构。相比之下,业内对国内大豆协会的作用普遍不满意,许多企业用“名存实亡”对此进行评价。据了解目前大豆行业协会只是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商会50多个分会中的一个,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大豆分会的领导成员几乎都是原来国家有关部委的官员,企业界人士很少,像几家龙头企业仅仅是普通的会员单位。许多企业界人士表示,我国大豆产业这么大,影响这么广,应该成立独立的大豆协会,其理事单位应该是在第一线生产经营的企业。因为只有企业最能了解市场,作出的决策也最能反映市场。他们建议,应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增加行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判断力,增强共同抵抗市场危机的能力。同时,政府与大豆协会以及企业应逐步建立沟通机制,尤其是政府在对行业作出重大决策时,应广泛听取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完善政府对进口大豆的管理方式。
针对此次中巴大豆纠纷和当前大豆压榨业的状况,期货界一位专家表示,期货界与大豆行业应一同进行更多的反思。他说,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加强研究对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金融支持,对于科学的套保交易,银行应借鉴美国经验给企业以信贷支持;放宽对企业套保交易所需外汇的管制,将与现货贸易相对应的套期保值交易所需外汇视作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准许自由进出。为服务国内大豆企业海外套期保值交易,还应积极推动国内期货经纪公司到海外参与期货代理业务。
另外,尽管CBOT(芝加哥交易所)交易标准的是美国大豆,但因其市场影响力和强大的市场参与主体,使我们的企业被迫接受其约定的以美国期货市场价格为订价基准的订价机制。我国大豆进口占世界贸易大豆量的1/3,但却没有决定贸易价格的权力,特别是进口南美大豆价格依然要以美国期货价格来确定。在这种“隔山买牛”、“客场踢球”的订价机制下,跨国公司身处CBOT主场,能常常利用其获取的市场信息“先下手为强”,并总能使中国企业“准点”地高位订价,而国内企业由于资金、准入的限制及规则理解和信息收集能力较差等,在CBOT这一客场交易中极为被动。要改变这一状况,变被动为主动,还亟需尽快推出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以这些品种的现货市场优势争取国内期货市场相应的订价权,变客场为主场,给企业以便利,增强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性,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