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豆自3月中4月初冲高遇阻而返身回落,至今已深幅回落,近远期各合约期价连续出现跌停单边剧烈下挫走势,期价迭创新低,同时该品种以成交量、持仓量为标志的交易规模由扩增转变为缩减,空方主力资金增
量资金重新进驻迹象较为显著,多方主力增量资金扩仓吸纳较为薄弱,美国农业部报告出台,利多出尽反成利空,其实质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较重,致使供需关系利多被淡化,预计连豆后市短线继续下跌,寻求低位支撑,中期随着利空政策因素逐渐淡化而低位止跌企稳,并重新回升。
近期,国家出台多种政策措施,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各品种价格走势产生利多利空相互交织的作用和影响。在国内出现初步通货膨胀、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由供需平衡向供不应求利多方向转换、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国家粮食供应安全问题不断被强调的利多背景下,国家将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减免农民负担,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笔者分析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则对农产品具有间接利空作用,农业政策措施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中的大豆农产品交易品种而言,将同时具有利多和利空双重因素和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产生间接利空作用和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要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规模过快,并非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与此同时,国际出台货币紧缩政策,则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偏空作用和影响。其背景和实质是,货币紧缩政策将导致银行贷款规模缩减,致使粮食工业需求消费规模缩减,粮食深加工行业投资资金渐趋紧张,包括玉米在内的工业需求消费也将由于投资资金紧张而缩减,由此而对大豆等粮食品种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利空作用和影响。但粮食食用需求消费并未由于货币紧缩而得以缩减,粮食食用需求消费也未由于宏观调控政策作用而缩减,因此国家宏观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因素仅导致粮食工业需求消费可能出现缩减,而不会导致粮食食用需求消费出现缩减。尽管如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将直接导致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行业需求消费缩减,并致使上述工业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下跌,而由工业商品与农产品价格的相互联动效应,则不难推测,农产品价格也可能由于工业商品价格下跌而联动走弱,尤其通过农产品在深加工和工业用途等方面的需求消费缩减得以实现,尽管工业商品价格与农产品价格联动效应通过整个商品市场价格体系联动效应得以实现。整体而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出台,对农产品价格利空作用的性质属于间接性质,且利空影响相对较为薄弱。
国内农业政策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作用也具有利多和利空双重效果。
一方面,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即存在利多倾向。谷贱伤农,农产品价格过低,将导致农民收入显著降低,因此通过积极推进农村税率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将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适用技术推广,扩大良种补贴范围,提高粮食质量,由此而提高农民收入。
具体对于大豆而言,提高国产非转基因高油高蛋白含量大豆的种植规模,深化大豆加工,提高大豆加工附加值,促使大豆整体价值和价格水平的提高,促使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及国产非转基因豆粕向国外出口,将提高豆农收入水平,并使相关加工副产品豆粕价格联动走强。
另一方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即存在利空倾向。通过市场供需关系调控供应量规模,切实维护农产品生产规模,已上升至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其背景和实质是,经过多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可耕地资源不断缩减,并已达到较为紧张程度,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不断扩张,致使可耕土壤面积稳中趋减,大豆种植面积、产量虽然未有显著缩减,但相对于国内显著拓展的大豆榨油和食用需求消费,国内大豆满足国内需求消费的能力渐趋薄弱,大豆进口规模显著扩增,逼近并可能超过国产大豆产量,导致国家每年需要花费十余亿美元巨额外汇资金采购大豆,因此恢复拓展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规模,提高国内大豆的自给率也将势在必然。由此而不难推测,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产量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并使相关产品豆粕供应量联动增长,从而使豆类制品市场价格回落。
整体而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落实实施,将是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投资资金渐趋紧张,农产品工业需求消费可能有所缩减,由此而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间接作用和影响,而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将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并使大豆市场价格走强,而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将扩增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致使大豆农产品交易品种产量、供应量规模可能增加,库存数量显著增长,从而使上述交易品种市场价格遇阻而深幅回落。
连豆盘面交易显示,多弱空强力量对比致使大盘及近远期各合约期价深幅技术性回调幅度,并不断创下近期新低。
交割月合约A405多空双方平仓意愿相对平稳,呈现价平仓减对比态势。该合约已经进入交割月,该合约交易保证金上调至30%,由此而导致多空双方逐渐加快平仓、撤离资金步伐,该合约持仓量已缩减至4万余手,预计仍有较大的减仓空间和幅度,而期价则基本陷于3600-3700元/吨区域内平稳振荡整理,既未有由于多头投机资金主动回吐而大幅下挫,也未有由于空头投机资金主动回补而大幅上涨。国内大豆期现两市价格对比分析显示,目前连豆交割月合约A405合约期价下跌至3300-3400元/吨相对低位区域,黑龙江大豆产区大豆收购价为1.70元/斤左右,即3400元/吨,自黑龙江至大连的运输费用为120元/吨,汽车入库费用为8元/吨,检验费用为2元/吨,交割手续费为4元/吨,如果不计仓库各种作业服务收费,则大豆仓单注册成本为3674元/吨,由此说明大豆仓单注册成本与A405合约期价基本相近。如果空方期现套利资金组织符合交割标准的大豆现货,并将其注册成仓单,抛售于连豆期市,将可能获取较小盈利,由此意味着连豆注册仓单将难以显著增加。由于目前该合约持仓量出现连续缩减变化趋势,说明仅有场内沉淀的投机资金主动平仓、撤离,而未有外围增量资金进驻,由此说明也未有空方期现套利资金入市抛售注册仓单迹象,注册仓单压力依然较为轻微,由此该合约时值南半球巴阿两国大豆减产、而导致大量上市供应的利空特性也未有充分显示。展望后市,该合约由于交易时间较为短暂,仍将以较高价位、较小实物交割量摘牌下市,说明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价格走势、供需关系对该合约期价走势的较强支撑作用,而未来国内大豆期现两市价格仍将继续回落。
主力合约A409始终代表着整个连豆大盘的走势特征。该合约由于吸引多空双方主力投入较多增量资金展开激烈的扩仓争夺,致使其成交量、持仓量始终占据连豆大盘总成交量、总持仓量较大比例,该合约量仓交易规模成为连豆大盘交易重心所在,由此该合约期价走势也基本代表着整个连豆大盘的整体走势方向。该合约期价自4月初冲高遇阻而返身下跌至今已探低遇撑、止哋企稳而返身扬升,目前依然运行于低位区域性振荡整理之中,虽然短线有技术性回调压力,但中期涨势仍将得以维持。该合约自身所固有的适值北半球中美两国大豆供应青黄不接的利多特征较为显著,将使该合约期价走势强于连豆大盘近远期其余合约期价走势,并维持对近远期其余合约期价较大幅度的升水,虽然维持对近期合约A405、A407期价较大幅度升水,却由于近期合约持仓量逐渐缩减、该合约持仓量维持较大规模,而不会受到买近卖远跨期套利资金打压作用,由此也导致该合约成为整个连豆大盘中期价最高的合约,并处于涨时领涨、跌时抗跌的强势合约。目前该合约依然具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多空双方主力资金积极投入增量资金并展开扩仓争夺,持仓量依然处于稳步拓展趋势之中。不难推测,该合约持仓量依然存在逆转持仓量缩减趋势,并重新扩增持仓量的可能性。在国际巴阿两国大豆上市供应较为宽松、充裕的背景下,该合约期价短线走势依然较弱,并不断创下新低。但中长期走势可能率先低位遇撑、止跌企稳,并将引导连豆大盘整体纳入阶段性强势振荡整理走势之中。
远期主要合约A411也由于多空双方主力投入增量资金展开扩仓争夺而悄然启动。该合约期价自4月初上冲阶段性高点3705元/吨遇阻而返身回落,并纳入季节性、技术性回调整理走势之中,截止5月18日,该合约期价已下探2960元/吨低点,跌幅为745元/吨,目前尚未有低位遇撑、也未止跌企稳,更未回升走势。由此而可见该合约目前阶段性回升走势较为明显。不难推测,该合约由于自身时值国际国内北半球中美两国大豆上市供应旺季和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进口高峰后期利多特征,同时持仓量尚具有较大拓展空间,而期价对主力合约A409期价也具有较大贴水幅度,因此多方主力增量资金积极进驻,并大举扩仓吸纳和追捧,无疑该合约后市将具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与主力合约A409共同成为整个连豆大盘的主要合约,并与主力合约A409双双引导整个连豆大盘深幅回落走势。
连豆期市注册仓单出现先减后增变化趋势。连豆注册仓单自9月19日28280张近期较大值持续缩减,随即重新扩增,截止目前,最新注册仓单数量已达到25509张,由此说明连豆期市注册仓单数量正出现较大幅度恢复性增长,连豆期市实盘压力也正得以显著加重。在目前北半球中美两国大豆上市供应旺季的背景下,连豆期市注册仓单出现不增反减的变化趋势,其背景有下列诸多方面;其一是目前大豆产区大豆现货价格依然较低、运输线路相对过长,由此而大致产区大豆收购成本相对平稳,导致连豆期市注册仓单更加容易被注册抛售;其二是连豆期市定点实物交割仓库仓储成本相对较低,为降低大豆现货仓储成本,注册仓单持有者将注册仓单抛售于实物交割仓库,仓储费用有所降低;其三是国内大豆生产企业进驻连豆期市,积极抛售连豆期市注册仓单;其四是目前连豆近期合约期价相对较高,而大豆收购价格、现货价格、运输成本、标准仓单注册成本相对较低,致使空方期现套利资金仓单注册意愿渐趋强烈。连豆期市注册仓单逐渐扩增,将对连豆期市多空双方力量对比产生此长彼消的作用,多方期现套利资金无意承接注册仓单,而空方期现套利资金则继续注册仓单,多方投机资金无意做多虚盘,承接注册仓单的后顾之忧显著加重,空方主力具有投机资金和注册仓单双重打压手段,投机空单将得到实盘的保护作用。
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由相对坚挺转变为相对疲软。国产大豆收购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已超过购销双方的心理预期,随着大豆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购销双方的收购和销售心态均发生微妙变化,承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同时接受市场价格波动的考验。在目前收购价位,较多油脂加工企业逐渐减缓收购力度,部分油脂企业停止收购,并开始积极销售大豆加工产品。其背景和实质是收购大豆的浮动盈利逐渐增加,收购风险也随着而增加。与此同时,豆农惜售心态渐趋浓重,大豆市场收购价格不断上涨促使豆农萌发浓重的惜售心态。
分析国产大豆上市收购价格不断由涨转跌的原因,则不难发现,其主要因素存在下列诸多方面:
国内大豆需求消费渐趋疲软。由于目前国内大豆到港数量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同期国内油脂市场则面临较长假期的旺盛强劲需求消费,因此油脂加工企业原料普遍呈现紧张态势。在采购进口大豆较为困难的背景下,华北黄淮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纷纷将采购目标转向东北地区的国产大豆。近期国内豆粕市场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既增加了油脂加工企业的压榨利润,又为企业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国产大豆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今年东北地区油脂加工企业压榨能力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由此而导致大豆原料市场上东北油脂企业和黄淮地区油脂加工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性收购,而华南地区部分油脂加工企业也参与国产东北大豆的收购,即参与上述油脂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收购,致使收购价格不断上涨。
美盘CBOT大豆近远期各合约期价冲高遇阻回落,致使进口大豆进口成本随着而小幅联动回落,推动国产大豆收购价格联动走弱。虽然,近期受制于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可能显著扩增重大利空因素作用,美盘CBOT大豆转涨为跌,但我国进口大豆签单采用“美盘CBOT大豆期价+船运费升贴水”的形式完成,由此美盘CBOT大豆大幅下跌,由此而导致进口大豆的签单成本及其到港成本随之而联动走弱。
国际船运费用不断提高,致使进口大豆签单成本联动扬升。近期国际船运费用呈现强劲上涨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由此而导致船只运输成本联动扬升;二是由美洲地区至亚洲地区的海上运输货物数量显著增加,由此也导致船只运输成本联动扬升。综合考虑近期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和船只运输成本,由此成为国产大豆现货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和进口贸易商暂缓进口签单,但考虑到国内大豆压榨较为强劲、旺盛的需求消费,重新签单仅为时间问题,而一旦重新签单,又将对美盘CBOT大豆上涨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并使国内大豆进口成本始终维持于相对较高水平,致使大豆进口需求消费渐趋疲软。
国内大豆使用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并推动大豆收购价格的不断上涨。截止目前,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中用于食用消费的数量已明显超过用于压榨消费的数量,上述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变化将导致国内大豆定价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以榨油用大豆作为市场的整体定价标准改变为以食用大豆作为市场的整体定价标准,由于食用大豆市场价格较压榨用大豆市场价格高100-200元/吨,由此将导致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整体水平的扬升,并导致大豆需求消费渐趋疲软。
进口大豆供应减少,将导致大豆加工企业加紧对国产大豆资源的争夺,强化大豆竞争性收购态势,大豆收购价格将较为坚挺。其一,由于未来大豆进口规模依然较小,而黑龙江大豆外运数量也将较小,由此而导致国内大豆供应量较小。其二,由于铁路运输依然较为紧张,而煤炭、玉米、水稻等将与大豆争夺较为有限的铁路运输能力。其三,由于大豆生产商持有较为浓厚的惜售心态,大豆生产商并不急于大量抛售大豆,而是待价而沽,以售高价。其四,目前大豆进口渠道依然不够畅通,在国内大豆季节性上市的背景下,国内大豆加工消费商将采购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北国产大豆。由此国产大豆季节性供应依然较为不足,而大豆进口规模依然较小,由此而导致国内大豆整体供应量较小,虽然南方大豆加工企业多数预料采购局限性较强,依赖进口大豆维持生产、加工,但由于国内第四季度大豆到货量较少,为维持生产、加工,上述南方大豆加工企业也可能在保证进口大豆采购渠道畅通的同时,加强对东北地区国产大豆的采购意愿,而北方地区大豆加工企业,则依然依赖于国产大豆作为其加工原料来源,因此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采购意愿增强,将导致国产新豆上市价格上涨。其五,大连大豆期货市场目前交易标的为非转基因大豆,进口转基因大豆不能参与连豆期货的实物交割,而进口非转基因大豆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物交割成本相对较高,由此导致空方期现套利资金纷纷组织符合实物交割标准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加重对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采购规模,不难推测,较多数量、较大规模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现货资源将由大豆产区流入连豆期市,并被注册成标准仓单,致使连豆仓单压力渐趋沉重。
国内大豆加工规模显著超过实际需求消费规模。由于近年来国内加工厂不断投入生产,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已显著拓展至5000万吨以上,如果再加上大豆加工小企业的改造和扩建,则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将超过6000万吨,其中国内日加工能力超过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数量已达到100多家,远远超过国内大豆不足3000万吨的实际需求消费量,由此不但导致多数油脂加工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而且还致使国内加重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
国内外大豆价格呈现内低外高倒挂态势。国际进口大豆进口成本分析。目前美盘CBOT大豆进口成本,远远高于目前连豆近远期各合约期价波动范围,由此对比可见大豆进口成本高于连豆近远期部分合约期价较大幅度。虽然由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不能进入期市参与黄大豆1号实物交割,进口大豆成本较高,致使对进口大豆需求消费渐趋疲软,国内大豆价格也联动走弱。
国内大豆加工规模显著超过实际需求消费规模。国内大豆主要产区在北方,而主要销区则在南方,大豆加工业发展呈现“南重北轻”对比态势。大豆由北方运输至南方销区加工,致使大豆运输费用提高、成本增加、竞争能力削弱。由此国产大豆仅能一部分当地加工,一部分满足市场需求消费,一部分进入仓库转变为库存量。近年来由于北方产区油脂、油料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北方大豆产区库存量显著缩减,大豆加工业“南重北轻”态势显著改观。由于近年来国内加工厂不断投入生产,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已显著拓展至5000万吨以上,如果再加上大豆加工小企业的改造和扩建,则国内大豆年加工能力将超过6000万吨,其中国内日加工能力超过600吨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数量已达到100多家,远远超过国内大豆不足3000万吨的实际需求消费量,由此不但导致多数油脂加工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而且还致使国内加重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
国内大豆进口规模缩减。大豆进口成本居高不下、转基因政策致使部分进口大豆进口速度逐渐减慢。由于美、巴、阿三大大豆出口国中分别有80%、30%、90%的大豆为转基因大豆,由此将导致上述三大大豆出口国对华大豆出口规模稳中趋减,而进口大豆规模缩减将导致国内大豆、连豆市场在大豆季节性供应旺季来临之际豆价依然维持相对坚挺态势。
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稳步拓展。由于大豆压榨利润较为丰厚,且大豆食用需求消费不断增长,美农业部报告预测国内大豆大豆需求消费量为3764万吨,其中压榨需求消费量为2900万吨,同比分别增加25万吨、25万吨。实际上国内大豆压榨规模已达到6000万吨。其背景是大豆、豆油、豆粕三者关系对比呈现大豆压榨利润较为丰厚,致使大豆压榨产能显著扩展,由此成为连豆中长期走势不断上涨的主要动力所在。对比分析各国产量压榨数量规模,可说明中国大豆压榨需求消费依然强劲。美国大豆产量为650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19005万吨的34.2%),大豆压榨量为4014万吨(占全球大豆压榨量17145万吨的23.4%),压榨量与产量之比为61.8%,巴西大豆产量为535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19005万吨的28.2%),大豆压榨量为3125万吨(占全球大豆压榨量17145万吨的18.2%),压榨量与产量之比为58.4%,阿根廷大豆产量为340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19005万吨的17.9%),压榨量为2470万吨(占全球大豆压榨量17145万吨的14.4%),压榨量与产量之比为72.6%,中国大豆产量为1620万吨(占全球大豆产量19005的8.5%),大豆压榨量为2900万吨(占全球大豆压榨量17145万吨的16.9%),压榨量与产量之比为1.81。由此可见,中国是全球大豆主要生产国中产量相对较低、压榨量相对较高、压榨量与产量之比最高的国家,对全球大豆需求消费的依赖程度较强,压榨需求消费持续扩增,但大豆价格过高又导致需求消费渐趋疲软,致使大豆价格不涨反跌。
国内转基因政策措施旨在维护国内豆农利益。由于国内大豆压榨效益不断提高,压榨规模不断扩增,致使压榨产能规模也显著扩增,为避免国内压榨产能减产甚至停产,国内转基因大豆进口规模显著扩增,由此挤占了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市场份额,也损害了国内大豆生产企业、豆农的根本利益。在此背景下,缩减甚至暂停转基因大豆进口也在情理之中。但事实上,由于国内大豆压榨需求消费已显著扩增至2900万吨以上,大豆进口量缩减又将损害大豆压榨企业的利益,因此同时维护大豆生产企业、压榨企业、消费商的利益又将成为落实国内大豆政策的主要方向。
国内大豆供需关系同样处于偏紧张态势。供应方面,本年度国内大豆进口量将可能达到甚至超过2000万吨。需求消费方面,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已达到3764万吨,平均每月314万吨,其中压榨需求消费量达到2900万吨,平均每月241万吨,因此国内大豆进口规模如果过大,大豆供需将出现供过于求,反之,如果大豆进口规模过小,则供需又将呈现供不应求。由于上半年国内大豆进口规模较大,下半年,尤其是国内非转基因大豆收获上市供应之际,转基因大豆进口可能被政策性缩减,国内大豆供应也将出现略微紧张态势。
大豆生产周期性、季节性规律显示,中美大豆产区气候多变,价格气候升水逐渐显现。目前已逐渐临近北半球中美两国大豆生长结荚期,气候因素对大豆生长、对大豆单位产量增减变化将产生重要作用。6-7月期间,美国中西部大豆产区晴雨适宜,美国大豆单位产量、总产量提高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但由于大豆单位产量形成时期主要在7-8月期间,原因是7-8月期显大豆作物对炎热干燥气候较为敏感,而美国中西部大豆产区气候近来已由炎热干燥转变为晴雨适宜,土壤墒情较为充足,由此对大豆生长产生有利影响,并使市场对美大豆减产利多预期转变为增产利空预期。同时由于产区气候晴雨适宜,美大豆作物等级上升,由此美国大豆产量增加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美国大豆供需关系利空变化的背景在于,美国大豆产区气候由炎热干旱转变为晴雨适宜,土壤墒情由不足转变为充裕,美国大豆不但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质量登级上升,以中国为代表的需求消费逐渐疲软,致使美大豆出口稳中趋减,供需此消彼长致使库存量增加,由此对美盘CBOT大豆走势产生较强利空作用,并使其纳入阶段性跌势之中。
美国大豆出口数据缩减显示全球大豆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缩减。时值下半年北半球中美两国大豆供应青黄不接季节,逐渐临近供应旺季,由于南半球巴西、阿根廷两国大豆4-5月上市供应旺季已逐渐远离,南美大豆显示压力逐渐释放,同时由于美元兑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货币汇率不断贬值,南美国家巴西、阿根廷货币兑美元汇率则不断升值,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豆价格虽然上涨,但南美大豆生产者却未因大豆价格上涨而增加收益,由此导致南美豆农对大豆产生渐趋严重的惜售心态,南美大豆现货压力则未有充分释放。美国大豆出口数据下调显示全球大豆消费国对美国大豆进口需求逐渐增强,国际大豆市场呈现供需两旺对比态势,由此对美盘CBOT大豆走势构成利空作用。
导致国内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是加工能力急剧扩展,由2000年的2460万吨扩增至去年的5000万吨,今年估计新增能力1000万吨,达到6000万吨;其二是企业担心转基因管理措施可能导致进口大豆短缺,普遍提高周转库存。据估计,部分企业库存量与加工量的比例达到50:1,远远高于2002年以前的(5-10):1的比例,由此扩增大豆需求100万吨以上,但实际需求消费减弱。
国内大豆产区气候渐趋适宜。国内东北地区出现适度及时降雨,由此而导致东北大豆产区干旱灾害性气候得以显著缓解和改善,大豆出苗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东北大豆部分产区5月由于旱情较为严重而无法出苗,而上述产区在5月底6月初补种的大豆由于及时适度降雨而出苗。国内大豆产区由于干旱而导致减产的利多预期也将随之而逐渐消退,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气候升水由此而缩减。不难推测,国内大豆单位产量也将由于产区气候逐渐好转而得以恢复性增长,甚至不排除出现大豆丰收的可能性,由此对国内大豆期现两市价格走势产生渐趋沉重的压制作用。
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呈现增长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大豆期现两市价格较长时期运行于涨势之中,大豆种植效益显著提高,主产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大豆种植规模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导致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今年实施“大豆产业振兴计划”,同时受比价效应影响,农民更倾向于种植大豆。由于近年来大豆市场价格持续扬升,其种植效益已远超过玉米种植效益,由此而导致农民调减大豆种植面积,扩增大豆种植面积。
相关品种豆粕虽然短期价格较为稳定,但中长期价格走势却不容乐观。目前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缩减大豆加工量,以维持加工主辅产品豆油、豆粕市场价格走势相对稳定,并适度维持加工利润的稳定,由此而导致国内豆粕市场价格走势相对稳定。但同时由于进口大豆许可证发放进程有所加快、大豆到港量和卸货速度均有所加快,进口大豆可能面临阶段性供过于求态势,由此饲料消费商对采购豆粕采取消极观望态度,由此而导致国内大豆进口量和豆粕供应量不断趋于增加,并对大豆市场价格走势构成利空压制作用。
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呈现以榨油需求消费为主、食用需求消 费为辅的对比态。而在2003/2004年度国产大豆产量为1620万吨,大豆进口量为2050万吨,大豆压榨需求消费量为2925万吨,国产大豆食用需求消费量为1620+2050-2925=745万吨,占国内大豆产量比重仅为46%,而压榨需求消费量则为875万吨,占国内大豆产量比重为54%。由此成为多年来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中榨油需求消费和食用需求消费发生重大逆转的标志。由此可以推测,如果国内大豆产量增幅减小,增速较为缓慢,而食用需求消费量继续增加,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的比重将继续提高,而榨油需求消费量虽然也继续增加,但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的比重则继续缩减。分析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变化的背景和实质,则不难发现,国内大豆消费者对大豆食品的消费已显著增强,由此而带动食用大豆需求消费显著增长,同时由于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并未出现大幅增长,因此食用大豆需求消费的增长致使榨油用需求消费量的缩减,另外国内大豆产业仍将长期坚持非转基因大豆为主的大豆生产策略,而转基因大豆、榨油用大豆仍将以适度进口满足国内大豆需求消费,还有新产国产榨油用大豆需求消费出现缩减迹象。由此较多原因将致使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国内大豆需求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将导致国产大豆整体价格随之而变化。国内大豆整体价格是食用大豆价格和榨油用大豆价格的综合结果。国内食用大豆价格一般高于榨油用大豆价格,当榨油用大豆需求消费量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比重较大、食用大豆需求消费量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比重较小之际,国内大豆整体价格相对偏低;反之,当食用油大豆需求消费量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比重较大、榨油用大豆需求消费量占国内大豆需求消费量比重较小之际,国内大豆整体价格将相对较高。目前国内大豆较多地用于食用,致使国产榨油用大豆供应渐趋紧张,其背景也正是国产大豆较多地流向价格偏高的食用消费领域和期货实物交割,由此而导致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需求消费被新定位。
美国农业部最新5月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大豆产量减少336万吨至19005万吨,大豆需求消费量减少149万吨至19801万吨,压榨需求消费量减少142万吨至17145万吨,由于大豆产量减幅大于大豆需求消费量和大豆压榨需求消费量减幅,致使大豆库存量减少128万吨至3172万吨,库存量满足供需缺口的能力继续减弱。其中巴西大豆产量减少250万吨至535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减少100万吨至3400万吨,国内大豆进口量减少25万吨至2025万吨,大豆需求消费量减少25万吨至3764万吨,压制需求消费量减少25万吨至2900万吨。国际大豆市场供需关系呈现供应缩减、需求消费缩减、供应量减幅减大、需求消费量减幅较小、库存量减少的利多态势,但由于国内落实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致使大豆压榨需求消费有所缩减,由此而对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产生利空政策作用,并使国际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深幅回落。
技术方面,美盘CBOT大豆主力合约S407日K线组合由高位区域性振荡整理走势转变为单边向下突破走势,该合约期价于3月24日和4月5日分别冲高1059美分/蒲式耳和1064美分/蒲式耳,形成不规则双顶形态而遇阻回落,随即于4月21日下探921美分/蒲式耳遇撑而止跌返升,但近期在1040美分/蒲式耳一线重新遇阻而回落,因此该合约期价基本陷于920-1040美分/蒲式耳高位区域振荡整理走势,短线向上抑或向下突破的可能性均存在,但由于远期合约走势较为薄弱,致使该合约后市重新向下运行,并逐渐考验920美分/蒲式耳一线的支撑作用,并于5月17日跌破前期4月21日低点921美分/蒲式耳而创下882.5美分/蒲式耳新低,5月18日又创下871美分/蒲式耳新低,5月20日又创下863美分/蒲式耳新低,呈现向下突破,形成新一轮跌势迹象;连豆主力合约A409周K线组合显示,目前该合约期价运行于深幅回落走势之中,该合约前期涨幅自去年4月7日低点2434元/吨至今年4月5日高点4100元/吨,涨幅为1666元/吨,截止5月20日下探3221元/吨,跌幅为879元/吨,相当于前期涨幅的36.1%,短线将分别考验0.618回撤位位置(3070元/吨),即短线仍有下行空间,但考虑导致国内大豆对国际大豆进口成本呈现贴水态势,因此大豆下跌空间也将较为有限。
综上所述,受制于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作用,国内大豆需求消费和压制需求消费将有所缩减,大豆价格短线可能继续回落,但中期由于供需关系整体维持利多态势,因此下跌空间和幅度将较为有限。对此操作上建议:
短线以逢高沽空为主,主力合约A409空单止损位建议设置于短期(5日、10日、20日等)均线附近,下跌目标位则可能达到3000-3100元/吨区域。
中期等待逢低吸纳时机重新到来,当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渐趋淡化,供需关系利多逐渐强化之际,则宜以逢低吸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