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使中国植物油脂加工业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科协的统一安排,中国粮油学会油脂专业分会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中国植物油料加工和油脂加工技术研究发展规划意见”,对中国植物油脂加工、大豆蛋白、油脂机械设备等专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上述规划的落实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这将为我国油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油脂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供给人们最基本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我国的油脂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脂工业与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依靠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中国的油料加工能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植物油脂产品花色品种琳琅满目,质量不断提高。制油过程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不断发展,油料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初见成效。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粮油市场的放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及独资企业相互竞争,给我国的油脂工业带来生机与活力,中国油脂工业的总体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全国油料加工能力达5000万t,油脂精炼能力达700万t。从不同油料生产的普通食用油发展到高级烹调油、煎炸油、色拉油、营养及风味调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及其他专用油脂。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特殊油料加工不断取得进展,如谷类胚芽、沙棘、紫苏籽、葡萄籽、月见草籽及番茄籽等。
我国的油料蛋白和资源综合利用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多条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年产量为3万t。已能生产大豆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及组织蛋白。
1、 中国植物油料与油脂加工技术的当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较具规模的油厂已达2000多家。油脂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随着近几年制油技术的发展,油脂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改善,生产设备的自给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多年来,我国制油业一直把目光盯在如何提高出油率降低生产成本上,而忽略了对油料饼粕和制油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将潜在的“经济能量”低价出售。
我国的油脂加工设备产品门类品种齐全。我国的油脂加工设备包括了从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葵花籽、米糠、玉米胚芽等各种不同油料作物收获后的干燥、清理、分选、储藏及输送,油料的预处理、预榨、浸出、精炼、包装与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等全过程各个单元操作所需的各种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有些以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只能依靠进口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现在都能由国内的企业生产制造。同时,由于国内相关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也满足了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对泵类、阀门、换热器、真空泵、自控元器件和设备等基础件和通用件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油脂加工装备企业已具备了为建设预榨浸出3000t/d,油脂精炼500t/d及其他油脂综合利用加工生产线提供全套的国产化装备的能力。
我国在大豆加工、大豆蛋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大豆蛋白和大豆磷脂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落后,深加工能力小,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增值率及市场占有率较低。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和深度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丰富的大豆资源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优势,大豆低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皂甙、天然VE、蛋白肽等深加工产品在国内仍处在工艺中试和中试成果熟化的技术水平,产业化的条件、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传统大豆制品缺少国家统一规定的包装,保鲜保质技术水平低,手工作坊生产比重较大。我国以生产非转基因大豆为主,与美国、巴西等国的大豆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混种、混收、混储现象严重,无法实现专用品种的规模化加工。大豆蛋白加工业以分离蛋白为主、品种少、功能性单一,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在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功能性的研究与开发及大豆蛋白的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2020年中国植物油料与油脂加工技术开发重点
2.1 油脂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
2.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大豆浸出加工为主,在建及已建成的1000-2500t/d大型油厂近80个,最大的达5000t/d。浸出制油占整个制油能力的优势明显上升。膨化浸出、混合溶剂浸出、液态烃浸出、超临界流体浸出等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目前,全国大多数油脂厂还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上,所谓低水平重复生产也就是将原料简单制油,而不对其进行延伸一步的开发研究。近几年随着制油业的技术发展,油脂产品的品质有很大的改善,而制油业却存在着不少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制油业的产品定位、产品结构不对路,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二是国外在华大量建厂,大量进口油料,冲击了国内的油脂行业。
2.1.2 研发重点及方向
(1) 建立油脂加工工艺过程中动态变化数学模型,实现油脂工业全自动控制。利用计算机、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等技术。
(2) 水酶法制油工艺的研究。在水溶剂法应用基础上,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或果胶酶,来破坏油料的细胞结构,提高油料蛋白和油脂提取率。
(3) 生物技术在油脂改性或结构脂质制备中的研究。酶促水解和酶促定向酯交换,生产出功能性油脂和结构脂质,化学或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
(4) 膜分离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用膜分离进行油脂水化脱胶,用膜分离对油脂浸出中混合油分离溶剂来替代混合油的蒸发与汽提,回收溶剂,节能降耗。
(5) 可再生油脂浸出溶剂的开发研究。
(6) 功能性油脂及脂肪代用品的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功能性油脂,如运动员专用、降血脂、促进少儿生长发育、减肥、甘二酯和中碳链甘油酯、食品专用和营养保健等油脂产品。
(7) 特种油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种油料的开发利用,如油茶籽高效增值全价开发及产业化工程;月见草油、紫苏油、葡萄籽油、红花籽油、沙棘油、南瓜籽油、富硒油、山苍子油、翅果油、核桃油和杏仁油等;微生物油脂,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特殊功能和微生物油脂,如富含PUFA的油脂。PUFA主要包括亚油酸,γ-亚麻酸,双高γ-亚麻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廿碳五烯酸(EPA),廿二碳六烯酸(DHA)等;谷物油脂,如米糠油、玉米油和小麦胚芽油都是上乘的功能性营养保健油,同时在其精深加工中还可以提取维生素E、谷维素、牙周宁、甾醇、糠蜡等副产品。对谷类油脂深加工的研究与应用,用米糠中的糠蜡制备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三十烷醇等。
(8) 开展油脂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研究油脂生物活性成分、结构、作用机理和对其功能性的评价。
(9) 再生能源——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开发。由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作为石油燃料的替代物,生物柴油不仅具有可再生的特点,而且可生物降解,发展生物柴油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
(10) 双低油菜籽综合加工技术。对双低油菜籽采取脱皮分离、菜籽仁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技术的开发研究。
2.2 大豆蛋白、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
2.2.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共4200多家,其中油脂加工企业2300多家,传统豆制品加工企业1650多家,新兴豆制品加工企业近200家。
2002年我国大豆总产量为1560万t,进口大豆1420万t,其中国产大豆68%-70%用于大豆制油加工业。全国有80%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的产品仍然是大豆油、高温粕等初级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开发不够。
在大豆蛋白深加工方面,目前全国已有规模不等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30多条,设计年产量为10万t左右,实际年产量为3万t左右。
另外,我国在大豆深加工产品,磷脂、低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皂甙、天然VE、蛋白肽等尚无统一的、完整的国家质量标准,各生产及加工企业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实行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同时,国内研发机构分散、专一性不强,不具备核心系统的研发能力,基础研究薄弱,国家级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具有产业化工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项目较少。
2.2.2 研发重点及方向
(1) 建立我国油用、蛋白用和食用大豆的分类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强高含油、高蛋白等高富集成分品种的育种研究,加快优质专用化大豆加工原料品种的种植基地建设。
(2) 顺应传统大豆制品发展趋势,增加大豆制品的色、味、型、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传统制品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应用现代保鲜和包装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
(3) 加强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研究,强化大豆产品营养和改善食品质构成的功能。重点生产低变性豆粕,开发营养或功能特性各异的大豆蛋白产品,如大豆蛋白粉、组织蛋白、浓缩蛋白、分离蛋白、水解蛋白、蛋白功能特性助剂,广泛应用到不同食品体系中。
(4) 应用高科技、开发高附加值新兴大豆功能性产品,加速大豆磷脂产品的研制,重点开发磷脂保健食品、高纯度卵磷脂、磷脂化学品及医药系列产品;着重大豆天然活性因子提取分离纯化工工艺的研究,逐步完善大豆低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皂甙、蛋白肽等生产工艺中试成果的熟化。加强新兴产品功能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向产品精深加工的研究开发领域延伸。
(5)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切实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如开发大豆蛋白包装可食膜、蛋白纤维、可降解油、生物柴油、环保油墨、磷脂燃料油功能助剂、航天航空磷脂润滑油等。
(6) 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以提升大豆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和增加产品科技含水量量、附加值为目标,围绕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充分利用资源、满足环境需求与市场的特殊要求,通过多学科联合、多技术集成,加深对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缩短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重点抓好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微胶囊化技术、微波技术、膜技术、冻干技术、挤压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大豆加工中的应用,如酶生物催化技术,酶分离转化技术,酶改性、定向可控酶酯交换技术等。
2.3 油脂机械装备的研究开发
2.3.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消化吸收和不断地自主创新,无论是制油单机的技术水平、单机最大处理能力,还是油脂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油脂装备业已有能力为我国油脂加工行业提供技术含量高、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的单机产品及成套设备。如大型油料挤压膨化机、大型液压紧辊轧坯机、大型螺旋榨油机、立式和卧式叶片过滤机、碟式离心分离机以及大型(3000-4000t/d)连续油料预榨浸出成套设备和大型连续油脂精炼成套设备(600t/d)。有些装置的技术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有不少中国的油脂设备出口到国外,国内一些外交企业在华承接的工程中也选用了不少国产设备。
目前,我国已出现了一批较大型的成套油脂工程公司。这类综合性企业具有实施工艺和设备研发、设备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安装和自控系统配套等的综合能力,所完成的工程在工艺、设备和整厂布局上更加合理,符合实际需求。
近年来,随着油脂加工业向国际化、大型化、自动化的进展,特别是随着外资进入我国的油脂加工行业,大量兴建日处理1000t以上油料的大型油脂企业,为我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油脂加工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有必要依靠市场规则进行结构性调整。油脂加工业的调整也促进了油脂加工设备制造业向着综合性、专业化、大型化方向调整的发展进程。
2.3.2 研发重点及方向
(1) 油料收获后、加工前的干燥、清理、贮藏等方面的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和开发。以大豆和菜籽为主,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与不同油料品种的,以平型静置式干燥机、连续输送机(流下式)、方型、圆型干燥机、循环式干燥机、齿条式干燥机、利用太阳能的干燥机以及风力分选机、比重分选机、开头分选机、色彩分选机等多种高效的、实用的油料干燥和清理装备。
(2) 推广应用油料膨化直接浸出技术和设备。我国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料挤压膨化机,50-1500t/d各种型号的挤压膨化机装置可以满足不同规模生产厂家的需求。
(3) 油料加工大型关键设备的产业化。如大型高效节能干燥机、大型预榨机、大型油料挤压膨化机、大型破碎机、软化锅和液压紧辊轧坏机,大型蒸炒锅和蒸脱机(DTDC)和低温脱溶装置等。
(4) 低温脱溶技术装备的研发。低温脱溶是生产大豆、花生等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组织蛋白所需原料的一项关键技术。双低油菜籽脱皮后生产的高蛋白低变性菜籽粕是优质饲料和生产优质饲料蛋白和氨基酸的原料;高蛋白低棉酚含量的优质棉籽粕是优质的抗生素等药用培养基,低温脱溶技术也有望在这些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效。因此,不论是大豆,还是菜籽、棉籽的低温脱溶粕的加工,都需要研究开发大型低温脱溶技术和设备。
(5) 开发以大豆蛋白为主的植物蛋白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我国的大豆蛋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组织蛋白、丝状纤维蛋白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几乎为空白。以研发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的加工设备,组织蛋白、丝状纤维蛋白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植物蛋白饮料的加工工艺和设备为重点,配合分离蛋白、组织蛋白、丝状纤维蛋白的应用研究。以大豆蛋白、花生蛋白等植物蛋白的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将是我国油脂加工业的一项长期任务。
(6) 开发新的油料资源,做好调和油、保健油等功能性油脂产品加工技术和成套设备。当前,应借助于我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特种植物油料资源,加大特种油料及相应加工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2.3.3 解决技术装备问题 在油脂综合利用中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装备问题:
(1) 在菜籽加工中开发多种菜籽脱皮的新工艺与新设备。
(2) 油脚(皂脚)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
(3) 脱色白土利用技术和装备。
(4) 在高真空条件下采用离心式或降膜式分子蒸馏器提取高纯度的维生素E、维生素K、甾醇等技术和装备
(5) 大豆中各种有效生理活性成分(肽、异黄酮、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维生素E、甾醇、膳食纤维等)的制取工艺与设备的开发研究。
(6) 米糠油中各种有效生理活性成分(肌醇、甾醇、植酸、谷维素等)的制取工艺与设备的开发研究。
(7) 茶籽中各种有效生理活性成分(茶皂素等)的制取工艺与设备的开发研究。
2.3.4 研究推广工作 在加工过程中新产生有毒有害成分的控制,加强以下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推广工作:
(1) 在油脂精炼脱臭工艺中,引入和研制推广高压蒸汽锅炉或其他清洁能源和装备,替代现有的导热油炉的导热油介质的使用。
(2) 在油脂精炼脱臭工艺中,引进和开发温度低、时间短、蒸汽耗量少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如采用薄膜式填料塔与热脱色用的传统的塔盘塔组合的新型软塔脱臭系统(SCDS)、双得低温脱臭系统(DTDS),冻结-凝缩真空脱臭系统(FVSD)等方式,以抑制和减少油脂中反式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生。
(3) 结合最新的油脂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机理研究成果,从油脂食品的加工温度与食物贮藏温度着手,开发新油脂加工工艺与设备,抑制和减少油脂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产生。
(4) 根据我国油脂资源紧缺,从废弃食用植物油的出路着手,开发以煎炸油等废植物油和动物油为主要原料制取的生物柴油工艺和设备的开发研究。
3 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油料加工和油脂加工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学科广,推进油脂加工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建议成立由国家粮食局主管、中国粮油学会牵头、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加工企业为成员的“油料(大豆、菜籽、花生、棉籽等)加工科技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行业指导、协调和推进全国油料加工产业的发展。各成员单位也要把这项任务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和考核。
(2)加强行业集成。建立以领导小组为主导、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财税金融部门为支撑的新型合作机制,集聚大豆产业化所需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攻关,搞大项目,建大实体,出大效益。
(3)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大豆产业化资金投入体系。建议由国家每年3000万元作为大豆加工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要向油料加工产业倾斜,不断增加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银行、金融部门要放宽政策,简化手续,贷款给予支持。
(4)强化行业基础建设,有计划地重点建设和配套完善多功能的研发中心的建设,使之真正起到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组织、主持、参与制定大豆制品的国家标准,及时修订标准,统一检测方法,提高促裁和认证能力与业务水平。
(5)以人才为本,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水平。创造一个新生知识、新生人才的良好环境,吸纳一批从事油料加工和油脂加工及大豆科研开发、产业化生产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利用行业学会科研队伍水平较高的优势,大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油脂加工、油脂装备和大豆科学的复合开型人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全面、深入的利用和开发我国油料资源奠定人才基础。
(6)目前我国油脂行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入世后进口市场的放开,进口油配额的取消,将对油脂行业产生较大冲击。国内的油脂厂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强强联合,鼓励大企业联合兼并小企业,组建集团化公司,打造中国油脂行业的“航空母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油脂产品的深加工和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7)油脂企业的经营生产中不仅要密切关注市场,而且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预测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指导企业生产。进行资产重组建造集团企业,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兼并一些面临倒闭或遇到困难的企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经营式的企业企业,造就我国植物油行业的“航空母舰”。
(8) 加大高新技术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如低温脱溶技术、分提技术(液态混合物的分提)、膜分离技术(在炼油工艺上的应用研究)、分子蒸馏技术(提出取VE)、节能技术、生物技术、酯交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中的应用)等等。功能性油脂产品的研制,开发营养保健油。在油脂产品中添加营养素和微量元素,如VE、茶多酚、胡萝卜素及硒、钙、锌等,调配脂肪酸平衡的调和油。
4 结束语
油脂工业有着长久不衰的前景。中国油脂工业是否能融入这一行业的世界经济主流之中,还有待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油脂行业是一个朝阳工业,不管外来的冲击有多大,只要能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必将创造我国油脂工业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