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大豆市场的选择不需要理由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近期国际大豆市场最令人关注的一件事情,就是5月16日国内的大豆压榨企业联合在北京举行行业会议,要求CBOT市场的报价充分考虑中国压榨企业的声音,随后5月20日美国大豆协会和几家主要对中国出口的美国大豆供应商也在北京举行了紧急的会议,讨论国内压榨厂商的要求。

  从国内压榨企业诉求的背景来看,主要是因为采购的进口大豆价格过于昂贵,同时国内的下游企业对高昂的产成品价格缺乏明显的需求热情,再加上一季度大量的豆油进口又对国内压榨业产生了负面的打击,以至于一连串的市场现象造成了国内压榨企业大面积的亏损,但是从国内压榨企业会后的诉求点主要集中在CBOT市场的报价方面,笔者觉得似乎有点勉强;但从国内厂商强烈要求今后的进口采购价,以大连交易所和CBOT两个市场的报价进行综合平衡来看,又似乎理直气壮;可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直接造成这些企业亏损的呢?是需求不振?还是成本过高?我看是两方面因素都有,但主要还在需求方面,而且主要还是在下游产业的需求方面。

  目前中国的大豆年消费量在5000万吨以上,但是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近几年大规模的投资所引发的刚性需求,而真正能够对大豆进行消化的养殖业和饲料业,在中国仍然属于弱势行业,遍观国内的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都属于规模小、投入少、企业技术含量低,员工的知识结构薄弱,而且在地域分布上非常分散,即便是稍微有点规模的饲料企业或养殖企业,最多也只在省内属于行业领先,从这点看,国内的饲料企业和养殖业几乎没有形成规模,根本无法抵御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利润挤压和市场的价格冲击,除了被动接受以外别无他法,至少在目前我还看不出这种局面已经得到有效的改变。

  记得在去年三季度的一篇报告里面,我也曾提到有关国内大豆产业链的社会平均利润可能面临重新分配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次国内压榨企业的联合会议,也许有可能成为这种结构变化的契机。纵观目前国内的大豆产业,就像一个拼命在吃进大量食物而且正在忍受剧烈涨痛的胃一样,消化不良的后果会是什么显然是不需要猜测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要么就是强化胃动力加强消化,要么就采取保持健康合理饮食的做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我们国内大豆市场的未来发展,从可操作性和市场培育的难度而言,强化"胃动力"的做法可能稍微复杂一点而且疗程较长;但是单纯的依靠合理饮食也无法满足我们正在成长的身体,同时对目前已经被撑的很大的"胃"来说,也容易造成局部时间的萎缩;因此光靠几次会议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且我也从来不认为任何价格联盟,会是一个解决正在高速成长中的市场所发生的阶段性结构失衡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指责CBOT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摆脱这种暴饮暴食的习惯,解决阶段性的失控才是真正现阶段应该考虑的。不过我认为市场本身才是最好的调节手段,过多的干预就像吃药打针甚至外科手术一样令人讨厌,也许能治好胃病,但却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代价。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其实和去年的调控手段失衡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我相信当价格开始进入能够刺激消费的时候,通常一个人的正常食欲还是会出现的。所以现在该是让我们多考虑一下,应该如何正确进食的时候了。

  一 近期国内大豆现货市场的价格情况

  2004年1月16日~5月24日国内大豆的现货价和期货价的叠加图(图一)

  

  说明:

  1) 黄线代表大连大豆409合约。

  2) 红线主要以上海及华东地区的进口大豆港口报价为采样依据。

  3) 蓝线则是以山东地区的国产大豆报价为代表。

  图一内容分析:

  1)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连期货市场大豆主力合约的前期上涨,明显受国内外市场的同步影响和作用,并且更贴近进口大豆报价。

  2) 在2004年2月19日~4月9日的时间段,期货市场价格上涨的斜率和国内山东地区的现货报价以及上海地区的进口大豆报价的上涨斜率也非常接近,说明当时的市场完全处于共振状况。

  3) 前期大豆期货市场的最高价更多的和山东地区国产大豆价格的拐点时间接近,说明大豆进入高价以后,受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多,或者说国内的需求因素更起主导作用。

  4) 在4月23日~5月10日的时间段,期货市场价格曾经出现过受到山东地区国产大豆报价支撑的现象,但最终在"5。1"节后失效。

  5) 近期的期货市场价格已经大大低于目前山东地区国产大豆现货报价和上海地区进口大豆的港口报价,而且三个市场报价的下跌斜率分别是409合约》上海地区进口大豆报价》山东地区国产大豆报价,除了期货市场的价格曲线出现一定的弧度以外,三者的总体价格方向都还处于向下,有效拐点仍未出现。

  推论:

  由于上述三条曲线依然向下,短期内无法出现向上的有效拐点,因此中期的价格中枢仍然会向下运动。由于三者的斜率不同,同时期货市场的价格速度偏快且已经带有弧度,未来市场价格在出现急速下跌后的回归概率可能不久将出现。

  二 近期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的价格情况

  2004年1月5日~5月21日国内豆粕现货报价和豆粕409合约收盘价叠加图(图二)

  

  说明:

  1) 蓝线代表大连地区豆粕现货报价。

  2) 红线代表张家港地区豆粕现货报价。

  3) 黄线代表广东地区豆粕现货报价。

  4) 绿线代表豆粕409合约的收盘价曲线。

  图二内容分析:

  1) 在2004年1月15日~4月8日的时间段,期货市场的豆粕价格曲线和张家港及广东地区的现货报价曲线非常拟合,而大连地区的豆粕报价则相对缺乏表现力,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现货价格更具有需求的代表性,

  2) 在2004年2月10日以后,图表中的四条曲线都开始上扬,而2月8日就是国务院1号令颁布的时间,因此前期豆粕的上涨,除了基本面以外不能说没有消息的刺激。

  3) 目前期货市场的报价在2900以下,而截至目前三个地区的豆粕现货报价还指向3100。从斜率上观察,大连地区的报价相对平稳,张家港和广东地区仍然处于快速向下的趋势。另外,同样在今年的4月20日~5月10日,409豆粕合约的价格也出现了受到现货报价支撑的影响,但目前的豆粕现货的报价曲线可能出现短期的加速下跌。

  4) 另外,由于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压榨企业的豆粕储存期已经过长,如不能进行及时处理有可能出现变质现象,因此近期的豆粕价格有可能成为领跌因素。

  推论:

  从上述图表中四条曲线的运动趋势看,豆粕期货市场的价格受南方地区现货报价影响较大,由于现阶段南方地区的价格依然处于快速的回落过程,因此期货价格仍然需要继续向下寻找支点。

  基于大连地区豆粕价格的稳定,因此估计未来长时间价格连续大幅向下的可能性不大,市场的启动时机可能对南方消费市场的价格提振更为敏感。

  三 近期国内豆油现货市场价格情况

  2004年1月5日~5月21日国内豆油现货价格和大连大豆/豆粕叠加图(图三)  

  

  说明:

  1) 蓝线代表大连地区豆油报价。

  2) 绿线代表广东地区豆油报价。

  3) 红线代表张家港地区豆油报价。

  图三内容分析:

  1) 图表中明显表示了豆油价格的启动领先于大豆和豆粕,同时价格的下跌也领先于后面两者,并且豆油价格的上涨与下跌的拐点竟然出现在2月10附近,而当时正是国务院1号令刚颁布不久,这又点出乎以外。

  2) 图中比较突出的是在2003年11月的时间,大连地区的豆油现货报价开始出现迅速的拔高,且一直带动和超越其他两个地区的报价并持续到现在。就这个现象而言,主要是当时国家颁布2003年9月20日后暂停发放大豆进口许可证,同时暂停了6家主要进口大豆供应商的资格,同时由于在去年的SARS以后,国内的饲料及养殖业的需求恢复较快,因此在去年的11月份,当时的国内几家大型的油脂压榨企业联合提高对外报价所致。但从图表来看,短短半年内大连地区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波幅和比例均大于其他两个地区的特征,说明处于产区和销区枢纽的渤海湾地区,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的程度更大,对各种价格的反应也相对较快。

  3) 从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广东地区和大连地区的豆油价格走势比较接近,而张家港地区的豆油价格走势相对平缓,这表明华东主要的豆油消费地区供需矛盾并不突出,而南北两地的豆油价格可能受到更多的市场化因素影响。

  4) 从目前豆油的价格看,集中指向6800以下,至于是否能够突破去年上涨前的价格目前仍存在悬念,但价格曲线的拐点目前依然没有出现,只是三地的现货报价开始出现非常明显的接近,这是否说明豆油现货价格可能逼近市场心里的临界点或又一次加速下跌,目前仍未可知。

  推论:

  未来豆油现货市场的价格,取决于季节性消费的来临。三季度之前的价格走向,可能和国内豆油的进口数量以及进口成本和利润的关系更密切一点。

  四 国内大豆月度进口数据分析

  2003年至今国内大豆月度进口数据和409大豆收盘价叠加图(图四)

  

  说明:

  本图的月度进口数据采自海关总署的公布数据。

  图四内容分析:

  1) 就上述国内大豆进口数据的柱状图来看,今年进入二季度以后的大豆进口量明显小于去年。2003年4月进口220.8万吨,今年4月的进口数据才123万吨,但价格却出现大幅的回落,显然价格的并没有受到进口数量减少的利多刺激。

  2) 从今年4月的进口数量来看,已经非常接近国内大豆的月度进口量底线,除开以往一、四季度可能出现低于100万吨以下的情况外,通常很少在二、三季度出现进口量连续减少的现象,因此今年二、三季度出现进口量继续回升的可能性较大。

  3)从上述进口数据的柱状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内压榨企业在对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方面所表现的成熟度以及决策依据,是如此的一目了然和单薄。

  推论:

  如果在二季度内连续出现进口量低迷的情况,同时在今年的新大豆种植过程中,遭遇病虫灾害以及天气问题,亦或者出现市场消费的回升,则国内大豆市场的供应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现局部的紧张,价格的回补现象有可能出现。

  五 大连交易所大豆交割量数据分析

  2002年7月~2004年3月大连交易所大豆交割数据和CBOT收盘价叠加图(图五)

  

  说明:

  1) 图五的交割量数据采自大连交易所的公布数据。

  2) CBOT的收盘价采用世华公司的SBCC的价格数据。

  3) 交割量数据采摘时间起于2002年7月。由于本图缺少大连交易所以前的交割量数据,因此在说服力上面缺乏一定的力度。

  图五内容分析:

  1) 图五清晰的说明了去年国内大豆市场的紧缺情况。2002年11月~2003年9月的大豆交割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2) 在2002年11月~2003年9月的6个月内,共计交割1343070吨,平均月交割量223011吨。图五中所有交割量数据的平均数为147173吨,上述6个月的交割平均量是整体交割平均量的1.5152倍,从这个简单的统计结果看,即便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国内的压榨需求也并没有在2003年出现同步放大40%以上的情况,但在2003年的3月~9月的进口大豆数量却出现了急剧放大,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国内外市场的供应紧缺是造就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动因,但资金的推波助澜却更让国内的企业缺少了一份冷静,因此国内大豆市场的消化不良才是2004年价格下跌的最根本原因。

  3) 从图五两端5个月的平均交割量55168吨看,2004年的前三个月的交割量都小于这个平均数据,这一方面说明季节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对当前市场的需求程度作出了一定的反映。看一下图中CBOT的价格和今年交割量的对比,显然国内市场对目前大豆价格并不认同。

  推论:

  在目前国内市场并不认同当前大豆价格的情况下,需求的恢复有赖于价格真实面目的出现,交割量数据的变化也许并不能完全反映事情的全部,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却足以让我们对它引起高度重视,2004年5、7、9三个月的交割量情况是否能够出现一定的转机,是对2005年大豆市场价格的一种提前反应。

  六 大连交易所大豆交割价对未来的市场价格的导向

  2002年7月至今大豆交割价和3个月大豆连续的叠加图(图六)

  

  说明:

  1)3个月大豆连续图采用澎博咨询公司的数据。

  2)大豆交割价采用大连交易所的公布数据。

  图六内容分析:

  1) 从交割价的走势看,图表上并没有反映目前市场的真实情况,但是从3个月大豆价格的连续曲线看,已经明显出现拐头走平的迹象。对比图五今年的交割量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未来交割价的走向将向下运动的判断。

  2)从我对上述图表的简单画线分析看,未来交割价指向2600~2700之间,对此我并不想做太多的评论。由于交割价比其他价格更能代表市场的真实面目,因此,对于这条直线的斜率是否能够反映国内大豆市场真实情况,并没有足够的依据。

  3) 从上述直线和价格曲线的落差来看,乖离度显然过大,至于未来是否能够在指向的目标区域获得稳定,图表本身并没有答案。

  推论:

  从上述图六的交割价走势和分析直线来看,未来半年内国内大豆市场的价格,出现大幅偏离分析直线的概率不高。就目前的价格而言,由于乖离度偏大,存在着向分析直线靠拢的概率,至于分析直线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完全有赖于市场的检验,不排除击穿分析直线的可能。

  从目前7月大豆已经低于3300,持仓少于4500手的情况来看,今年9月大豆交割前的价格变化应该不会和分析直线差距太大,但是如果交割价击穿分析直线,市场是否孕育着一些机会呢?

  七 大连交易所注册仓单对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

  409收盘价和注册仓单叠加图(图七)

  

  411收盘价和注册仓单叠加图(图八)

  

  说明:

  1) 图七和图八的注册仓单数据来源于大连交易所的数据。

  2) 409和411大豆的收盘价数据来源于世华公司的数据系统。

  图七、图八内容分析:

  1) 从图七、图八和注册仓单的叠加情况来看,注册仓单的峰值并没有同步出现在价格的峰值。图表上面的注册仓单只是在价格峰值的附近出现不甚明显的增加,真正出现注册仓单的大幅增加是在"5。1"开盘以后,这种情况令人费解,如果是今年1、2季度大豆供应很宽松的话,那么仓单的增加应该出现在价格的峰值附近,而不是在"5。1"节以后,这说明国内市场在大豆高价区域,能够注册成仓单的有效市场流通量并不没有超出以往的历史范围。

  2) 对价格大幅下跌后,连续出现注册仓单增加现象的背后行为,似乎更像现货商的做法,当然也不排除前期在高位抛空大豆的投机资金组织的仓单,在节后开始陆续注册,但价格下跌以后已经完全没有再注册仓单的必要,作为投机资金来讲逻辑上讲不通,除非这批组织的大豆在现货市场的销售,远不如在交易所抛售更为简单直接,如果单就这个意义上讲,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也就可见一斑了。

  3) 截至5月21日注册仓单的数量在25000张上下,总量上面开始出现高于今年前三个月交割量的任何一个月份,当然在5月真正交割的数量也许会高于25000张,但就交割量而言,在连续出现低交割量的情况以后,5月份恢复到2。5万张的交割,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说明市场的交投兴趣开始出现一定恢复,相信注册仓单的增加情况,在今年的7月大豆上面也不会出现和以往相比太明显的变化,至于9月大豆是否能够有所改变,则受到今年的播种情况和进口方面的影响,目前仍然需要观察。

  推论:

  针对注册仓单的情况,从图表的内容可以判断,仓单对价格的影响在这一轮的价格运动中表现的不明显,甚至不是价格的压力;从仓单总量来讲,往年5月份开始的季节性特征依然没有改变;就目前而言,未来仓单的变化是否能够构成对价格的心理影响,并未出现某些信号或者相关的迹象。当然现在的这种情况,也并不意味着需求的真实性已经受到了怀疑,但市场机制的启动仍然需要时间。

  八 豆粕和大豆的价差比较

  411大豆和409豆粕的价差图(图九)

  

  说明:

  1) 图九411大豆和409豆粕的价格数据来源于大连交易所。

  2) 价差图是由411大豆减409豆粕得出。

  3) 由于2004年前的411大豆和409豆粕缺乏代表性,因此主要比较04年以后的价差情况。

  图九内容分析:

  1) 整个图九的价差情况,以250元的价差为基准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04年以前,价差相对处于较大的情况,在进入04年以后由于豆粕价格的启动,造成价差的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倒价差的情况,但在进入今年4月份以后,当大豆的价格从高点开始回落时,两者的价差又开始放大,再次逼近250元左右的分水岭。

  2) 从价差图的来源可以知道,价差的缩小是因为大豆涨幅小于豆粕或者大豆的跌幅大于豆粕;价差的扩大则正好相反;由于大豆、豆粕分属上下游产品,因此在影响价格的方面,受同质性因素的干扰较高,但如果两个品种的价格和价格差,超出了国内目前行业的市场承受能力或产业内的利润分配平衡,那么结构性的失调,会导致价格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以维系和恢复这种局面的继续平衡,因此从价差曲线的运动来讲长期的处于高位和低位,都是缺乏市场比价基础的,也不符合产业之间总体社会利润平衡,但单就局部而言,价差出现低位或高位的徘徊,正是市场对产业利润重新分配的开始,当然这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市场机会。

  推论:

  就目前的价差而言,上个月我曾经讲过先下后上,现在我看,接下来的时间冲高回落的概率可能更高一点。当市场还不能接受现实甚至抛弃现实的时候,上下游品种之间的价差不应该出现急剧的扩张,所以冲高回落,再下再上的轨迹可能比较符合未来的市场。

  九 CBOT市场的基金头寸对价格的影响

  2003年4月至今的CBOT市场基金净多头寸和CBOT价格叠加图(图十)

  

  说明:

  1) 基金净多头寸的数据来源于道琼斯公司的公布数据。

  2) CBOT的价格数据来自于CBOT市场。

  图十内容分析:

  1) 对于CBOT市场基金对价格的影响,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2) 主要需要关注的是基金净多头寸的数量,上个月的报告中我曾经讲过,在当时的价格情况下基金不会建仓只可能减仓;同时在上个月的报告中也提到,从历史数据观察,CBOT市场的基金数量在低于2万张以下时,通常价格形成底部或发生反弹的概率比较高。正是因为基金的进出足以影响市场的价格变化,因此当市场中基金的净多持仓低于2万手以下的时候,机会出现的时间可能正在逐步的靠近。

  3)就目前CBOT基金的持仓情况看,CBOT市场的价格并不会就此出现停止的迹象。

  推论:

  我们除了继续严密跟踪基金的动向以外,别无他法。不过市场的动向正在告诉我们,时间正在慢慢的逼近,对于CBOT市场基金净多头寸对价格的影响,在上期中已经提到过,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十一 市场内多空持仓对期货价格的影响

  2004年1月1日至今409大豆和前30位多空持仓的叠加图(图十一)

  

  说明:

  1) 以上多空持仓数据源于大连交易所。

  2) 409价格数据来源于世华公司。

  3) 红线代表多头持仓,蓝线代表空头持仓,黑线为409大豆收盘价线。

  4) 由于电脑版面的原因,5月8日以后持仓数据的下方时间无法显示。

  图十一内容分析:

  1) 对于这轮大豆价格的涨跌运动,更多的显示出和资金的紧密性,持仓曲线和价格曲线如此紧密粘合的,以往历史也不多。

  2) 在前期的上涨过程中,多头持仓迅速超过空头持仓,并在价格达到顶峰前的多空持仓的差额达到最大;但在随后的时间,这种差额迅速下降,同时价格也快速开始下跌,多头资金的主动撤退是这轮价格下跌趋势形成的直接导火索。

  3) 在价格处于3700附近的时候,多空双方的持仓急剧下降。一来价格快速下跌以后,需要释放能量,同时后来交易所的风险总量控制也对市场持仓的减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在节后,当价格处于3400附近的时候,409大豆的持仓再次出现了一些小幅增加,这种持仓的增加也是后市价格继续下跌的主要动力,当市场本身开始出现认同的时候,"墙倒众人推"的事情是市场最普遍的反应。

  推论:

  由于今年大豆价格的波动和资金面的联系相当紧密,因此未来价格是否能够出现变化,也离不开资金的充分介入。就目前的持仓情况看,409大豆的持仓在交割前应该还会出现减少,但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市场价格的运行本质。目前411的持仓表现也不甚理想,合约之间的过渡以及市场总体的能量,都缺乏对趋势转变的有效性,相信只有在忍受了一段时间的孤独以后,市场才会得到资金的追捧。

  十二 2004年下半年大豆后市的推断

  1. 目前大连大豆和豆粕的价格走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和彻底的改变,前期主导价格的因素依然在起作用,价格的有效启稳位置和时间可能在6月份出现。

  2. 从各种影响因素来讲,供需基本面的变化在下半年主要体现在进口大豆的数量和下游产业的需求启动,当然还要观察以下今年新大豆的收购价情况,但能直接引发期货市场未来价格的是大豆市场的资金问题,自从2003年大豆价格完成3500的目标以后,大豆市场的资金一直处于相对减少的状况,这从持仓上就可以清楚的得到验证。如果该品种在6月份以后依然没有出现持仓有效增加的现象,那么价格的有效性及市场的活跃度、以及良好的流通性,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对于501、505的未来成长性,我个人表示强烈的关注。在未来的半年内,411和501合约能否完成彻底有效的过渡,是下半年大豆市场价格趋势大小的重要判断标准。

  4. 就基本供需情况来讲,矛盾并不在大豆本身,而是在国内大豆产业上下游平均利润的分配问题,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进口大豆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至于定价权威的问题,那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个同盟就具备决定权的。对这些方面,国内几家大型压榨企业、进口代理商和咨询机构等,如三九集团、东海粮油、上海来宝、黄海粮油、上海汇易咨询及广东中谷粮油等,都对CBOT市场的价格是否受到美国农业部报告以及基金的操控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其实我看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内大豆产品的定价基础,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失因素和有待完善的地方,国内产业规模的比例失调,以及市场门槛的高低和产业内的半垄断性,都是对未来大豆产品系列阶段性价格波动的中长期、基础性影响因素,对于这种因素的长期存在,才是我们真正要深表关注的。

  5. 就市场波动特征而言,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其自身刚性和价格弹性不足的特点,滞后性和反复性在价格低位区域似乎一直存在着;但如果价格季节性变化的特征,能够得到其他因素的共振,那么中期的机会也许就出现在不远的时间。

  6. 资金的力量在价格处于低位区域的时候,往往要超过其他市场波动的影响力量(如美元汇率);但当价格处于相对高位的时候,哪怕任何一个小小的刺激都足以引发一场灾难;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需要投资者认清市场价格的相对性,放弃对以往历史的怀念和无意义的比较,抓住市场的中线机会特征和本质,以长远的眼光和投资的心态进行波段性投机的交易。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