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着陆”还是“软着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关注。在问题的背后,人们关心和探询的是,这一轮调控的结束方式,到底会给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什么?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如何“出牌”?这一问题也紧揪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神经。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跟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密切相关。
有专家指出,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在8%至9%之间,没有出现通胀之后的大规模通缩,就标志着实现了“软着陆”。如果今后几个月经济能实现降温的话,就意味着今年经济“软着陆”是可以实现的,而目前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在显现,这意味着下一步政策不需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日前明确表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他认为,中国经济形势及问题都比较明朗,对产生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些问题已处于有效监控中,进一步变坏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宏观政策取向非常明显,宏观调控者手中的“牌”还足够多。这一切都将有效保证中国经济今年仍能继续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实际上,更具有说服力的还是市场的反应和预期。观察资本市场的走势,人们不难发现,自4月上旬股市、债市双双展开新一轮猛烈下跌以来,直到5月下旬方惊魂初定。近几个交易日来,对利率反应最为灵敏的股市、债市都各自展开了力度不一的反弹行情。市场走势表明,央行更猛烈的调控政策近期内暂不会推出,市场对经济“软着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信心。
这种信心的产生同时还来自于中小企业板的适时推出。在这轮投资快速增长中,人们发现对经济贡献最大、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也就是说银行资金大多流向了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了便利,使得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后劲,而且在改变我国融资结构,特别是改变“银行贷款”制造“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同时,也为我国宏观经济“软着陆”创造了条件。
中国正在煲一罐经济增长的老汤。但在温度的把握上,遇到了难题。当经济和金融两双眼睛都盯着这罐老汤时,“防热”与“升温”便考验着“烹饪者”运筹辩证法的智慧。在第二产业高歌猛进的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因此,在“防热”的同时,“升温”的柴火也一直燃烧着。随着GDP的增长,经济增长这罐老汤的“罐体”日益庞大,火候的掌握已日益艰难。特别是,作为经济增长动力之源的银行体系,现在处于调控政策风口浪尖。如何“防热”与“升温”,一场辩证法实践的结果是经济“软着陆”,那么,经济会在蓄势后更持久地增长,而银行体系也会拥有了更多“刮骨疗毒”的时间。
“这轮宏观调控最困难的时期或许已经过去,现在一切只须静候政策效应的慢慢显现。”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或许反映了当前的经济现实。如果是这样,那么,宏观调控实现“软着陆”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