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豆的回调走势在5月31日告一段落后,期价连续两个交易日触及涨停,出现了本轮回调中幅度最大的反弹,后市行情如何演变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大豆及其制品市场供求处于安全区域
供求安全系数指期末库存与消费量的比值,它能较客观地反应出市场供需的紧张程度。通常大豆供求安全系数在8%— 10%左右时为供求安全区域;豆粕供求安全系数在6%— 8%时为安全区域。
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豆粕供求情况统计表 单位:千吨品种 期初库存 国内产量 进口量 总供给量 消费量 出口量 总需求量 期末库存 安全
系数
大豆 2946 16509 20500 39955 36635 350 36985 2970 8.0%
豆粕 1589 21043 10 22642 19500 800 20300 2342 11.5%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供应并不紧张,尤其是豆粕,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情况。这也是近期市场从投机狂热中冷静下来后,由豆粕开始带动大豆进行迅猛回调的内在原因。
二、大豆下游产品消费上的制约
前期,当美盘大豆每蒲式耳处于10美元以上的绝对高位时,国内油脂厂家出于对供应的担忧,采购了大量的高价进口豆,5月份到港的进口大豆完税成本价格高达4000元/吨以上,并造成下游产品豆粕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同时部分厂家的囤积行为更使豆粕价格在缺乏消费支撑的情况下出现“虚涨”。
大豆及其制品价格高企影响到了最终用户的消费热情,使养殖业对饲料配方进行了调整,大量增加油籽粕等产品以替代豆粕。据悉,替代比例超过了1/3,从而导致豆粕销售出现停滞。
在上述背景下,供需双方按照各自的逻辑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一方面压榨企业豆粕大量积压,并出现霉变;另一方面饲料行业减少豆粕需求,分化日趋严重。而在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银根抽紧后,平衡终于告破,油脂厂在资金链难以维继的情况下只得抛售豆粕,致使豆粕期现价格大幅回落。令人不安的是,价格的回调并未对豆粕消费产生明显刺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使消费方还驻足于市场外观望。
目前,国内油菜籽已全面收获并上市,丰收已成定局,随着新菜粕的上市,将对豆粕价格形成进一步的压制。而油脂厂以高价大豆压榨的豆粕,只能以低价位卖出,某些厂家压榨亏损已达到了每吨500元,被迫停产或限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豆压榨量仍会处在相对低位。有业内人士用’灾难”一词来形容压榨厂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仍要面对的困境。
与此同时,占全国年榨能力一半以上的16家国内油厂5月中旬汇集北京进行磋商,并陆续出台减少大豆进口量、统一安排库存、设置最低价等措施来进行“自救”,5月31日后大连大豆和豆粕出现的大幅上扬就是市场对这些消息的反应。但这种非市场化手段的行业同盟能对市场产生多大影响是值得怀疑的。首先,它无法改变消费疲软的现状,反而可能促使替代品的出现;其次,一个牵涉众多利益不同主体的同盟是很难维持的。限价话音未落,国内油脂业龙头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突然发布公告,称不参加稳定豆粕价格的行动,将继续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我们可以想象价格联盟破裂后争相抛售的场面。
另外,植物油的大量进口也对大豆消费形成约束。海关统计,第一季度中国豆油进口达到了76.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6%;棕榈油进口量达到了38.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1.2%;菜籽油进口量达到了15.2万吨,去年同期则没有进口。美国农业部预计2003/2004年度中国的豆油消费量是709万吨,国内生产513万吨,进口194万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豆油进口量更大,将达到250万吨,很显然植物油进口大量增加会对整个年度的大豆消费起到抑制作用。
三、2004年大豆种植情况
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104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7%。按近几年中国大豆单产平均水平来计算,2004年中国大豆产量有可能接近1800万吨,这种良好的预期无疑会给大豆价格带来压力。
今年3月底,美国农业部在公布的2004年大豆播种意向面积报告中指出:种植户倾向于减少播种小麦和饲粮作物,而增加播种大豆、水稻和棉花。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为创纪录的7541.1万英亩,比2003年高出200.7万英亩。这说明过去一年时间里大豆的高价位给农场主们带来了足够的吸引力。截止到5月30日,美国大豆播种预计完成75%— 80%。另外,市场预计本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6000万吨。出于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