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大豆市场 » 正文

限贷过热行业严格审批条件 银行上收贷款权限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最近,银监会和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过热行业贷款发放。这些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企业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作为贷款主体的商业银行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清理整顿过热行业的贷款?今后的贷款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几家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

  适度上收信贷审批权限

  中国建设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建设银行采取措施,加强总行和一级分行对信贷资源配置的控制力度,适度上收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以健全完善风险内控机制。据了解,具体内容包括:

  首先是加强信贷审批权限的控制,即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投资过热的行业或信用风险偏高的行业绝大多数的信贷业务审批权上收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仅保留了对总行文件已明确为“准入类”的优质客户,在已审批通过授信额度的前提下审批单笔短期信贷业务的权限。

  其次是结合分支机构风险内控管理能力和客户信用风险程度,以分支机构信贷授权等级和客户信用等级为基础,确定差别化的信贷审批授权权限,适度上收一级分行对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客户的信贷审批权限;除保留信贷授权评价等级较高的二级分行对优质客户的信贷审批权限外,上收了绝大多数二级分行的单户授信总量审批权。

  与此同时,建行还完善配套措施,按照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在已审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允许二级分行审批优质客户的单笔信贷业务,在加强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同时,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和对优质客户的市场反应速度;结合各行的具体情况,经总行审批同意,允许一级分行直接派驻信贷审批中心,负责对部分二级分行信贷业务的集中审批,妥善把握提高信贷审批独立性和保障审批效率的平衡。

  据悉,通过适度上收信贷审批权限,建设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对辖内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力度和信贷资源调配力度,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建设银行切实提高风险内控管理水平,有效地保障信贷业务健康发展、资产质量逐步改善等目标的逐步实现。

  中国银行在4月中已将钢铁和电解铝行业中长期贷款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总行,短期授信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一级分行,通过调整审批权限,加大风险控制力度,确保授信资产的安全、提高收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已有授信管理。为防止因市场需求、经济周期、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企业的赢利水平和偿债能力,要高度重视对热点行业已有授信的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经营,中行总行通过现场监控和非现场监控等多种手段全面掌握全辖已发放贷款的状况,对五级分类等级下降的贷款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积极的保全方案。

  贷款审批条件更加严格

  中国银行总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周一表示,根据央行的有关政策,中行各地分行可以对投资性个人信贷业务进行利率上的调节;对于房产投资炒作者要停止发放贷款;对于不法开发商通过贷款来套现的假按揭行为要坚决停办和抵制。

  据了解,中国银行采取了四项严格措施来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

  首先,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提高项目资本金比率至45%,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三个行业的项目,一律不得贷款,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积极措施,保全资产。

  其次,对于土地储备、汽车行业,要严格防范新建项目的合规性风险,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环保、技术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必须在取得立项和审批的合法手续后,才能给予授信支持。

  同时,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打捆项目,必须逐笔落实抵押、担保条件。最后,对于房地产行业,要针对不同地区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实行贷款总量控制,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按揭贷款发展要求等条件,合理确定房地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和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

  在对对公贷款进行“严防死守”的同时,很多地区的银行都对投资性的个人贷款业务实行了更严格的控制。

  工行北京分行周一表示将对两套以上的住房贷款申请从严审查。从贷款人购买房屋的档次、面积、用途、位置等多方面考察,同时扩大了对贷款申请人个人资信状况的调查范围。工行北京分行目前会拒绝给用于投资的第三套以上住房贷款。

  据悉,从五一节前开始,包括温州、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的银行对投资性个人贷款进行严格控制。有的提高了部分贷款利率;有的限制贷款,不对投资性的第三套以上的房子办理贷款,有的加大了贷款审查力度。

  有房产公司经理对记者反映,从临近五一节开始,银行停办转按揭业务,提前还款业务流程和时间也长了许多,贷款审查更严了,一些银行还把旧账翻出来重新核查,令其整天奔忙于银行和交易中心之间。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