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农业部将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由“临时管理”转为“正常管理”。2003年中国大豆进口超过20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还有来自阿根廷和巴西。尽管这几个国家出口的主要是转基因大豆,但我国榨油和豆制品行业的强劲需求,使得对大豆进口量的攀升趋势并未因“转基因”而受到影响。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由1996年的110万吨猛增到2003年的2000万吨,预计今后几年每年还可能出现超过1000万吨的需求缺口。
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种质多样性集中地,现保存有6000多份野生大豆资源,占全球90%以上。一般来讲,由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对本地地方种和野生亲缘种可能存在风险,所以在作物原产地种植同种转基因作物格外需要慎重。墨西哥是玉米原产地和多样性集中地,从1998年开始就不容许进行转基因玉米的田间实验和商业化种植;但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禁止美国转基因 玉米的进口。美国政府也不容许在本土存有棉花野生亲缘种的地区(夏威夷、南佛罗里达等)商种植转基因棉花。同样,目前我国也不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但允许进口。
如何看待我国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形势?2000万吨转基因大豆会不会给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带来影响?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专家。
对转基因大豆进口不能 只进行单纯科学讨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彭于发研究员说,转基因大豆进口决不是一个可以进行单纯科学讨论的问题,它同时牵涉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目前我国大豆主要用作豆油加工原料。加工企业有一个利润敏感点:当大豆出油率达到20%左右,包括主产品、副产品和深加工在内就能略有盈余。目前市销国产大豆的平均出油率基本就在这个水平,而美国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可高达24%,这4个百分点能让企业利润增加很多。另一方面,随着加工技术提高和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更多的大豆副产品被开发出来:大豆卵磷脂、大豆蛋白等作为保健用品,身价很高;豆油加工剩余的豆粕蛋白质含量高,是最受欢迎的养殖饲料之一。
从1997年开始,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开始进行安全性评价,但当时的管理规定并不涵盖进口转基因原料作物,大豆进口贸易一直在开展。2001年我国加入WTO。按照WTO惯例,之前没有规定而在入世后突然加入有关市场准入和配布许可的规定是不允许的,因此不能以安全隐患等为由突然限制转基因大豆进口,因为这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
但是,彭于发强调,并不是说因为经济和贸易因素存在就决定一切。转基因大豆的进口要建立在安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首先,转基因食品多年来从未出现对人体健康不安全的证据,也从未出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引发的医疗纠纷;同时,转基因大豆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科学的安全评价。我国采取了给进口转基因产品核发安全认证的制度。对产品的申请书和申请资料进行仔细审查,确认至今未有可预见的对人体危害的情况才予以认证,同时安全认证有3年的年限,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长期影响。
国家严格管理 进口转基因大豆
关于人们普遍关心的转基因大豆生态安全问题,彭于发认为,确实我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中心,栽培豆和野生豆经常在同一块地出现,管理不善的确会出现基因流散,造成对栽培和野生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目前有些发达国家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非转基因大豆,所以传统大豆行情看涨,因此我们更应该保护自身的大豆资源,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除了健康问题之外,国家并没有忽视转基因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农业部的一系列规定涵盖了详尽的健康和生态管理规定。
目前国家还在考虑建立全国的转基因作物安全监控网络,监控是否出现违规操作。同时健全规范化技术标准对包括国产和进口在内的转基因作物可能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例如通过专门的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政府官员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为了确保安全,转基因大豆安全等级已由一级提高到二级,措施更严格,技术要求更高。现在广西北海和浙江宁波等地已经实现转基因进口大豆不上岸,直接在海边码头加工成油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加工厂,无需仓储。所以提高加工水平也有利于防止转基因大豆流散。
尚无转基因大豆威胁 我国生态安全的证据
彭于发同时主持了直接在田间进行的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为避开主产区,选择了河北和江苏两地,在严密的隔离控制和专人负责之下进行这项实验,目前已进行了两年。实验的内容包括:一、转基因大豆的生存竞争能力。从落粒、休眠期、生物量(高度、对土壤成分吸收力等)等多方面考察转基因大豆对本地物种的竞争力,也即转基因大豆会不会演化为威胁本地物种的有害物种。二、转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三、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相比,差异不显著,尚未发现转基因大豆会变成有害物种,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大。彭于发说,基因流散是生物界的常见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只是因为转基因是超出自然的手段,才引起了一些特别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应该是现象本身,频频惊呼转基因逃逸缺乏科学常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可能导致的后果。因此,我国的环境安全评价工作会长期持续。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进口转基因产品做这项工作的国家。同时,我国也在保存种子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种植保存、冷冻长期储存等。我国大豆至少有6000份左右的资源已经得到有效的长期保存。
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副局长朱祯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很多时候是由于科学家从科学层面出发,不同领域的专家如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各有学科偏好造成的。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是传统育种技术的延续和重要补充,并不是颠覆。即便是常规育种技术也存在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可能。对于有些环保专家提到的几十年上百年后可能出现的后果,朱祯认为,提出现有科学力所能及范围之外的问题本身就欠缺科学性,同时可持续发展也首先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不危害后代的生存。
安全需要警戒 技术不能落后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中心”今年公布的资料,200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15%,达6770万公顷。自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的1996年以来7年的时间增加了40倍。由于转基因作物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了生物的遗传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害虫、病毒和细菌的侵害,存活度高,有利于提高产量,因此许多国家纷纷发展转基因技术。
朱祯认为,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的生物技术研究不能落后。彭于发说,因为对自身物种资源的不了解,我国在国际间种质资源交换时,将最普通“最不值钱”的野生大豆种交给了美国。结果美国跨国公司“孟山都”在对一种野生大豆进行检测和分析后,发现了与控制大豆高产和抗病性状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据此,孟山都向美国和包括我国在内的100个国家提出了64项专利保护申请。现在这些高产优质基因成为美国大豆挑战中国大豆的最有力武器。中国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形势本身也表明,我国急需加强生物学基础和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