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

中国粮食首次连续六年增产 收储政策遭遇考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9-09-02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是粮食收储方面最重要的两个政策。一个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一个是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稳定物价。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增产是否能够让农民增收?国家储备粮又是否起到了顺价托市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夏粮丰收、秋粮即将收获的时节,前往粮食主产区东北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最低收购价政策不错,但农民享受不到。”黑龙江省产粮大县桦南县明义乡清茶村农民梁吉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知道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了最低收购价,但农民的粮食从来也卖不上好价钱。“我们担心每年都是这样,国家不断提高收购价,但每年享受惠农政策的,却并非是农民。”

    桦南县桦南镇隆胜村农民王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每年的粮食都是卖给粮贩子(也称“经纪人”),因为粮库根本送不进去。“一方面没有指标粮库不收,另一方面送去粮库也评不上等级。”梁吉田告诉记者,老百姓都知道国家有最低收购价,但农民却都不愿意去粮库卖粮。以大豆为例,国家最低收购价为1.85元/斤,拉到粮库可能连1.72元/斤都卖不到,再搭上运费,连保本都困难,更别提挣钱了。“但农民卖给粮贩子的粮食他们一转手卖给粮库,价格却要比1.72元/斤高不少。”

    据记者采访了解,出台和提高最低收购价,国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让农民丰产能增收。但事实上,这却给与种粮无关的相关利益链条带来了“财源”。

    与此同时,临时收储政策也在遭遇重大考验。从7月22日到8月11日进行的四次国储玉米抛售情况来看,四次国储拍卖,成交率均不足总数的一半,最高成交率为47.91%,最低成交率仅为36.39%,虽然成交总量超过了300万吨,但相比较4000万吨的国储库存,压力显而易见。

    “90%粮食都在国家手里,贸易粮市场拉动不起来,粮食一直放在仓库里,再过一个多月,马上又是秋粮的收储旺季。”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一家民营粮库主任乐成告诉记者,库容压力非常大。

    收购价低了,农民丰产不增收;收购价高了,加工企业又承受不了……

    市场价格拉得太高,CPI指数跟着往上升;市场价格较低粮食卖不出去,仓库又会“肠梗塞”……

    “即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打通流通体系堵塞的情况。”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姜国忠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粮食行业,需要一个统筹长效的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