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25日起,国际油价轻松越过每桶90美元关口一度达到93美元,到11月初,每桶油价最高超过了96 美元。
随着国际油价的发飙,国家发改委宣布,从11月1日起上调成品油价格:汽油、柴油每吨均上涨500元。调整后汽油批发价由原来的每吨5480元上涨至5980元,柴油为5520元。加上国家允许的8%批零差价后,终端汽油每吨价格为6460元,柴油为5960元。分摊后,每公升汽油平均价格上涨4至5毛钱不等。
价格扭曲下的油荒
然而,面对依然高企的CPI指数,大家期盼许久的成品油定价改革又将再度缓行。
虽然本文截稿前,CPI数据尚未出炉,但10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显示: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依然高企不减,较之前两季度,第三季度物价指数虽有回落,但回落空间并不大。
而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运行数据不久,广州、上海、浙江等地相继出现了“油荒”,在广州,许多加油站也无油可加,即便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也限量加油。
而此时,广州的油价已经在国家发改委原核准的基础上每吨上涨了210元,而这个价格早在8月1日已经开始实行。
不仅仅是广州,从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获得的数据表明,在国家发改委此次调价前,广州、上海、浙江、北京、湖北、重庆等地的成品油批发价已经在原来基础上每吨上涨了50元至250元不等。涨价区域基本遍布全国。
而此前7月,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就曾先后两次上书发改委,要求对成品油进行提价。据了解,在首次提交发改委的成品油涨价方案中建议,汽油上涨200元/吨,柴油150元/吨,但申请最终未得到发改委批复。在第二次提价方案中,其申请提价幅度略大于前次涨幅,但同样也未获批。
而就在7月几大石油公司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涨价申请的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出现了类似几天前发生的“油荒”事件。
海关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中国成品油出口数量同比增加27.6%,进口成品油则比去年同期下降1 %。这也许意味着,国内并不是真的在资源储备上有油荒,而是在国内、国际价格扭曲的情况下,国内供给短缺而已。而国内石油公司更愿意将成品油出口而不是内销,如果单纯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真实反映中国能源产品价值的角度,企业愿意出口,也是无可厚非的。
“油价上涨则会相应地推动CPI上涨,CPI高企时申请调价肯定无法获得通过,但到了第三季度,假如CPI指数出现回落,这对两大石油巨头来说,重启成品油涨价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一名能源业内人士称。
上市公司盈利与集团亏损
国际油价飙升,国内炼油企业不堪重负。这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给出的此次油价上涨的理由。据该负责人称,每生产供应一吨成品油,企业大约亏损1000元左右。而一切矛盾的节点就在于时下的成品油价格运行机制。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直言:“我国石油炼化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倒挂。”
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是在1998年两大石油集团重组时形成。2001年,原国家计委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了修正。此后,原油价格由购销双方按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即自产和进口原油都与国际油价接轨。
而成品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发改委价格司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一个月前成交价格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定价依据。如果三地汽油、柴油加权平均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发改委就会按汽油柴油进口到岸完税成本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就会以此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
政府指导价格制度的运行,直接导致原油生产与成品油销售两大块价格脱钩。随着油价的不断走高,炼油与销售之间油价长期倒挂。当国际油价不断创新高后,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调整,每炼化一吨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原油,炼化企业就会利润倒贴。也正因为如此,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在上市前,都将炼油企业这个“包袱”剥离后留在了存续公司里面。
虽然,也有专家对国内炼油亏损的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虽然国内石油价格在随着国际价格走高,但是对国内原油开发来说,开采成本却相对固定,随着国际油价走高,石化企业亏损是在减少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国际油价已经升到每桶90美元上方,在资源、人力全球化配给、定价的今天,为什么中国的资源性产品就一定要定低价、比其实际价值要便宜呢?
2005年,国家仅对中石化炼油企业的补贴就高达100亿元,2006年为50亿元。国民资源性财富没有在定价机制上体现出来,最后国民财富还要为之倒贴。
面对不断出现的油荒、涨价、补贴以及自产与进口原油都执行同一个标准等问题,改革现行的成品油定价体制就越发显得迫切。
油改再缓行?
油价改革,早在2003年9月国家发改委就研究了三种方案,无论最终选择哪种方案,“彻底放开管制”是未来油价改革的终极目标。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韩永文认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需采用“原油加成本”方法。在新定价机制中,是以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利润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
2006年初,国务院出台了《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一名能源官员称:“该方案涉及方方面面的影响,至今都没有对外正式公布。”2007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称,该方案对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实际上已经确定,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
虽然国家发改委对油价改革早已确立了方案,但至今都没有推出。能源学者韩晓平认为,要推行油改,也必须对现有的石油流通体制进行相应改革,并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一年前成立的上海石油交易所,至今也仅仅进行少量的燃料油以及石油的下游产品交易,交易所经常处于冷清状态。
11月初,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称,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推出,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有关方面也在积极研究,具体什么时候出台,要选准适当的时间,避免对市场产生过大的波动。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干预市场价格,而是创造条件发现市场价格,不扭曲市场价格,并且通过对弱势群体、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机构的专门补贴,解决享有资源性产品的公平和民生和谐问题,才是根本性长远之计。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通行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方法,才有持续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