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要闻 » 正文

2006年维生素C原料药价格理性小幅上涨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3-16  
     近年的维生素C原料药市场风波不断。先是全球性企业重组使维生素C原料药产业日渐集中在少数实力强大的集团手中;接下来是全球性扩产导致利润下降,价格战时有爆发;还有引人关注的维生素C反垄断诉讼案--这些因素都使这个应用领域广泛、全球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的大宗产品行业充满了风险与机会。

    去年陆续有国内外中、小规模维生素C原料药生产企业停产、转产,伴随着2006年春天的脚步来临,维生素C的价格开始上升。如今有两个现象并存:一是全球维生素C产业的高度集中,二是工业成本增加。在市场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小规模生产线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从国内外陆续传来的停产消息说明了这个问题,新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只有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才有化解风险、降低成本的能力和条件,才能获得生存机会;煤、电、气、运(输)、环保等基本工业成本的增加,使得市场早已孕育着涨价因素,长期处于成本边缘线经营不符合市场规律,所以涨价是迟早的事。业内人士认为,一旦市场各方面的条件成熟,维生素C原料价格必然回升,其基础是全球维生素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主要企业实力难分仲伯

    2005年底,中国两家维生素C原料年产量为3,000吨的生产企业---安徽泰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淄博华龙制药有限公司陆续停产,转而生产维生素C衍生物以及其他附属产品。与此同时,巴斯夫公司宣布于自己设在丹麦GRENAA的维生素C生产车间停产,此生产车间的年产能为4,000吨。2005年5月荷兰帝斯曼集团(DSM)就宣布,在2005年第三季度正式关闭其在美国新泽西的Belvidere维生素C原料药厂,该厂的维生素C原料年生产能力为15,000吨。上述停产共留出3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会陆续分摊给幸存下来的企业。

    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维生素类产品特别是维生素C,是我国医药工业历经数个"五年计划"的战略性产品。进入21世纪,此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严酷的市场竞争,国内生产企业由2000年以前的20多家缩减到2006年初的四大家族(石药集团旗下的石家庄维生药业、华北制药集团旗下的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和东北制药集团的核心企业东北制药总厂),他们各自的年生产能力都在2万吨以上。加上全球巴斯夫和帝斯曼-罗氏的维生素C原料生产车间,这6家企业提供整个世界市场需求的维生素C。看来,只有"豪门贵族"级别的企业才能接近这个庞然大物,维生素C的产业格局变化,验证了大宗原料药只有依靠规模效益,低成本战略取胜的事实,市场最终将走向高度集中。

    现在国内4家企业的市场格局各有不同,但实力难分上下。从2005年的出口份额构成可以看到,东北制药和石家庄维生药业分别占25%,江山制药和维尔康制药各自占18%~19%,其他机构占13%。但市场份额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企业势力如何,企业都有自己战略发展考虑,东北制药集团一直在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进行反复磋商,华药集团与帝斯曼的投资方案也把维生素C原料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力图经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煤电供应调节生产节奏

    如今,煤电价格上涨加重了中国工业生产企业的负担。生产所在地都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维尔康药业和维生药业是两大维生素C原料生产企业,石家庄市工业用电价格从2005年5月1日起由0.44元/千瓦时提高到0.53元/千瓦时,提升幅度为20%。高价电费增加了不少生产成本,而电力紧张的情况下生产线只能在半饱和状态下运行,由于半饱和状态下运行的生产成本太高,生产企业宁愿选择停产。2006年,部分企业就采取提前进入年度检修期的办法,来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这样,企业的停产期就不仅仅限于夏季,维生素C原料供应方以不定期停产来维持适度的市场供销节奏,保证价格与生产投入的合理性。如此一来,煤电的供应和价格因素成了调节该市场供应的"平衡器"。

    价格理性小幅上涨

    最近的一次维生素C原料价格涨跌潮是发生在2003年初。当时,罗氏维生素和日本武田先后退出维生素C原料生产领域,一度引发了全球维生素C的价格暴涨,使得不少已经停产的企业又恢复生产。正是在这次转机让中国维生素C生产领域的"四大家族"看到规模效益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纷纷扩产。在2003~2004年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每家维生素C原料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都超过了2万吨。2004年3月之后,维生素C原料的价格再次回落,2005年12月的价格为3.4美元~3.5美元(每公斤价,下同)。

    这次全球性的维生素C产业整合之后,会不会重演上次价格暴涨后的"复产加扩产,再到停产"这样的情形呢?其实,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次都存在国内外部分生产线停产的情况,市场出现产品短缺的因素;不同之处在于这次没有出现价格暴涨,价格仅仅是在小幅缓慢攀升。

    2006年1月~2月,维生素C原料的平均价格上涨0.2美元,如此小幅的价格变化是由于当前的产业环境、市场环境与上次有了很大

    不同。首先,现存的6家生产企业经过近年的内部整合,都实现了生产能力的高度规模化,基本能够消化其他企业停产转移出来的需求量,所以市场上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的产品短缺现象;第二,没有出现明显的新投资者或再度扩产倾向,这是目前市场格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生产企业不可能长期徘徊在成本边缘线甚至亏损经营,在各项生产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肯定要考虑盈利和创造利润机会,必然会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产品价格。

    因此,2006年以后的维生素C原料价格看涨是必然的,但是上涨幅度应与往年有所不同,会更为理性和稳定。

    国内市场容量超过3万吨

    从近五年的中国维生素C原料出口额增长规模上看,全球维生素C的使用量在逐年增长,这是保证维生素C产业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此市场还存在另一个机会点,那就是国内市场对维生素C原料的需求还没有充分释放。中国理应是一个重要的维生素C原料需求市场,但目前全国每年的维生素C原料总用量不足2万吨(理论测算数为1.5万吨~1.6万吨),年人均用量在12克以下,而3亿人口的美国维生素C的全年用量为2.7万吨,年人均用量90克。除了国情的因素以外,这与我国营养补充标准和补充来源有一定关系。如果中国人的营养补充标准与欧美国家接近,维生素C原料市场在中国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2003年"非典"时期,国内维生素C原料的消耗量就增长了百吨,这与人们认识到维生素的重要性和采取科学的补充方法有必然联系。加上制剂生产厂家的大力宣传,维生素已经是国内家喻户晓的营养补充品。如果30%的中国人的维生素C原料年人均用量达到美国的一半(45克),国内维生素C原料市场就还有1.3万吨的发展空间。总体算来,国内维生素C原料的市场容量为3万多吨,如今只开发了50%,尚有1万多吨的市场空间。

    大宗量产品维生素C原料市场常是风云际会,种种迹象表明,2006年之后的全球维生素C原料市场将在理性的调整中步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