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出口造成反倾销
印度是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主任官云宁告诉记者,去年我国出口到印度的青霉素工业盐的总额已达到1亿美元,且印度国内预计60%的青霉素工业盐来自中国的进口。
而由于国内企业销售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比印度企业低30%,因此过低的价格对印度当地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004年,印度青霉素价格跌至5.8美元/十亿单位,生产企业几乎是蚀本经营。印度国内普遍认为青霉素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青霉素产品的低价威胁。中国青霉素工业盐的大量涌入,以及当地
能源成本的节节攀高,印度青霉素生产行业的状况目前已跌入了冰点。
事实上,印度与我国青霉素工业盐间的纠葛由来已久。2004年7月,印度卫生部门开始暂停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及其他青霉素原料药类的进口审批工作。虽然此停止审批的制裁在实行3个月后停止,但我国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企业河南新乡华星、华药、鲁抗、石药等几家企业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打击。
“而另一方面,此次印度
反倾销诉讼,与我国企业内部价格战也不无关系。”官云宁说。由于竞争过大,国内几家企业相互打价格战竞相压低价格,使得出口价格也不断下跌。行业内曾多次采取行动,提价自救,但都因为个别企业拒绝履行而告吹。
积极应诉,转产自救
为了应对这次诉讼,农历春节前,医保商会召集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主要生产企业负责人紧急进京,商讨对策。但官云宁表示,目前能做的最直接的方法也只有积极应诉,在对方调查期间,尽可能提交充足的资料和问卷。“我们希望在应诉的过程中争取好的结果。”
而一旦此次反应诉失败,印度将会对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企业征税,“最后影响到底有多大,还要看税率的高低。”官云宁说。如果税收过高的话,很大一部分企业将没有办法进行出口。
虽然对于我国的生产企业来说,在立案期间,出口暂时不会受到影响,但一旦印度方面作出初裁后,影响将马上显现。而这一周期最长约一年半,最短可能只有半年。
尽管影响还未显现,但国内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以转产来作为应对措施。
石药集团发展部一位人士表示,当初3个月的停止审批就已经使他们的企业造成了损失。于是,企业在那以后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就是将原先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原料加工成下游产品,用于国内销售。同时,他们已经将工厂搬迁到内蒙古,以谋求更低成本。
而华药集团方面也表示,他们早就开始调整产品结构,青霉素工业盐现在基本上可以实现内部消化,经过深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公司利润并不依赖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