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份,在国内几大巨头还在第六次青霉素大战的恶梦中挣扎的时候,印度方面宣布暂停审批青霉素工业盐的进口许可证30天,这在业内曾引起了一场恐慌,大家纷纷预测30天后印度很有可能会启动“特保”。但最终这个担忧没有成为现实,30天的停止进口在客观上还起到了抑制青霉素工业盐价格进一步加速下滑的作用,第六次青霉素大战随之划上了一个句号。
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9月30日这一年里,我国青霉素工业盐月平均出口量基本维持在1000吨左右,价格在6.2-6.4美元/BOU之间浮动,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量、价平稳期。不过能够形成如此格局,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随着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该类产品价格下降的空间已经没有了。
然而,去年7月份人民币升值后,处在成本线上下的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却并没有随之作出调整。业内人士都明白,几大巨头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害怕首先打破了平衡后,自己反而成为了牺牲者。但是人人又都知道,这样一个家家日子不好过的僵持局面是不能够也不应该继续下去的,所以在去年9月份几大巨头齐聚呼和浩特开了一场不是协调会的协调会,旨在打破僵局限产升价。
现在看来,国内几个主要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很有可能在当时已经了解到了印度方面的动向,呼和浩特会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共同努力防止反倾销的发生。然而,是祸躲不过,谁又能够改变过去?印度人那个30天暂停进口的试探,原来不是为“特保”准备的,而是为反倾销。发生在中印两国之间的青霉素价格博弈延续了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反反复复、来来往往、走走停停。
目前我们尚且难以预测这次印度青霉素反倾销调查的结果,但这已经给了长期纠缠于价格大战的几家主要生产企业以最为严厉的警告。这些年来,几乎人人都在质疑开了一次又一次的青霉素价格协调会,不停地责问如此乡村俱乐部似的聚会,除了授人以辛迪加的口实外,它什么时候曾有效地提升了价格?现在它似乎也没有在阻止反倾销上发挥有价值的作用。
或许忙完了反倾销之后,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们除了天天竖着耳朵、掰着指头算自己和别人的产量外,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从根本上化解过度竞争的市场化解决方式。或许引进期货式的补充交易方式就是一个备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