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要闻 » 正文

油荒凸显石油市场机制缺陷

  作者: 来源: 日期:2005-08-16  
     海棠、麦莎、珊瑚等台风肆虐华东、华南沿海时,一场油荒也随之登陆;而不断高企的国际油价,则更使上海、广东等地经受着“无油”的煎熬。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基本已不对外供应汽、柴油,上海的一些社会加油站无油可供;而广东,则因为油运吃紧、使用量增加等原因,持续了近一周的油荒也达到了高峰。

    其实,世界并不缺油,在笔者看来,此次“油荒”更多地是因为国内石油市场存在天生的缺陷。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我国短缺性战略物资。为了扩大供给,我们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近年来,我们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邻国开展了石油能源合作项目,并且积极与中东产油国发生贸易关系。但现在看来,已有的石油供应渠道仍然难以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

    市场有哪些缺陷?单就定价而言,也同样存在问题。目前,国家把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和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油价挂钩,管理部门根据三地情况决定价格。这种机制本身及政府操作的方式注定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永远都落后于市场变化本身。

    今年以来,一方面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在高位运行。市场对涨价的预期普遍增大,而受机制影响,市场又不能及时获得价格变化的许可。结果,手中有原油垄断权的两大集团为避免损失,采取谨慎的低库存策略;一些社会经销商甚至两大集团的经销企业则开始囤积,导致市场更加短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油市动荡和油价飙升,还源于日益加剧的全球范围石油资源与石油市场的争夺和控制。在世界能源多极化格局形成,全球能源市场结构变化的同时,其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随着国内油价的大幅上涨和需求旺盛的矛盾升温,在追涨杀跌、国内石油定价机制和生产能力、进出口垄断、美元贬值、投机商兴风作浪等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不容忽略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全球一体化石油市场战略意识的缺失。这些现象与企业会不会买油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却反证了我们与市场经济的背离。假如违背市场规律的追涨,企业却还赚钱,这在一个机制顺畅的开放市场上是不可想像的。

    现有体制虽然保障了国家企业的效益和税收,但却较少考虑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成本,降低广大消费者的用油费用,不利于化解油“慌”,无论从近期或远期来看都是得不偿失。笔者以为,我们的政府当务之急应该是抓紧时间,着眼于能源企业走向市场的宏观制度设计,拆除“篱笆”,打破垄断,以多种方式引入能源市场竞争机制。

    国际市场不缺油,国内供需大致平衡,为什么还会出现“油荒”?市场机制问题如得不到妥善解决,“油荒”还将出现,甚至愈演愈烈,靠涨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相关评论

    不容忽视的“能源替代战略”

    石油,这一日渐减少、迟早将枯竭的能源,正卡住我们脖子,逼我们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继2002年12月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的努力被俄罗斯下院国家杜马否决后,收购优尼科公司的要约也在美国国会议员的政治压力下不得不于最近放弃。严酷事实警示我们,试图以企业购并方式从国外获得原油开采权的努力,已被视为与有关大国争夺重要战略贮备物资而遭政治封锁。

    我们现在还不可能撇开"石油"二字来空谈国家的能源战略,但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们决不能把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都拴在石油这一棵树上:不能只关注有限的油品分配这一治标问题,而必须把目光放得更远些,考虑战略上的替代能源。

    放眼世界,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在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后作出重大能源战略决策,走多元化之路,以本国资源充足的甘蔗为原料,成功开发出汽车用酒精燃料,成本仅约每桶25美元。这种绿色能源的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改善了空气质量,催生了汽油、酒精双燃料汽车的自给与出口,也给巴西农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而在瑞典的哥德堡市,则有3000辆汽车在用垃圾产生、浓缩后的沼气作燃料,每月可节约1百万升汽油或柴油,也可因此减少1200吨温室气体排放,由于沼气比汽油便宜,还可节省30%的开销……

    我国南方的甘蔗与北方的甘薯、土豆、玉米,都可成为发酵造酒精的原料,加上劳动力因素,比欧美国家用农产品发酵制酒精成本低得多。几年前,在山西大同、辽宁鞍山、四川等地,也在进行用甲醇、沼气、天然气替代汽油、柴油作为汽车燃料的试验。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使用环境与配套服务等便利条件,这类试验只是少数地方的"小打小闹",尚未产生足以影响能源战略的效应。因此,笔者以为,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家战略面前,上上下下重新审视、部署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老"课题,不仅大有必要,也很可能由此催生新产业、新商机。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饲料》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